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橄欖核功效

《中藥大辭典》:橄欖核

出處

《綱目》

來源

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果核。

生境分部

主產福建,此外,廣東、廣西亦產。

性狀

果核呈梭形,兩頭鈍尖,紅棕色,上有6條棱線,質堅硬,不易碎;剖開內有3室,其中各有種子1粒。種子細長梭形。種皮棕紅色,內為白色種仁,油性足。無臭。

性味

《綱目》:"甘澀,溫,無毒。"

功效主治

消諸魚骨鯁,治胃痛,疝氣,腸風下血。

①《綱目》:"磨汁服治諸魚骨鯁,及食鲙成積,又治小兒痘瘡倒黡。燒研服之治下血。"

②《本草備要》:"燒灰,敷疰疳。"

③《本經逢原》:"灰末,敷金瘡無瘢。生核磨水,搽瘢漸滅。"

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氣,疝氣,消疽瘤。"

⑤《嶺南采藥錄》:"磨碎涂眼,去眼膜。"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1~2錢;或磨汁。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磨汁涂。

復方

①治陰腎頹腫:橄欖核、荔枝核、山樝核等分。燒存性,研末,每股二錢,空心茴香湯調下。(《綱目》)

②治腸風下血久不瘥者:橄欖核,不以多少,燈上燒灰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橄欖散)

③治耳足凍瘡:橄欖核燒研,油調涂之。(《乾坤生意》)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橄欖核

英文名

nut of White canarium

別名

青果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橄欖科植物橄欖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的果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Pimela alba Lou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成熟果實,除去果肉,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橄欖 常綠喬木,高10-20m。有膠粘性芳香的樹脂。樹皮淡灰色,平滑;幼枝、葉柄及葉輪均被極短的柔毛,有皮孔。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15-30cm;小葉11-15,長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禿凈,網脈兩面均明顯,下面網脈上有小窩點,略粗糙。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與葉等長或略短;萼杯狀,3淺裂,稀5裂;花瓣3-5白色,芳香,長約為萼之2倍;雄蕊6,插生于環狀花盤外側;雌蕊1,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長約3cm,初時黃綠色,后變黃白色,兩端銳尖。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低海拔的雜木林中,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果核梭形,暗紅棕色,表面有3條縱棱,棱間有2條弧形彎曲的溝。質堅硬,研開后內分3室,各有種子1顆,內果皮分2層,外層較厚,紅褐色,內層較薄,黃色。種子1顆,內果皮分2層,外層較厚,紅褐色,內層較薄,黃色。種子紅棕色,膜質。子葉2片折疊,白色或黃白色,油性。氣清香。以顆粒均勻、飽滿、無霉變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核橫切面:果皮石細胞呈長方形,外側壁較厚,孔溝細密而明顯,內側胞腔較明顯,孔溝明顯分叉。種皮細胞壁薄,內含紅棕色色素。子葉細胞多解形,壁薄,內含糊粉粒和脂肪油。

性味

甘;澀;溫

歸經

肝;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解毒;斂瘡;止血;利氣。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凍瘡;疳瘡;天皰瘡;腸風下血;睪丸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3-6g;或磨汁。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撒或調敷;或磨汁涂。

復方

①治陰腎瘤腫: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空心茴香湯調下。(《綱目》)⑧治腸風下血久不瘥者: 橄欖核,不以多少,燈上燒灰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橄欖散)⑧治耳足凍瘡: 橄欖核燒研,油調涂之。(《乾坤生意》)

各家論述

1.《綱目》:磨汁服治諸魚鯁,成積,又治小兒痘瘡。燒研服之治下血。

2.《本草備要》:燒灰,敷疰疳。

3.《本經逢原》:灰末,敷金瘡無瘢。生核磨水,搽瘢漸灰。

4.《本草再新》:治肝胃氣,疝氣,消疽瘤。

5.《嶺南采藥錄》:磨碎涂眼,去眼膜。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