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藥子
別名
白藥脂、盤花地不容、山烏龜、金線吊烏龜[廣東、湖南]、金線吊葫蘆[江西]、金絲吊鱉
來源
為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頭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S. disciflora Hand. Mazz.],以塊根入藥。全年可采,秋末冬初采收為好,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用于急性肝炎,細菌性痢疾,急性闌尾炎,胃痛,內出血,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結炎,神經性皮炎。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搗爛或磨汁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白藥子
別名
白藥(《藥性論》),白藥根(《本草圖經》)。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防己科植物金線吊烏龜的塊根。秋季采挖,洗凈泥土,切片曬干。
原形態
金線吊烏龜(《植物名實圖考》),又名:盤花地不容、頭花千金藤、山烏龜、金線吊葫蘆、鐵秤鉈、金絲吊蛤蟆、金絲吊鱉、白蝦蟆、青藤、細三角藤。
多年生纏繞性落葉藤本,全株平滑無毛,具橢圓形塊根。老莖下部木質化,小枝纖弱,具縱直而扭旋的細溝紋。葉互生,紙質,三角狀近圓形,長5~9厘米,寬與長相等或較寬,先端鈍圓,具小突尖,全緣或微呈波狀,基部近于截切或微向內凹,上面深綠色,下面粉白色,掌狀脈5~9條;葉柄盾狀著生,長5~11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腋生;雄花序為頭狀聚傘花序,扁圓形,有花18~20朵;花淡綠色,基部具苞片1枚;雄花具花萼4~6片,匙形,花瓣3~5片,近圓形,直徑約0.5毫米,有時具短爪;雄蕊6,花絲愈合成柱狀體,花藥合生成圓盤狀;雌花花萼3~5片,花瓣3~5片,形狀與雄花同,子房上位,柱頭3~5裂。核果球形,成熟后紫紅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于陰濕山坡、路旁或溪邊、林緣。分布四川、貴州、廣東、廣西、臺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產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性狀
完整的干燥塊根,呈橢圓形或扁圓形;表面暗褐色,外表皺縮。商品多已切成片狀,橫切片徑4~8厘米,厚1~2厘米;切面白色,粉質,較粗糙,有環形輪紋,有時見有偏心性車輪狀木心;質脆,氣微,味淡而微苦。以干燥、片大、粉性足、色白者為佳。
化學成分
金線吊烏龜含生物堿1.79~1.88%。根含金線吊烏龜堿,異漢防己堿輪環藤寧堿、小檗胺、高阿莫靈堿、金線帛烏龜胺、金線吊烏龜醇靈堿、木防己堿、漢防己堿、奎寧、罌粟堿、可待因、嗎啡、小檗堿。
果實含類胡蘿卜素西紅柿烴,還合脂肪酸,其中液體脂酸約73.8%(大部分是油酸);固體脂酸約26.2%(含棕櫚酸)。此外,水溶性部分有酪氨酸和甘油。
P 的根含薯蕷皂甙等甾體皂甙,總皂甙水解后生成薯蕷皂甙元等。全株含薯蕷皂甙元2.3%。
炮制
用水浸泡,撈出,燜透,切片,曬干。
性味
苦辛,涼。
①《藥性論》:"味苦。"
②《唐本草》:"味辛,溫,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冷。"
④《飲片新參》:"苦,溫,微辛。"
歸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腎三經。"
②《本草經疏》:"入肺、胃。"
功能主治
清熱消痰,涼血解毒,止痛。治咽痛喉痹,咳嗽,吐血,衄血,金創出血,熱毒癰腫,瘰疬。
①《藥性論》:"治喉中塞熱,噎痹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腫脹。"
②《唐本草》:"主金瘡生肌。"
③《日華子本草》:"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喉閉,消腫毒。"
④《開寶本草》:"解野葛、生金、巴豆藥毒。刀斧折傷,能止血痛,干末敷之。"
⑤《綱目》:"散血,降火,消痰,解毒。"
⑥《植物名實圖考》:"患齒痛者,切其根貼齦上。兼能補腎養陰。"
⑦《飲片新參》:"消腫毒喉痹,散瘀血,治傷痛。"
