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濟總錄》卷十:趁痛丸
【制法】上三味,搗羅為末,用大麥面30克和勻,醋調作餅子,慢火炙黃熟,再搗羅,用薄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風毒留客日深,氣虛邪實,攻擊不定,走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漸加至15丸,空腹時用冷酒下。病甚,不入大麥面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
《蘭室秘藏》卷下:趁痛丸
【處方】乳香 沒藥各9克 白萵苣子30克(炒黃)烏梅1個 白粟米3克(炒黃)
【制法】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打撲閃損,腰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腹時用溫酒細嚼服下。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
《朱氏集驗方》卷一引朱仁卿方:趁痛丸
【處方】五靈脂 赤芍藥各15克 川烏 1個 沒藥12克 麝香3克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散瘀血,除痹痛。主腰臂疼痛。
【用法用量】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一引朱仁卿方
《雞峰》卷四:趁痛丸
【處方】蕓薹子半兩,木鱉子仁半兩,白膠香半兩,地龍半兩,五靈脂半兩,赤小豆半兩,當歸半兩,骨碎補半兩,海桐皮半兩,威靈仙半兩,草烏頭1兩半(生,白者),烏藥半兩,甜瓜子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風毒走痃,腰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5丸,加至7-8丸,空心嚼,木瓜熱酒送下。
【禁忌】藥后忌熱物少時。
【摘錄】《雞峰》卷四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趁痛丸
【別名】控涎丹、妙應丸、控痰丹、子龍丸、控涎丸
【處方】甘遂、白芥子(微炒)、大戟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滴水和作餅子,炙黃色,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滌痰逐飲。主痰飲停于胸脅,或流竄經絡,致胸脅、腰背、手足、頭項走竄疼痛,坐臥不安,飲食乏味;痰核瘰疬。
【用法用量】控涎丹(《三因》卷十三)、妙應丸(《保命歌括》卷九)、控痰丹(《便覽》卷三)、子龍丸(《外科全生集》卷四)、控涎丸(《中國藥典》一部)。按:本方用法,《中國藥典》:將三味粉碎,過篩,混勻,另取米粉或黃米粉240g調稀糊泛丸。每服1~2g,一日1~2次,用開水或棗湯、米湯送服。
【禁忌】孕婦忌服,體弱者慎服。
【各家論述】《醫方集解》:痰之本水濕也,得氣與火則結為痰,痰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入肺為咳為喘,入肝則脅痛寒熱,入經絡則痹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生瘰疬癰腫。方用大戟泄臟腑水濕,甘遂行經絡水濕,白芥子散皮里膜外痰氣。三物合用,使水濕化,痰飲除,脈氣通和,則諸癥自愈。
【摘錄】《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圣濟總錄》卷十:趁痛丸
【處方】草烏頭(不去皮尖)3兩,生干地黃(焙)半兩,天南星半兩,半夏(與南星用姜汁浸1宿,切,焙)半兩,白僵蠶(炒)半兩,烏藥(銼)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干。
【功能主治】走注歷節,諸風軟痛;卒中倒地;跌撲傷損。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空腹、臨臥溫酒送下。如顛撲腫痛,用姜汁和酒研10數丸涂之;如卒中倒仆,以姜汁、茶清研5-7丸灌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
《宣明論》卷十三:趁痛丸
【制法】上為末,以蕎面同末和作餅子,捍切作棋子,煮熟。
【功能主治】走注疼痛,婦人經脈注滯,水腫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利為度。相虛實加減。
【摘錄】《宣明論》卷十三
《朱氏集驗方》卷一:趁痛丸
【處方】五靈脂半兩,赤芍藥半兩,川烏1個,沒藥4錢,麝香1錢。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腰臂痛。
【用法用量】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