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黃樟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黃樟

別名

海南香、南安、香湖、猴樟大葉樟

來源

科黃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Jacks.)Nees,以根、葉入藥。

生境分部

中南、西南地區。

性味

微苦、辛,溫。

功效主治

祛風利濕,行氣止痛。主治風濕骨痛,胃痛,胃腸炎,跌打損傷,感冒。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黃樟

別名

樟木、山椒、油樟、大葉樟、臭樟冰片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黃樟的根、樹皮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porrectum(Poxb.)Kosterm.[Laurus porrecta Roxb.;Cinnamomum parthenoxylum(Jack)Nees]

采收和儲藏:根、樹皮、葉全年均可采,除去雜質,曬干或鮮用。產區多利用根枝及廢材經過蒸餾提取樟腦油,并精制成顆粒狀結晶。

原形態

黃樟常綠喬木,高10-25m。樹皮暗灰褐色,縱裂。枝條綠褐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5-3cm,無毛;葉片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6-12cm,寬3-6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帶粉綠色,兩面無毛,羽狀脈,側脈4-5對,側脈脈腋在葉上面不明顯凸起,下面無腺窩,革質。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4.5-8cm,無毛。花兩性,長約3mm,黃綠色;花梗細,長約4mm;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mm,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mm,寬約1.2mm,具點,先端鈍尖,花被外面無毛,內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絲被短柔毛,第1、2輪雄蕊長約1.5mm,花藥卵圓形,與花絲近等長,第3輪雄蕊長約1.7mm,花藥長圓形,長約0.7mm,花絲近基部有1對近心形腺體;退化雄蕊3,三角狀心形,連柄長不及1mm,柄被短柔毛,位于最內一輪;子房球形,長約1mm,無毛,花柱彎曲,長約1mm,柱頭不明顯3淺裂,果實球形,直徑6-8mm,黑色;果托倒錐形,長約1cm,有縱長條紋。花期3-5月,果期4-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常綠闊葉林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多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和山谷的常綠闊葉混交林或灌木叢中,耐陰,喜濕潤肥厚的酸性土。

2.栽培技術 參見"臭樟"和"樟木"條。

化學成分

葉、樹干和樹根含揮發油,主要成分有:黃樟醚(safrole),β-蒎烯(β-pinene),N 烯(phellandrene),及少量的丁香油酚(eugenol),桂皮醛(cinnamaldehyde)等。

葉含揮發油,按照葉油主要成分的差異已發現五個類型:①以桉葉素(cineole)為主,含量達60%。②以芳樟醇(linalool)為主,湖北產的黃樟葉油主要含左旋一芳樟醇,含量達81.41%。廣東產的主要以右旋-芳樟醇為主,含量達95.08%。③樟腦型,以樟腦(camphor)為主。④檸檬醛型,含α-,β-檸檬醛(citral)達64.11%。⑤黃樟醚型,主要含黃樟醚。

性味

辛;微苦;溫

歸經

肺;脾;肝經

功效主治

祛風散寒;溫中止痛;行氣活血。主風寒感冒;風濕痹痛;胃寒腹痛;泄瀉;痢疾;跌打損傷;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