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水,清熱,化痰。治風濕疼痛,腰肌勞損,腎炎水腫,胃痛,肺結核,無名腫毒,毒蛇咬傷。"
⑨《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解毒,通經活絡。"
⑩《中藥鑒別手冊》:"清熱解毒,止痛。治急性肝炎,惡性瘧疾,急性闌尾炎,急性菌痢,毒蛇咬傷,急性胃腸炎,腹痛及其它炎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禁忌
①《本草經疏》:"凡病雖有血熱吐衄等證,若脾胃素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②《飲片新參》:"陰虛內熱者忌用。"
復方
①治咽喉腫痛:白藥一兩(搗羅為末),龍腦一分。同研令勻,煉蜜和丸,芡子大,常含一丸咽津。(《圣惠方》龍腦丸)
②治喉中熱塞腫痛,散痰散血:白藥、樸硝。為末,以小管吹入喉。(《仁齋直指方》白藥散)
③治風痰上壅,咽喉不利:白藥三兩,黑丑五錢,同炒香,去黑丑一半為末,防風末三兩,和勻,每茶服一錢。(《圣惠方》)
④治衄血不止:紅棗、白藥(各燒存性)等分。為末,糯米飲眼。或煎湯洗鼻,頻頻縮藥令入。(《經驗良方》)
⑤治衄血汗血:白藥二兩半,生地黃汁三合,生藕汁一合,生姜汁少許。上四味,搗白藥為末,先煎三物汁令沸,每以半盞入熟水一合,白藥末二錢匕,攪勻,食后溫飲之。(《圣濟總錄》白藥散)
⑥治心氣痛,解熱毒:白藥根、野豬尾。二味洗凈,去粗皮,焙干,等分,搗篩,酒調服錢匕。(《本草圖經》)
⑦治諸瘡癰腫不散:生白藥根,搗爛敷貼,干則易之。無鮮生者,用末水調涂之亦可。(《本草圖經》)
⑧治瘰疬瘡: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臨臥冷米飲調下一錢。(《衛生家寶方》白藥散)
⑨治一切天行:白藥研如面,漿水一大盞,(冷調二錢)空腹頓服之,便仰臥。一食頃,候心頭悶亂,或惡心,腹內如車鳴,疞刺痛,良久當有吐利數行,勿怪。欲服藥時,先同煮漿水粥,于井中懸著待冷,若吐利過度,即吃冷粥一碗止之,不吃即困人。(《海上集驗方》)
⑩治疳眼赤爛,目生翳膜,內外障疾,并小兒吐痢:白藥子一兩,甘草半兩。上為末,用豬肝一葉,批開摻藥五錢,水一大盞,煮熟,食后服。(《宣明論方》白藥子散)
⑾安胎:白藥子一兩,白芷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紫蘇湯調下。或胎熱心煩悶,入砂糖少許煎。(《普濟方》鐵軍散)
⑿治妊娠傷寒護胎: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用雞子清調攤于紙上,可碗來大,貼在臍下胎存生處。干即以溫水潤之。(《經驗后方》)
⒀治諸骨哽咽:白藥銼細,煎米醋細細咽下,在上即吐出,在下即下出。(《經驗良方》)
⒁治中暑腹痛:山烏龜鮮根一至二錢。去粗皮,嚼爛,冬酒送服。(《江西草藥》)
⒂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山烏龜根二斤,甘草一斤,研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錢,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
⒃治肺膿瘍:山烏龜根磨酒服,每次服二至三匙。(《湖南藥物志》)
⒄治肝硬化腹水:山烏龜根三錢(用老糠炒制),車前五錢,過路黃、白花蛇舌草、瓜子金、丹參根各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
⒅治風濕性關節炎:山烏龜根一兩,蜈蚣蘭、活血丹各五錢。黃酒一斤,浸三天。每天服二次,每次一調羹,飯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⒆治鶴膝風:山烏龜四兩,大蒜一個,蔥三根,韭菜蔸七個。先將山烏龜研末,后加大蒜、蔥、韭菜蔸搗爛,蜂蜜調敷患處。敷患處可發泡流水,用紗布遮蓋,讓其自愈。(《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⒇治無名腫毒,毒蛇咬傷:山烏龜鮮根搗爛外敷;或用米泔水磨汁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等
取山烏龜塊根用醋磨汁,涂于患處。治療腮腺炎、淋巴腺炎及"無名腫毒"共200余例,一般涂藥數次,即可止痛消腫而痊愈。
②治療神經性皮炎
取鮮山烏龜塊根搗爛,用紗布包好,做成與患部大小相等的薄餅狀,于每晚睡前敷用,次晨去掉。治療16例,治愈6例,好轉8例。
