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黃葵
別名
來源
錦葵科秋葵屬植物黃葵Abelmoschus moschatus (L.) Medic.,以根、葉、花入藥。秋季采根,鮮用或曬干;夏秋采葉,多鮮用;夏季采花,浸于香油中。
性味
微甘,涼。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拔毒排膿。
根:用于高熱不退,肺熱咳嗽,產后乳汁不通,大便秘結,阿米巴痢疾,尿路結石。
葉:外用治癰瘡腫毒,瘭疽,骨折。
花:外用治燒燙傷。
用法用量
3~5錢。葉外用適量敷患處。花浸油外搽。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黃葵
別名
野芙蓉、假棉花(《廣西中草藥》),假山稔、毛夾(《海南植物志》)。
出處
《廣西中草藥》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黃葵的根或葉。夏、秋采收。
原形態
黃葵,又名:麝香秋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約1米,全株被長租硬毛。葉互生,掌狀5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有時3~5淺裂,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戟形,兩面均有粗毛,上部的葉片較小;托葉鉆形。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3~8厘米;小苞片7~10枚,線狀披針形,脫落;花萼佛焰苞狀,長2~3厘米;花冠鮮黃色,中央暗紫色,徑約10厘米;雄蕊管長約2.5厘米;花柱枝5,柱頭盤狀。蒴果卵狀長圓形,長5~6厘米,具短喙,果皮薄革質,被粗毛。種子腎形,有縱列乳頭狀突起,揉之微有麝香味。花期6~10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谷、溝旁、路邊、曠野草叢中。分布廣西、廣東、云南、湖南、江西、臺灣等地。
化學成分
干葉中含有β-谷甾醇及其β-D-葡萄糖甙。鮮花瓣中含有β-谷甾醇和楊H 樹皮素及其葡萄糖甙。干的果實外皮中僅有β-谷甾醇。種子中含α-腦磷脂、磷脂酰絲氨酸及其縮醛磷脂和膽堿縮醛磷脂,并含有麝香樣香氣的麝香梨內酯。
藥理作用
種子可用于頭痛。它還有一種吸附能力(相當于炭末的43%),能使蛇毒滅活。葉在體外有某些抗菌作用,植物的地上部分及果實有殺昆蟲作用。麝香梨內酯雖有內酯結構,但無強心作用。
性味
《廣西中草藥》:"味微甘,性涼。"
功效主治
《廣西中草藥》:"解毒消腫,排膿止痛。治癰瘡腫痛,無名腫毒,蛇頭瘡。"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黃葵
英文名
Muskmallow
別名
羅裙博、起風瘀、假三菍、野芙蓉、假棉花、水芙蓉、假芙蓉、藥虎、磟碡草、三腳鱉、三腳破。
出處
出自《廣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黃葵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elmoschus moschatus Medic.[Hibiscus abelmoschu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黃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2m。被租毛。葉互生;葉柄長7-15cm,疏被硬毛;托葉線形,長7-8mm;葉通常掌狀5-7深裂,直徑6-15cm,裂片披針形至三角形,邊緣具不規則鋸齒,偶有淺裂似槭葉狀,基部心形,兩面均疏被硬毛。花單生于葉腋間,花梗長2-3cm,被倒硬毛,小苞片8-10線形,長10-13mm;花萼佛焰苞狀,長2-3cm,5裂,常早落;花黃色,內面基部暗紫色,直徑7-12cm;雄蕊柱長約2.5cm,平滑無毛,花柱分枝5,柱頭盤狀。蒴果長圓形,長5-6cm,先端尖,被黃色長硬毛。種子腎形,具腺狀脈紋,具?香味。花期6-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常生于平原、山谷、溪澗旁或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和云南等地,有栽培。
化學成分
黃葵葉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花含β-谷甾醇,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楊梅樹皮素-葡萄糖甙(myricetin-glucoside)。干果殼含β-谷甾醇。種子含a-腦磷脂(a-cephalin),磷脂酸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酸絲氨酸縮醛磷脂(phosphatidylserine plasmalogen)和膽堿縮醛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 plasmalogen)。
黃葵還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膽甾醇(cholesterol)及麥角甾醇(ergosterol)。
藥理作用
種子可用于頭痛。它還有一種吸附能力(相當于炭末的43%),能使蛇毒滅活。葉在體外有某些抗菌作用,植物的地上部分及果實有殺昆蟲作用。麝香梨內酯雖有內酯結構,但無強心作用。
性味
微甘;性寒
歸經
心;肺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下乳通便。主高熱不退;肺熱咳嗽;痢疾;大便秘結;產后乳汁不通;骨折;癰瘡膿腫;無名腫毒及水炎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廣西中草藥》:解毒消腫,排膿止痛。治癰瘡腫痛,無名腫毒,蛇頭瘡。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