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香薷、寸薷
出處
《泉州本草》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黃香薷的全草。中秋前采收地上部分,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一年生直立草木.根須狀。莖高10~30厘米,節甚長,節上具分枝。葉對生,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2~4.5厘米,寬0.3~0.9厘米,基部楔形,先端漸尖。上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并有極微小的腺點,無毛;幾無柄。假穗狀花序,頂生,長2.5~6厘米;苞片膜質,具紫色多睫毛的縱脈,邊緣有錐刺狀齒,覆瓦狀排列;花小,米黃色,開向花序的一側面。小堅果極細小,留于宿存的花萼內。花期9~11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向陽處。分布福建、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
辛,香,性微溫,無毒。
歸經
入肺、胃、大腸三經。
功效主治
清暑熱,利小便,除胸滿,理煩渴。治中暑下痢,發熱口渴,心煩脅痛,口臭,舌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