③治療各種內出血
取塊根洗凈切片,陰干研末,每次服2分,每天3~4次;血止后停服,或改為每日2次,續服數天。治療肺結核咯血、潰瘍病出血及其他內出血共27例,除2例因反應而中途停藥外,計有效者19例,無效6例。有效病例均在1~11天內血止。部分病例服藥后有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頭昏等反應,若與少量食物同服可減輕反應。
備注
白藥子除上述品種外,尚有云南所產的滇白藥子,為薯蕷科植物黃山藥的根莖。根莖呈圓柱形,有時略彎曲。直徑2~3厘米。表皮黃棕色,有縱皺紋,零星散布須根的痕跡,呈深棕色。質硬而韌,折斷后斷面呈白色絨毛狀,并散布很多黃色點狀維管束。味微甜。陜西所產的白藥子為蓼科植物翼蓼的根莖,參見"蕎麥七"條。湖北所用的白藥子為防己科植物千金藤的塊根。參見"千金藤"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白藥子
英文名
RADIX STEPHANIAE CEPHARANTHAE
來源
本品為防己科植物頭花千斤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的干燥塊根,秋、冬兩季采挖,除去次根,洗凈,切片,干燥。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塊狀,直徑2~7cm,厚0.2~1.5cm。外皮暗褐色,有皺紋及須根痕。切面類白色或灰白色,可見筋脈紋(維管束),有的略呈環狀排列。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顯粉性。氣微,味苦。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含棕色物。外有落皮層。皮層散有少數石細胞。維管束外韌型,略呈輪狀排列,木質部不發達,中心木質部可見纖維束。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及細小針晶;并含多數淀粉粒。
(2)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置水浴上回流1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稀鹽酸2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碘化汞鉀試液2滴,生成大量黃白色沉淀。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塊、干燥。
性味
苦、寒。
歸經
入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
散瘀消腫,止痛。用于癰疽腫毒,腮腺炎,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9~15g;酒泡治跌撲腫痛。外用適量,研末涂敷患處。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復方
1、風痰上雍。用白藥三兩、黑牽牛半兩,同炒香,去牽牛一半后,共研為末,加防風末三兩,和勻。每服一錢,茶送下。
2、咽喉腫痛。用白藥末一兩、龍腦一分,加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3、吐血不止。用白藥燒存性,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
4、眼爛生翳。用白藥子一兩、甘草半兩,共研為末,取五錢摻入切開的豬肝中,煮熟吃下。
5、癰腫不散。用生白藥根,搗爛幟患處。藥干即換。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藥子
英文名
Oriental Stephania Root, Root of Oriental Stephania
別名
白藥、白藥根、山烏龜。
出處
出自1.《唐本草》。
2.《本草圖經》:白藥,今夔、施、江西、嶺南亦有之。三月生苗,似苦苣葉:四月而赤莖,長似葫蘆蔓;六月開白花;八月結子,亦名瓜蔞:九月采根,以水洗、切碎、曝干,名白藥子。江西出者,葉似烏臼,子如綠豆,至八月其子變成赤色。
來源
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金線吊烏龜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S.tetrandra S.Moore var.glabra Maxim.;S.disciflora Hand.Mazz.]
