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白莧
別名
糠莧,細莧(《別錄》),野莧、豬莧(《本草圖經》),假莧菜(《廣州植物志》),綠莧(《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春、夏采收。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全體無毛。莖直立,少分枝。葉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9厘米,寬2.5~6厘米。先端圓鈍而微缺,具小芒尖,基部近截形;葉柄長3~6厘米。花單性或雜性,密生,綠色;穗狀花序腋生,或集成頂生圓錐花序;苞片及小苞片干膜質,披針形,小;萼片3,矩圓形或倒披針形;雄蕊3;柱頭2~3。胞果扁球形,不裂,極皺縮,超出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或黑色。花期6~7月。
生境分部
生田野間。分布我國南北各地。
化學成分
葉含維生素C35.1毫克%。
性味
甘淡,涼。
①《本草圖經》:"大寒。"
②江西《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治瘡腫,牙疳,蟲咬。
①盂詵:"莧:補氣,除熱,通九竅。"
②《綱目》:"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③江西《草藥手冊》:"清熱,解毒,利屎,止痛,明目。"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煅研外擦。
復方
①治瘡腫:野莧、龍葵。煎水洗。
③治蛇咬傷:野莧全草,搗敷患處。(①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蜂蠆螫傷:野莧,挼擦之。(姚僧坦《集驗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莧
別名
細莧、糠莧、野莧、豬莧
出處
出自《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aranthus viridis L.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全株或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40-80cm。根白色,較莖稍粗。莖少分枝,有條紋,細弱,淡綠色或綠紫色。單葉互生;葉柄長3-6cm;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9cm,寬2.5-6cm,先端鈍尖而微缺,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兩面光滑,上面常有一“V”字形白斑,葉脈下面明顯。夏、秋季開淡黃綠色小花,單性或雜性,為腋生穗狀花序,或集成大型稀疏的頂生圓錐花叢;花被3片,膜質;雄蕊3個,比花被片短。胞果圓形,扁平,不開裂,極皺縮,超出花被片。種子近球形,黑色有光澤,具環狀邊緣。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多生于庭園、路邊及開墾后被廢棄的沙荒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及陜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主根圓錐形。全體紫紅色或棕紅色。莖長40-80cm,分枝較少。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后呈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9cm,寬2.5-6cm,先端圓鈍而微凹,具小芒尖,基部近楔形;葉柄長3-6cm。穗狀花序腋生。胞果扁球形,不裂,極皺縮,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細小,褐色或黑色,略有光澤。氣微,味談。
化學成分
全草含24-乙基-5α-膽甾烷-7,反甙-22-二烯-3β-醇(24-ethyl-5-cholesta-7,trans-22-dien-3β-ol),菠菜甾醇(spinasterol),24-甲基-7-膽甾烯醇(24-methyllathosterol),24-甲基-22-去氫-7-膽甾烯醇(24-methyl-22-dehydrolathosterol),24-乙基-7-膽甾烯酸(24-ethyllathosterol),24-乙基膽甾醇(24-ethylc-hoesterol),24-乙基-22-去氫膽甾醇(24-ethyl-22-dehydrocholeste-rol)[1],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β-胡蘿卜素(β-carotene),維生素(vitmin)A。葉中含堇黃質violaxanthin),新黃質(neoxan-thin),β-胡蘿卜素,α-隱黃質(α-cryptoxanthin),葉黃素(lu-tein)[2],維生素C(vitmin C)[3],類脂和以Z 酸為主的脂肪酸[4]。從根分得莧菜甾醇(amasterol)[5]。
性味
甘;淡;性寒
歸經
大腸;小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主痢疾;泄瀉;小便赤澀;瘡腫;蛇蟲螫傷;牙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搗爛絞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煅研外擦;煎液,熏洗。
各家論述
1.孟詵:莧:補氣,除熱,通九竅。
2.《綱目》: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3.江西《草藥手冊》: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