《中藥大辭典》:桄榔面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桄榔樹干髓部的淀粉。將樹干割斷,去皮,取髓部曬干,磨粉。
性味
《綱目》:"甘,平,無毒。"
功效主治
《海藥本草》:"作餅炙食,補益虛羸乏損、腰腳無力。"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桄榔面
英文名
Sugar Palm, Gomuti Palm, Black-fibre Palm, Areng Palm,starch obtained from pith of Gomuti sugarpalm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桄榔樹干髓部的淀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enga pinnata ( Wurmb.) Merr.
采收和儲藏:將樹干割斷,去皮,取髓部曬干,磨粉。
原形態
桄榔,喬木狀,高5-10m。莖較粗壯,直徑15-30cm,有疏離的環狀葉痕。葉簇生于莖頂,長5-6m或更長,羽狀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0-150cm,寬4-5.5cm,頂端有嚙蝕狀齒,基部有2個不等長的耳垂,下面蒼白色;葉鞘粗纖維質,包莖,黑色。肉穗花序腋生,從上往下部抽生幾個花序,當最下部的花序上果實成熟時,植株即死亡;總花梗粗壯,下彎,分枝很多,下垂的圓錐花序式,長達1.5m;佛焰苞5-6枚,披針形;花具雄同株;雄花成對著生;萼片3,近圓形,寬約6mm;花瓣3,長圓形,長15-20mm,革質;雄蕊70-80,有的多達100枚以上;雌花常單生:萼片寬過于長,長約4mm;花瓣長1.3cm;子房具3棱。果實倒卵狀球形,直徑3.5-5cm,具3棱,棕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種子3顆,黑色,卵狀三棱形。花期6月,果實約在開花后2-3年成熟。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長于溫濕地區的石灰巖石山林中。亦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及云南等地。
性味
味甘;性平
功效主治
補虛。主體虛贏瘦;腰腳無力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作餅食。
各家論述
《海藥本草》:作餅炙食,補益虛羸乏損、腰腳無力。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