采收和儲藏:全年或秋末冬初采挖,除去須根、泥土,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
金線吊烏龜 多年生落葉藤本。塊根肥厚,橢圓形或呈不規則塊狀,長3-10cm,直徑2-9cm。老莖基部稍木質化,有細溝紋,略帶紫色。葉互生;葉柄長4-10cm,盾狀著生;葉片圓三角形,或扁圓形,長5-9cm,寬與長近相等或大于長度;先端鈍圓,常具小突尖,基部微凹或平截,全緣或微呈波狀,上面綠色,下面粉白色,兩面無毛,掌狀脈5-9條,紙質。花小,單性,雌雄異株;雄株為復頭狀聚傘花序,腋生,總花序梗長1-2cm,花序梗頂端有盤狀花托,約有20朵花;雄花:萼片6(-8),排成2輪;花瓣3,淡綠色,內面有2個大腺體;雄蕊6,花絲合生成柱狀,花藥環生呈圓盤狀;雌株為單頭狀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較短,頂端有盤狀花托;雌花:花被左右對稱;花萼1(0-2),生于花的一側;花瓣2(-3);子房球形。核果紫紅色,球形,果梗短,肉質,內果皮直徑4-5mm,背部有4行小橫肋狀雕紋,每行有17-20顆,胎座跡不穿孔。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長于肥沃濕潤的草叢、山坡路旁陰處或灌木林中,亦生于石灰質石山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塊根呈不規則團塊或短圓柱形,直徑2-9cm,其下常有幾個略短圓柱形的根相連,稍彎曲,有縊縮的橫溝,根的遠端有時纖細,其后膨大成橢圓形,并常數個相連成念珠狀;根的頂端有根莖殘基。市售品多為橫切或縱切的不規則塊片,直徑-7cm,厚0.2-1.5cm,表面棕色或暗褐色,有皺紋及須根痕,切面粉性足,類白色或灰白色,可見筋脈紋(三生維管束),呈點狀或條紋狀排列。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粉性。氣微,味苦。
以片大、斷面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鑒別 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8-10余列木栓細胞。皮層外側有少數單個或2-4個成群的石細胞,長徑60-90μm,短徑28-52μm;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細小方晶、針晶或棒晶。中柱占根的大部分,為三生構造,有多數外韌型維管束,排列成1-4個同心環,中央的木質部束較大,導管旁有多數纖維束及少數管胞;中柱薄壁細胞含少數細小方晶及棒狀結晶。本品薄壁細胞含多數淀粉粒,單粒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17μm,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3個分粒組成。
化學成分
金線吊烏龜塊根含左旋異紫堇定(isocorydine),頭花千金藤堿(cepharanthine),異粉防己堿(isotetrandrine),小檗胺(berbamine),輪環藤寧堿(cycleanine),頭花千金藤醇靈堿(cepharanoline),頭花千金藤胺(cepharamine),高阿羅莫靈堿(homoaromoline),頭花千金藤酮(cepharanone)A、B,頭花千金藤二酮(cepharadione)A、B,木防己堿(trilobine),粉防己堿(tetrandrine),奎寧(quinine),罌粟堿(papaverine),可待因(codeine),嗎啡(morphine),小檗堿(berberine)。種子含去氫千金藤堿(dehydrostephanine),去氫克列班寧(dehydrocrebanine),千金藤堿(stephanine),克列班寧(crebanine),異粉防己堿,原荷葉堿(Onornuciferine),佐佐木千金藤堿(stesakine),小檗胺。
藥理作用
金線吊烏龜堿在試管內有中度抑制結核桿菌的作用,但對小白鼠的實驗性結核并無確實療效。四十年代一度曾用于臨床治療結核病,因其毒性大,后遭禁用。對酒精中毒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對小鼠的四氯化碳中毒的作用(延遲死亡)較甲硫氨酸或葡萄糖醛酸為優。對南美所產的毒蛇蛇毒有保護作用。對破傷風、白喉、肉毒桿菌的外毒素及河豚毒素對小鼠或豚鼠的致死作用也有某些保護作用。對某些過敏性休克有一定的抑制。小劑量時能促進蟾蜍網狀內皮細胞的功能,大劑量則抑制;與抗原性物質一樣,它能激活淋巴結,引起漿母細胞(Plasmablast)及漿細胞之增多并使此等細胞的核糖核酸重量及濃度增加。其碘甲基化物有箭毒樣作用,靜脈注射,可引起狗的血壓下降,脾容積增加,能抑制離體兔心,故降壓乃心臟抑制、血管擴張的結果。金線吊烏龜堿在注射后,部分在體內代謝,部分由腎排出。白藥子的另一種生物堿-異漢防己堿毒性很低,有消炎、鎮痛、退熱作用,與保泰松、漢防己甲素相似。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口服作用較差。異粉防已堿給大鼠200mg/kg灌胃,或50mg/kg肌肉注射,均能抑制角叉菜膠所致的實驗性關節腫脹,其抗炎效果與保泰松相當;對大鼠有鎮痛和解熱作用,并能降低其血中尿酸含量;又能對抗組胺和乙酰膽堿對大鼠離體回腸的收縮作用。
