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黃礬功效

《中藥大辭典》:黃礬

別名

金線礬(《海藥本草》),雞矢礬(《本草蒙筌》)。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硫酸鹽類礦物黃礬的礦石。

原形態

單斜晶系。結晶者不多見,常為細小纖維狀之集合體。顏色淡黃。光澤呈絹絲狀或珍珠狀。微透明。硬度2~2.5。比重1.8~1.9。常產于長石及粗面巖內。

化學成分

主要含硫酸;自綠礬中揀取者,主為堿式硫酸鐵或硫酸鐵。

性味

《海藥本草》:"味咸酸澀,有毒。"

功效主治

治痔瘺、惡瘡、疥癬。

①《唐本草》:"療瘡生肉。"

②《海藥本草》:"主野雞瘺痔,惡瘡疥癬等疾。"

杲:"治陽明風熱牙疼。"

用法用量

外用:煅研細末撒或調敷。內服:入丸劑。

復方

①治痔瘺腫痛,膿血不止:黃礬三兩,烏蛇六兩(浸,去骨、皮,炙令黃),黃耆三兩(銼),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駱駝胸前毛三兩半(燒灰)。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黃耆湯下二十丸。(《圣惠方》黃礬丸)

②治小兒聤耳出膿水:黃礬半兩,烏賊魚骨一分,黃連一分(去須)。上藥搗羅為末,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圣惠方》黃礬散)

③治婦人頰上瘡,瘥后每年又發:黃礬石二兩(燒令汁盡),胡粉一兩,水銀一兩半。搗篩礬石,胡粉更篩,先以片許豬脂,于瓷器內熱研水銀令消盡,更加豬脂,并礬石、胡粉,和使粘稠,洗面瘡以涂之,又別熬胡粉令黃,涂膏訖,則薄此粉。(《補缺肘后方》)

④治急疳蝕齒斷,唇口壞爛腫痛:黃礬、青礬、白礬(燒令汁盡)、白狗糞灰、莽草雄黃(細研)各半兩,石膽(細研)、莨菪子(炒令黑)、干地龍(微炒)、人糞灰各一分,麝香一錢(研細)。上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先以鹽漿水漱口三兩度,于上點之,日三用,有涎勿咽。(《圣惠方》黃礬散)

⑤治妒精瘡:黃礬、青礬、麝香。上三味等分,為末,小便后敷上,不過三度。(《千金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黃礬

英文名

Fibroferrite

別名

金線礬、雞矢礬、雞屎礬

出處

1.《海藥本草》:金線礬,《廣州志》云,生波斯國。打破內有金線紋者為上。

2.《綱目》:黃礬,出陜西。瓜州、沙外及舶上來者為上。黃色狀如胡桐淚,人于綠礬中揀出黃色者充之,非真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礦物黃礬的礦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brofessite

原形態

單斜晶系。結晶者不多見,常為細小纖維狀之集合體。顏色淡黃。光澤呈絹絲狀或珍珠狀。微透明。硬度2-2.5。比重1.8-1.9。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常生于長石及粗面巖內。

資源分布:產于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多呈不規則塊狀。淡黃色。微透明;絹絲光澤或珍珠光澤。體較輕,硬度近于指甲。微有鐵銹氣,味咸、酸,微澀。以色淡黃、有光澤、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主要含硫酸鐵(Fe2O3·2SO3·10H2O),其中三氧化硫(SO3)32%,三氧化二鐵(Fe2O3)32%,水(H2O)36%。

鑒別

(1)取本品1小塊,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灼燒,有水生成,附于上部的管壁上。(檢查結晶水)(2)取本品約0.5g,加水10ml,使溶解,濾過。

①取濾液1ml,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深藍色沉淀;分離,沉淀在稀鹽酸中不溶,但加氫氧化鈉試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檢查鐵鹽)②取濾液1ml,加硫氰酸銨試液,即顯血紅色。(檢查鐵鹽)③取濾液1ml,加氯化鋇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檢查硫酸鹽)④.取濾液1ml,加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檢查硫酸鹽)

性味

酸;澀;咸;寒;有毒

歸經

肝;大腸經

功效主治

解毒殺蟲;斂瘡。主痔瘺;惡瘡;疥癬;聤耳出膿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內服:研末,每次0.5g;入丸、散。

禁忌

本品多作外用,內服宜慎,不可多服久服。

復方

①治痔瘺腫痛,膿血不止: 黃礬三兩,烏蛇六兩(酒浸,去骨、皮,炙令黃),黃耆三兩(銼),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駱駝胸前毛三兩半(燒灰)。 上藥搗羅為未,煉蜜和搗三、二百桿,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黃耆湯下二十丸。(《圣惠方》黃礬丸) ②治小兒盯耳出膿水: 黃礬半兩,烏賊魚骨一分,黃連一分(去須)。上藥搗羅為末,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 (《圣惠方》黃礬散) ③治婦人頰上瘡,瘥后每年又發: 黃礬石二兩(燒令汁盡),胡粉一兩,水銀一兩半。搗篩礬石,胡粉更篩,先以片許豬脂,于瓷器內熟研水銀令消盡,更加豬脂,并礬石、胡粉,和使粘稠,洗面瘡以涂之,又別熬胡粉令黃,涂膏訖,則薄此粉。 (《補缺肘后方》) ④治急疳蝕齒,唇口壞爛腫痛: 黃礬、青礬、白礬(燒令汁盡)、白狗糞灰、莽草、雄黃(細研)各半兩,石膽(細研)、莨菪子(炒令黑)、干地龍(微炒)、入糞灰各一分,麝香一錢(研細)。上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先以鹽漿水漱口三兩度,于上點之,日三用,有涎勿咽。(《圣惠方》黃礬散) ⑤治妒精瘡: 黃礬、青礬、麝香。上三味等分,為末,小便后敷上,不過三度。(《千金方》)

各家論述

1.《唐本草》:療瘡生肉。

2.《海藥本草》:主野雞瘺痔,惡瘡疥癬等痰。

3. 李杲:治陽明風熱牙疼。

4.《海藥本草》:《廣州志》云:金線礬生波斯國,打破內有金線文者為上,多入燒家用。

5.《綱目》:黃礬出陜西,瓜州、沙州及舶上來者為上,黃色狀如胡桐淚。人于綠礬中揀出黃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絲文,謂之金線礬,磨刀劍顯花文。《丹房鏡源》云:五色山脂,吳黃礬也。

臨床應用

用于痔瘺、惡瘡、疥癬等病證。黃礬多外用,可單用,或與其他燥濕斂瘡、清熱解毒藥配伍用,如治痔瘺腫痛,膿血不止,黃礬配烏蛇、枳殼等祛風止痛,枯痔斂瘡。治疳蝕瘡,唇口壞爛腫痛,可配青礬、白礬、雄黃解毒消疳,生肌斂瘡。治聤耳出膿久不愈,則配用烏賊骨、黃連解毒化瘀,收濕斂瘡。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