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胡蘆巴功效

別名

葫蘆巴(侯寧極《藥譜》),苦豆(《飲膳正要》),蘆巴(《本草原始》),胡巴(《本草求真》),季豆(《東北藥植志》),小木夏、香豆子(《新疆中草藥手冊》)。

出處

《嘉佑本草》

來源

為豆科植物胡蘆巴的種子。秋季種子成熟后采收全草,打下種子,除凈雜質,曬干。

原形態

胡蘆巴,又名:蕓香草(《盛京通志》),香草、苦草、苦朵菜、香苜蓿

一年生草本,高40~50厘米。莖叢生,幾光滑或被稀疏柔毛。3出復葉,小葉卵狀長卵圓形或寬披針形,長1.2~3厘米,寬1~1.5厘米,近先端有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柔毛,小葉柄長1~2毫米,總柄長6~12毫米;托葉與葉柄連合,狹卵形,先端急尖。花無梗,1~2朵腋生:萼筒狀,萼齒5,披針形,比花冠短-半,外被長柔毛;花冠蝶形,初為白色,后漸變淡黃色,基部微帶紫暈,旗瓣長圓形,先端具缺刻,基部尖楔形,龍骨瓣偏匙形,長僅旗瓣的1/3,翼瓣耳形,雄蕊10,2體;子房無柄,柱頭頂生。莢果細長圓筒狀,長6~11厘米,寬0.5厘米左右,被柔毛,并具網脈,先端有長尖。種子棕色,長約4毫米。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

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以及新疆等地有栽培。主產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云南、陜西和東北等地亦產。

性狀

種子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厚約2毫米。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平滑。兩面各具一條深斜溝,兩條斜溝相接處可見種臍與珠孔。質堅硬,不易破碎。種皮薄,縱切面可見內有一圈胚乳,用水浸后胚乳呈粘液狀,子葉略不對稱,呈淡黃色,胚根彎曲,肥大而長。橫切面胚乳占面積較大,子葉2片,呈長圓形,一端有圓形的胚根。氣微,粉碎時有特異的香氣,味淡微苦。以個大、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種子含龍膽寧堿、葫蘆 堿、膽堿、胡蘆巴堿等生物堿,皂甙元主要是薯蕷皂甙元、雅姆皂甙元和少量芰脫皂甙元、痕量替告皂甙元。尚分離出牡荊素、牡荊素-7-葡萄糖甙、葒草素或異葒草素的阿拉伯糖甙、黃酮的葡萄糖糖二糖甙,槲皮素、木犀草素等黃酮類。

種子的一般組成為:水分10.30%、灰分3.15%、脂肪7.61%、總蛋白16.97%、總糖3.68%、纖維素6.4%、半纖維素11.98%。脂肪油中固體脂肪酸92.9%、揮發性脂肪酸1.5%、不皂化成分0.9%;卵磷脂6.25%、植物甾醇0.5露。脂肪酸中主要是亞油酸和棕櫚酸,并有少量油酸及亞麻酸。蛋白質中核蛋白55%。總糖中主要是半乳糖配甘露聚糖,還含維生素B1-320微克%。

葉含抗壞血酸約43毫克%。全草還富含鈣、胡蘿卜素等。

藥理作用

胡蘆巴堿一般認為無藥理作用;但也有人報告它在神經肌肉標本上,能降低神經的時值,對肌肉的時值則為先降低后增加。種子的油中有催乳成分,此成分不含碘、氮、硫,無任何性激素樣作用,去油后的種子含50%的不易消化的粘膠,故有某些致瀉作用。種子還有輕度的驅腸線蟲作用。

炮制

胡蘆巴:揀去雜質;用水洗凈,曬干。鹽炒胡蘆巴:取凈胡蘆巴加鹽水噴灑拌勻,稍悶,微炒至發響,呈黃色,取出放涼。(每胡蘆巴100斤,用食鹽2.5斤,適量清水化開)

《綱目》:"胡蘆巴,凡入藥淘凈,以浸一宿,曬干,蒸熟,成炒過用。"