毒性
大鼠腹腔注射和灌胃的鎮痛解熱LD50分別為2.7g/kg和6.4g/kg。異粉防已堿二甲碘化物有松弛橫紋肌作用,對兔的垂頭劑量為1.39mg/kg,對兔的致死量為1.77mg/kg。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稀鹽酸4ml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2滴,產生大量橙色沉淀;另取濾液1ml,加碘化汞鉀試液2滴,產生大量黃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2)藥材的新鮮斷面或粉末,置紫外燈下(254nm),顯淡藍紫色熒光。(3)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4g, 加0.1%硫酸80ml冷浸,放置過夜,濾過,將濾液傾入經預處理過的苯乙烯磺酸鈉型樹脂柱(l×22cm),調節適度的流速,緩緩流出。樣品液流完以后,將樹脂倒出,用蒸餾水洗數次,濾去水分,置盤中干燥(使水分不超過60%)。加入適量10%氨水堿化,靜置20min,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回流洗脫(至無生物堿反應),氯仿液用水洗至中性,加無水硫酸鈉少量,濾過。濾液蒸干,加氯仿1ml溶解,此液代表脂溶性總生物堿。上述用氯仿回流過的樹脂揮盡氯仿后,加乙醇回流洗脫,收集乙醇液減壓蒸干,加甲醇1ml溶解,此液代表水溶性總生物堿。吸取供試液0.6μl, 另以高阿羅莫寧堿、異粉防己堿、小檗胺、輪環藤寧堿、頭花千金藤堿、木蘭花堿、輪環藤酚堿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堿性硅膠G薄層板上。脂溶性總生物堿部分用氯仿一甲醇(10:1),水溶性生物堿部分用氯仿一甲醇一氨水(15:4:1)作展開劑,展開18m,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斑點情況;另用改良碘化鉍鉀一碘化鉀(1:1)混合試液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用水浸泡,撈出,燜透,切片,曬干。
性味
苦辛;涼;小毒
歸經
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涼血止血。主咽喉腫痛;熱毒癰腫;風濕痹痛;腹痛;瀉痢;吐血;衄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禁忌
1.《本草經疏》:凡病雖有血熱吐衄等證,若脾胃素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2.《飲片新參》:陰虛內熱者忌用。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白藥,味辛,《經》云氣溫,《日華子》云冷,當是辛寒之藥無疑,故無毒而能解毒。金瘡出血過多必發熱,熱則作痛,不得生肌矣,涼血清熱,則其痛自止,肌自生也。又《藥性論》、《日華子》二條所主,皆解熱散結之功,則其為寒明矣。
2.《藥性論》:治喉中塞熱,噎痹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腫脹。
3.《唐本草》:主金瘡生肌。
4.《日華子本草》: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喉閉,消腫毒。
5.《開寶本草》:解野葛、生金、巴豆藥毒。刀斧折傷,能止血痛,干末敷之。
6.《綱目》:散血,降火,消痰,解毒。
7.《植物名實圖考》:患齒痛者,切其根貼齦上。兼能補腎養陰。
8.《飲片新參》:消腫毒喉痹,散瘀血,治傷痛。
9.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水,清熱,化痰。治風濕疼痛,腰肌勞損,腎炎水腫,胃痛,肺結核,無名腫毒,毒蛇咬傷。
10.《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解毒,通經活絡。
11.《中藥鑒別手冊》:清熱解毒,止痛。治急性肝炎,惡性瘧疾,急性闌尾炎,急性菌痢,毒蛇咬傷,急性胃腸炎,腹痛及其它炎癥。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