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葫蘆巴
英文名
SEMEN TRIGONELLAE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胡蘆巴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性狀
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長3~4mm,寬2~3mm,厚約2mm。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平滑,兩側各具一深斜溝,相交處有點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種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狀,具黏性;子葉2,淡黃色,胚根彎曲,肥大而長。氣香,味微苦。
鑒別
(1)本品橫切面:表皮柵狀細胞1 列,外壁及側壁上部較厚,有細密縱溝紋,下部胞腔較大,光輝帶位于細胞外側1/3 處,外被角質層。支持細胞1 列,略呈啞鈴狀,上端稍窄,下端較寬,垂周壁顯條狀紋理。內胚乳細胞主為黏液細胞,壁甚厚。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2) 取本品粉末5g,加石油醚(60~90℃)3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棄去,藥渣揮干,再加乙醇3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胡蘆巴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無水乙醇-丙酮-鹽酸(10: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三氯化鐵試液(2:1)混合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胡蘆巴: 除去雜質,洗凈,干燥。
鹽胡蘆巴: 取凈胡蘆巴,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至鼓起,有香氣。用時搗碎。
性味
苦,溫。
歸經
歸腎經。
功效主治
溫腎,祛寒,止痛。用于腎臟虛冷,小腹冷痛,小腸疝氣,寒濕腳氣。
用法用量
4.5~9g。
貯藏
置干燥處。
摘錄
《中國藥典》
《全國中草藥匯編》:葫蘆巴
別名
蘆巴子、香草子、小木夏
來源
豆科葫蘆巴屬植物葫蘆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種子。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打下種子,生用或微火炒至微黃,用時打碎。
性味
苦,溫。
功效主治
溫腎,散寒止痛。用于腎虛陽痿,腰痛,少腹冷痛,疝痛。
用法用量
1~3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葫蘆巴
英文名
Semen Trigonellae
別名
苦豆、香草
來源
為豆科植物戎蘆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種子。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打下種子,曬干。生用或微炒用。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有香氣。莖直立,多叢生,被疏毛。三出復葉互生;小葉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3.5cm,寬0.5~1.5cm,兩邊均生疏柔毛;葉柄長,托葉與葉柄連合。花無梗,1~2朵腋生;花萼筒狀;花冠蝶形,白色,后漸變淡黃色,基部微帶紫色;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莢果細長,扁圓筒狀,略彎曲,長6~11cm,寬0.5cm,具網脈及柔毛,先端有長喙。種子10~20粒,棕色,有香氣。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
多栽培。主產安徽、四川、河南。
性狀
種子略呈斜方形,長3~5mm,寬2~3mm,厚約2mm。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微有灰色短毛,兩側各有一深斜溝,兩溝相接處為種臍。質堅硬。氣香,味微苦。
化學成分
含葫蘆巴堿(trigonellinelline)、薯蕷皂甙元葡萄糖甙(diosgenin-B-D-blucoside)、牡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saponare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牡荊素-7-葡萄糖甙(vitexin-7-glucoside)、葫蘆巴甙Ⅰ、∏(vicenin Ⅰ, ∏)。
性味
性溫,味苦。
功效主治
溫腎,祛寒,止痛。用于腎臟虛冷、小腹冷痛、小腸疝氣、寒濕腳氣。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