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紅辣蓼
別名
瓊柳草(《貴州中醫驗方秘方》),蓼子草(《貴州民間方藥集》),斑蕉草(《中國藥植圖鑒》),青蓼、蝙蝠草(《泉州本草》),辣馬蓼、辣椒草(《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出處
《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
為蓼科植物辣蓼的全草。5~6月采收。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株散布腺點及毛茸。莖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紅色,節膨大。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廣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粗毛,上面深綠色,有八字形的黑斑;托葉鞘膜質,口緣生長刺毛。穗狀花序生于枝端,花梗細長,長6~12厘米,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白色,散布綠色點腺,上部呈紅色;雄蕊7~8:子房1室,花柱3枚。瘦果有3棱,外包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
生于近水邊陰濕處。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化學成分
含甙類及鞣質。
藥理作用
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日本所產的馬蓼與犬蓼有驅蛔作用。
性味
《泉州本草》:"辛,溫,無毒。"
功效主治
治痢疾,便血,胃痛,瘧疾,跌打腫痛。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根:治痢疾。"
②《泉州本草》:"清熱解毒,止渴,利小便。治胃腹冷痛,中暑煩渴,小兒痢疾,蛇犬咬傷。"
③《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去風濕,通關竅,散瘀,解毒。殺蟲,止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含漱。
復方
①治大腸下血:辣柳草一兩,同豬肉燉服。每隔十日再服一次。(《貴州中醫驗方秘方》)
②治痢疾:辣蓼根八錢,水煎,糖調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胃氣痛,痧氣腹脹痛:鮮辣蓼枝頭嫩葉三錢,搗爛,加冷開水一大盅,擂汁服。
④治瘧疾:辣蓼葉、桃樹葉等分。研細末,用水、酒和制成丸。每日早晚各服一錢,溫開水送下。
⑤治牙痛:鮮辣蓼四兩,水煎,頻頻含漱。
⑥治跌打撞傷,局部青紫腫痛:鮮辣蓼,同米酒或甜酒釀糟搗爛敷。(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⑦治扁桃腺炎:辣蓼莖葉適量,搗汁加溫開水含漱。(江西《草藥手冊》)
⑧治關節炎:辣蓼葉適量,開水泡片刻后搓揉痛處。(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將新鮮紅辣蓼全草洗凈切碎,按1:5的比例加水浸泡后,用文火煮沸1小時,過濾取汁后再煎,將2次濾液合并加適量糖漿和防腐劑,貯存備用。首次劑量為200毫升,以后每次lOO毫升,日服3次,7日為一療程。治療40例(包括慢性菌痢急性發作者4例),一個療程后,痊愈15例,基本痊愈19例,進步5例。無效1例。主要癥狀與糞檢恢復正常所需平均時間,發熱為16.3小時,腹瀉4.6天,腹疼、里急后重4.5天,大便鏡檢轉陰4.2天,細菌培養轉陰3.4天。此藥冷服時除少數人感腹部不適或疼痛外,無其它副作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辣蓼
別名
辣柳草、蓼子草、斑蕉草、青蓼、蝙蝠幅草、辣馬蓼、辣椒草、軟水蓼、旱辣寥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辣寥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hydropiper L.var.flaccidum(Meissn.)Steward[Polygonum flaccidu Meissn.]
采收和儲藏:花期采收,鮮用或晾干。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散布腺點及短伏毛。莖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色;節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托葉鞘膜質,口緣生長刺毛;葉片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粗毛,上面深綠色,有八字形的黑斑。總狀花序穗狀,頂生或腋生,花序梗細長,上部彎曲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裂片倒卵形,紅色或白色,散布褐色點腺;雄蕊8;花柱3枚。瘦果三角形,外包宿存花被。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近水邊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及臺灣、云南等地。
化學成分
辣蓼全草及根含揮發油,鞣質及黃酮類物質:水蓼素(Persicarin),水蓼素-7-甲醚(Persicarin-7-methyl ether),3’-甲基鼠李素(rhamnazi)及金絲桃甙(hyperin),又含蒽醌衍生物及蓼酸(polygonic acid)等[1]。
藥理作用
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日本所產的馬蓼Polygonum blumei Meissn.與犬蓼Persicaria longiseta有驅蛔作用。
性味
辛;性溫
功效主治
解毒;除濕;散瘀;止血。主痢疾;泄瀉;乳蛾;瘧疾;風濕痹痛;跌打腫痛;崩漏;癰腫疔瘡;瘰疬;毒蛇咬傷;濕疹;腳癬;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漱。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根:治痢疾。
2.《泉州本草》:清熱解毒,止渴,利小便。治胃腹冷痛,中暑煩渴,小兒痢疾,蛇犬咬傷。3.《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去風濕,通關竅,散瘀,解毒,殺蟲,止血。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