性味

苦,溫。

①《珍珠囊》:"苦。"

②《飲膳正要》:"味苦,溫,無毒。"

③《楸藥解》:"味苦辛,氣溫。"

歸經

入腎、肝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腎、膀胱二經。"

②《玉楸藥解》:"入足陽明胃、足少陰腎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④《本草便讀》:"入肝、腎二經。"

功效主治

補腎陽,祛寒濕。治寒疝,腹脅脹滿,寒濕腳氣,腎虛腰酸,陽痿。

①《嘉佑本草》:"主元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氣。"

②《綱目》:"治冷氣疝瘕,寒濕腳氣;益右腎,暖丹田。"

③《國藥的藥理學》:"為滋養強精藥,用子陰痿、遺精及早泄。"

④《四川中藥志》:"治寒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禁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品匯精要》:"妊婦勿服。"

②《本草匯言》:"腎臟有郁火內熱者,宜斟酌。"

③《本草從新》:"相火熾盛,陰血虧少者禁之。"

貯藏

置干燥處。

復方

①治膀胱氣:胡蘆巴、茴香子、桃仁(麩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散以熱米飲謂下,與丸于相間,空心服,日各一、二服。(《本草衍義》)

②治小腸氣攻刺:葫蘆巴(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茴香炒紫,用熱酒沃,蓋定,取酒調下。(《仁齋直指方》葫蘆巴散)

③治大人小兒小腸氣,蟠腸氣,奔豚氣,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惡悶亂,并皆治之:葫蘆巴(炒)一斤,吳茱萸(湯洗十次,炒)十兩,川楝子(炒)一斤二兩,大巴戟(去心,炒)、川烏(炮,去皮、臍)各六兩,茴香(淘去土,炒)十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吞下;小兒五丸,茴香湯下。(《局方》葫蘆巴丸)

④治腎臟虛冷,腹脅脹滿:葫蘆巴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硫黃(研)各三分。上三味,搗研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鹽湯下。(《圣濟總錄》葫蘆巴丸)

⑤治一切寒濕腳氣,腿膝疼痛,行步無力:葫蘆巴四兩(浸一宿),破故紙四兩(炒香)。上為細末,用大木瓜一枚,切頂去穰,填藥在內,以滿為度,復用頂蓋之,用竹簽簽定,蒸熟取出,爛研,用前件填不盡藥末,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葫蘆巴丸)

⑥治氣攻頭痛:葫蘆巴(炒)、荊三棱(酒浸,焙)各半兩,干姜(炮)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生姜湯或溫酒調服,不拘時候。(《濟生方》葫蘆巴散)

各家論述

①《綱目》:"胡蘆巴,右腎命門藥也,元陽不足,冷氣潛伏,不能歸元者宜之。張子和《儒門事親》云,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即胡蘆巴,頻頻不缺,不周歲而目中微痛,如蟲行入眥,漸明而愈。按此亦因其益命門之功,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是也。"

②《本草求真》:"葫蘆巴,苦溫純陽,亦能入腎補命門,……。功與仙茅、附子、硫黃恍惚相似,然其力則終遜于附子、硫黃,故補火仍須兼以附、硫、茴香、吳茱萸等藥同投,方能有效。"

③《本草正義》:"胡蘆巴,乃溫養下焦,疏泄寒氣之藥,后人以治疝瘕、腳氣等證,必系真陽式微,水寒氣滯者為宜,茍挾溫邪,即為大忌。"

臨床應用

用于防治高山反應:將苦豆葉曬干研粉,煉蜜為丸,每丸含生藥約2克。㈠預防用,每人2丸,開水沖服;觀察62人,服藥后未出現反應者21人,仍出現反應者41人。㈡治療用,1日劑量8~12克,連服3天;觀察108人,總有效率為28.4%;服藥后有15人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但均輕微,改為飯后服用或停服一頓后即消失。本品對改善單個一、二項癥狀較明顯,如睡眠情況服藥后改善者占68.5%;由此推想苦豆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抑制作用。對脈搏、呼吸改變不大。

摘錄

《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