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崗邊菊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崗邊菊

別名

大風草

來源

菊科紫菀屬植物琴葉紫菀Aster panduratus Nees ex Walp.[A. fordii Hemsl.],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曬干。

性味

苦、辛,溫。

功效主治

溫中散寒,止咳,止痛。用于肺寒喘咳,慢性胃痛。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崗邊菊

英文名

Fiddleleaf Aster

別名

大風草、魚鰍串

出處

始載于《粵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琴葉紫菀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ter panduratus Nees ex Walper [A.fordii Hemsl.; A. candelabrum Vat.; A.argyi Levl. ]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拔取帶根全草,洗凈,切段,曬干。

原形態

琴葉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莖粗壯。莖單生或叢生,被開展的長粗毛,常有腺,上部分枝,有較密生的葉。下部葉匙狀長圓形,長達12cm,寬達2.5cm,下部漸狹成長柄;中部葉長圓狀匙形,長4-9cm,寬1.5-2.5cm,下部稍狹,基部擴大成心形或有圓耳,半抱莖,全緣或有蔬齒;上部葉漸小,卵小,卵狀長圓形,基部心形抱莖,常全緣;全部葉兩面披長貼毛和密短毛,有腺,下邊沿脈及邊緣有長毛;中脈在下面突起。頭狀花序在枝端單生或疏散傘房地產狀排列;花序梗長0.5-5cm,有線狀披針形或卵形苞葉;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長圓披針形,外層被密短毛及腹,內層邊緣膜質而無毛;舌狀花約30個,舌片淺紫色,管狀花被密短毛;花柱附片長0.4mm;冠毛白色或稍紅色,有稍不等長的微糙毛。瘦果卵狀長圓形,基部狹,兩而有肋,被柔毛。花期2-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地灌叢、草地、溪岸、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

葉苦;辛;性溫

功效主治

溫肺止咳;散寒止痛。主肺寒咳喘;胃脘冷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粵北中草藥》:行氣止痛,止咳平喘。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