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白茅花
別名
營花(《唐本草》),茅盔花、茅針花(《江蘇植藥志》)。
出處
《日華子本草》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4~5月花盛開前采收。摘下帶莖的花穗,曬干。
生境分部
主產江蘇、浙江。其他各地亦有。
性狀
干燥的花穗,呈圓柱形,長5~20厘米,小穗基部和穎片密被細長絲狀毛,占花穗的絕大部分,灰白色,質輕而柔軟,若棉絮狀。小穗黃褐色,介于細長絲狀毛中,不易脫落,外穎矩圓狀披針形,膜質;雌蕊花柱2裂,裂片線形,裂片上著生黃棕色毛。花序柄圓柱形,青綠色。氣微,味淡。以干燥、潔白、無葉、柄短者為佳。
藥理作用
家兔每日口服水煎劑0.5克/公斤,共服3天,服藥的第5天起,凝血和出血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作用可維持數天。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臺盼蘭滲透試驗)。
性味
①《唐本草》:"味甘,溫,無毒。"
②《履巉巖本草》:"性暖,無毒。"
功效主治
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刀傷。
①《唐本草》:"主衄血,吐血,灸瘡。"
②《日華子本草》:"罯刀箭瘡,止血并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罨敷或塞鼻。
復方
治鼻衄:白茅花五錢,豬鼻一個。同燉約一小時,飯后服,服多次,可望根治。(《泉州本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茅花
英文名
Flower of Lalang Grass
別名
菅花、茅花、茅盔花、茅針花。
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var.major(Nees)C.E.Hubb.
采收和儲藏:4-5月花盛開前采收。摘下帶莖的花穗,曬干。
原形態
白茅,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莖白色,匍匐橫走,密被鱗片。稈從生,直產,圓柱形,光滑無毛,基部被多數老葉及殘留的葉鞘。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根出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寬3-8mm,葉鞘褐色,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具短葉舌。圓錐花序緊縮呈穗狀,頂生,圓筒狀,長5-20cm,寬1-2.5cm;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成對排列在花序軸上,其中一小穗具較長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較短;花兩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絲狀柔毛;兩穎相等或第1穎稍短而狹,具3-4脈,第2穎較寬,具4-6脈;稃膜質,無毛,第1外稃卵狀長圓形,內稃短,第2外稃披針形,與內稃等長;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3mm;雌蕊1,具較長的花柱,柱頭羽毛狀。穎果橢圓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長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路旁向陽干草地或山坡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干燥的花穗呈圓柱形,長5-20cm,小穗基部和穎片密被細長絲狀毛,占花穗的絕大部分,灰白色,質輕而柔軟,若棉絮狀。小穗黃褐色,介于細長絲狀毛中,不易脫落,外穎矩圓狀披針形,膜質;雌蕊花柱2裂,裂片線形,裂片上著生黃棕色毛。花序柄圓柱形,青綠色。氣微,味淡。以干燥、潔白、無葉、柄短者為佳。
藥理作用
家兔每日口服水煎劑0.5g/kg,共服3天,服藥的第5天起,凝血和出血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作用可維持數天。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臺盼蘭滲透試驗)。
性味
甘;溫
功效主治
止血;定痛。主吐血;衄血;刀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罨敷或塞鼻。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衄血,吐血,灸瘡。
2.《日華子本草》:罯刀箭瘡,止血并痛。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