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還亮草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還亮草

別名

飛燕草、魚燈蘇、蛇銜草、車子野芫荽

來源

毛茛翠雀花屬植物還亮草Delphinium anthriscifolium Hance的全草。夏秋采收,曬干。

性味

辛,溫。有毒。

功效主治

祛風通絡。用于中風半身不遂,風濕筋骨疼痛。外用治癰瘡。

用法用量

1~2錢。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還亮草

別名

還魂草、對叉草、蝴蝶菊(《植物名實圖考》),魚燈蘇、車子野芫荽(《浙江天目山藥植志》),飛燕草、峨山草烏(江西《草藥手冊》)。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還亮草的全草。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遍體有白色毛。葉片狀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5~11厘米,寬4.5~8厘米,2~3回羽狀全裂,1回裂片斜卵形,2回裂片或羽狀淺裂,或不分裂而呈狄卵形、披針形,寬2~4毫米。總狀花序具2~15花,花序軸和花梗有微柔毛;花淡青紫色,直徑1厘米;萼片5,堇色,狹長橢圓形,長約5毫米,后方1萼片,伸出1長距,長超過萼片;花瓣2對,上方1對斜楔形,中央有淺凹口,下部成距,插入萼的距內,下方1對卵圓形,深2裂,基部成爪;雄蕊多數;心皮3。蓇葖果,長約1~1.6厘米,有種子4粒。花期3~5月。

生境分部

自廣東向北至河南南部,西至四川均有分布。

性味

江西《草藥手冊》:"辛,溫,有毒。"

功效主治

治風濕痛,半身不遂,癰瘡癬癩。

①《植物名實圖考》:"莖煎水洗腫毒。"

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祛風,理濕,解毒,止痛。治風濕骨痛,半身不遂;外用涂癰瘡癬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2錢。外用:搗汁涂或煎湯洗。

復方

治積食脹滿,潮熱:還亮草、蓬藟各一兩,麥芽四至五錢。水煎,沖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還亮草

英文名

Herb of Chervil Larkspur

別名

還魂草、對叉草、蝴蝶菊、魚燈蘇、臭芹菜、山芹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還亮草,臨江、廣信山圃中皆有之,春初即生。方莖五棱,中凹成溝,高一、二尺。本紫梢青,葉似前胡葉而薄。梢間發小細莖,橫擎紫花,長柄五瓣,柄矗花欹,宛如翔蝶。中翹碎瓣尤紫艷,微露黃蕊。花罷結角,翻尖向外,一花三角,間有四角。按《本草拾遺》:桃朱術生園中,細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鏡向旁敲之,則子自發。其形極肖。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還亮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lphinium anthriscifolium Hance[D.cavaleriense Lévl.et Vant.;D.anthriscifolium Hance f.latilobulatum W.T.W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還亮草,一年生草本。莖高12-78cm,無毛或上部被反曲短柔毛,有分枝。近基部葉在開花時常枯萎,葉柄長2.5-6cm,無毛或近無毛;葉片菱狀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5-11cm,寬4.5-8cm,二至三回羽狀全裂,一回裂片斜卵形,長漸尖,二回裂片,或羽狀淺裂,或不分裂而呈狹卵形或披針形,寬2-4mm。總狀花序有2-15朵花;軸和花梗被反曲短柔毛;基部苞片葉狀;花梗長0.4-1.2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花兩性,兩側對稱;萼片5,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1mm,堇色或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距長5-15mm,稍向上彎曲;花瓣2,紫色,無毛,上部變寬;退化雄蕊2,堇色或紫色,無毛,瓣片斧形,2深裂近基部;雄蕊多數,無毛;心皮3,被短柔毛或近無毛。蓇葖果,長1.1-1.6cm。種子扁球形,直徑2-2.5mm,有橫膜翅。花期3-5月,果期4-7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00-1200m的丘陵、低山山坡草地或溪邊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

性狀

性狀鑒別 根長圓錐形,長2-9cm,直徑1-7mm;表面棕黃色至黑褐色,具細密縱紋,支根較多;根頭密集葉柄殘基;斷面黃色。莖斷面中空,纖維性。葉灰綠色,展平后,為二至王回羽狀復葉;葉片菱狀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2.3-9cm,寬3.5-8cm,兩面疏被短柔毛;葉柄長2.5-6cm。急狀花序;小苞片披針狀線形,多碎落;萼片5,紫色,被短柔毛;花瓣2,不等3裂,紫色;退化雄蕊2,花瓣狀,斧形,2深裂。有蓇葖果長1.1-1.6cm。種子扁球形,有橫膜翅。氣微,味辛、苦。

性味

味辛;苦;性溫;有毒

歸經

心;肝;腎經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化食;解毒。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食積腹脹;蕁麻診;癰瘡癬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莖煎水洗腫毒。

2.《浙江天目山藥植志》:祛風,理濕,解毒,止痛。治風濕骨痛,半身不遂;外用涂癰瘡癬癩。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