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葒草花
別名
水葒花(《摘元方》)。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蓼科植物紅蓼的花序。
性狀
干燥花序,花多數,攢簇成穗,花被5瓣,淡紅色或帶白色,初開時常呈扁形的半開放狀態。
功效主治
治心、胃氣痛,痢疾,痞塊,橫痃。
《綱目》:"散血,消積,止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研末、熬膏或浸酒。外用:熬膏貼。
復方
①治胃脘血氣作痛:水葒花一大撮,水二鐘,煎一鐘服。(《董炳集驗方》)
②治心氣疞痛:水葒花為末,熱酒服二錢。(《摘元方》)
③治痢疾初起:水葒花(取花、葉)炒末。每服三錢,紅痢蜜湯下,白痢沙糖湯下。(《經驗廣集》)
④貼痞:水葒花(花、葉、莖、根同用),取一、二擔水,滿鍋煮透,去渣,存汁,慢火熬成膏,紙絹任攤,狗皮更好。(《經驗廣集》水葒花膏)
⑤治橫痃:葒草花一握,紅糖五錢。搗爛加熱敷貼,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葒草花
別名
水葒花、何草花、狗尾巴花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葒蓼的花序。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orientale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開花時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l-3m。莖直立,中空,多分枝,密生長毛。葉互生;葉柄長3-8cm;托葉鞘筒狀,下部膜質,褐色,上部草質,被長毛,上部常展開成環狀翅;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10-20cm,寬6-12c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疏生軟毛。總狀花序由多數小花穗組成,頂生或腋生;苞片寬卵形;花淡紅或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橢圓形;雄蕊通常7,長于花被;子房上位,花柱2。瘦果近圓形,扁平,黑色,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 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路旁和水邊濕地。
資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區外,分布幾遍全國。
性味
辛;性溫
功效主治
行氣活血;消積;止痛。主頭痛;心胃氣痛;腹中痞積;痢疾;小兒疳積;橫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天、熬膏。外用:適量,熬膏貼。
各家論述
《綱目》:散血,消積,止痛。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