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黃三七
別名
來源
毛茛科黃三七屬植物黃三七Souliea vaginata (Maxim.) Franch.,以根狀莖入藥。秋季采,洗凈,曬干。
性味
苦,涼。
功效主治
瀉火解毒,清心除煩。用于眼結膜炎,口腔炎,咽炎,熱病心煩,腸炎,痢疾,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2~3錢;外用適量,研粉調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黃三七
別名
土黃連、太白黃連(《陜西中草藥》)。
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長果升麻的根莖、全草。秋后采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5~75厘米。根狀莖粗壯,分枝,須根多數。莖直立,下部生2~4片膜質鞘,在鞘之上通常生2葉。葉通常為2回3出復葉;葉片三角形,長達24厘米,指片具長柄,3回裂片近羽狀細裂,小裂片卵形至披針形,疏生鋸齒;葉柄長5~34厘米。總狀花序具4~6花;苞片卵形;花先葉開放,直徑1.2~1.4厘米;萼片5,白色,倒卵形;花瓣5,小,寬卵形或扇形,長為萼片的1/3~1/2;雄蕊多數;心皮1~3。蓇葖果條形,長3.5~7厘米,基部漸狹成細柄,具明顯的網脈。種子表面生網狀洼陷。花期春季。
生境分部
生于高山坡地。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肅、陜西等地。
性狀
干燥根莖多分枝,呈雞爪狀,長3~7厘米,表面黃棕色至紫棕色,有明顯的環節及細縱紋。質硬而脆,斷面棕色至棕黑色,常見圓形空洞。周圍著生多數須根,須根棕黑色,短小,彎曲,多已折斷。氣微,味苦。
性味
《陜西中草藥》:"苦,涼。"
功效主治
《陜西中草藥》:"瀉火燥濕,清心除煩,抗菌消炎,健胃。治咽炎,結膜炎,口腔炎,骨蒸潮熱,心慌心悸,煩躁不安,菌痢,腸炎,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撒。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黃三七
英文名
Rhizom of Common Souliea
別名
土黃連、太白黃連、野黃連
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黃三七的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uliea vaginata(Maxim.) Franch.[Coptis ospirocarpa Brühl;Isopyrum vaginatum Maxim.]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挖,根莖帶土曬干,去凈泥土用;全草陰干用。
原形態
黃三七,多年生草本,高25-75cm。根狀莖粗壯,粗4-9mm,有分枝,疏生纖維狀根。莖直立,無毛或近無毛,近基部有2-4片膜質鞘,在鞘之上通常生2葉;葉柄長5-34cm;葉為二至三回三出復葉;葉片三角形,長達24cm,具長柄;三回裂片菱形,再一至二回近羽狀分裂,邊緣具不等的鋸齒,無毛。部狀花序具4-6花;苞片卵形,膜質;花兩性,先葉開放,直徑1.2-2.4cm,花梗與花約等長;萼片5,花瓣狀,倒卵形,長8-11mm,寬4-7mm,具3脈,先端圓,呈不規則淺波狀,白色;花瓣5,寬倒卵形或扇形,長為萼片之半或更短,具多條脈,先端稍平或略圓,有時具小牙齒;雄蕊多數,長4-7mm,花絲狹線形,花藥近橢圓形;心皮1-2,狹長圓形,長7-9mm,花柱短,柱頭面中央微凹。蓇葖果1-2,長3.5-7cm,具明顯的網脈,基部具細柄。種子12-16,長3-4mm,黑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800-3900m的山地林中、林緣或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粗壯,橫走或斜生,呈雞爪狀分枝,粗4-9mm。表面黃棕色,有明顯環節,腹面疏生纖維狀根,并可見脫落的根跡。莖長25-75cm,無毛或近無毛,基部具2-4片膜質的寬鞘,鞘之上通常有2葉。葉二至三回三出全裂,無毛;葉片三角形,長達24cm,中央三回裂片再一至二回羽狀分裂,邊緣具不等鋸齒;葉柄長5-34cm。總狀花序。蓇葖果1-2,條形,種子黑色,表面具網狀洼陷。氣微,味苦,涼。
以干燥,無雜質泥砂為佳。
化學成分
根莖含鐵破鑼皂甙(beesioside)Ⅲ、Ⅳ。
性味
苦;涼
歸經
心;肺;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除煩;解毒消腫。主主治熱病煩躁;心悸怔忡;骨蒸潮熱;咽炎;口腔炎;結膜炎;瘡癰腫毒;濕熱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各家論述
《陜西中草藥》:瀉火燥濕,清心除煩,抗菌消炎,健胃。治咽炎,結膜炎,口腔炎,骨蒸潮熱,心慌心悸,煩躁不安,菌痢,腸炎,癰瘡腫毒。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