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紅石耳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紅石耳

別名

石耳子、黃底石耳

來源

地衣類石耳科石耳屬植物紅腹石耳Gyrophora hypocrocina Jatta,以葉狀體入藥。夏季雨后或細雨天采收,除去雜物,曬干。

性味

淡、微苦,平。

功效主治

健胃消食,理氣止痛。用于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腹脹,腹痛,痢疾。

用法用量

3~5錢。

備注

(1)同屬植物黑石耳Gyrophora ternata Ach.與前種近似,可作紅石耳的類同品入藥。皮果衣屬植物皮果衣Dermatocarpon miniatum (L.) Mann.與上種形態相似,也作紅石耳的類同品入藥。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紅石耳

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臍衣科植物紅腹臍衣的子實體。雨后采收,曬干。

原形態

紅腹臍衣,又名:紅腹石耳、黃底石耳。

地衣體成葉狀,輪廓不規則,直徑13~28毫米,邊緣裂片很深,近于多葉,常有穿孔,裂片稍向上卷,干燥后脆而易碎。上表面蒼白灰色至暗灰色,一般邊緣較深,老朽者呈微棕灰色;平坦或有不規則形的隆起,臍背突起,色較淺,皺縮成隆起而不規則形的脊。下表面橙紅色,微帶黃棕色,邊緣暗棕色,無假根,常有小凹陷,局部有微小的網狀凹紋。臍的直徑2.5~3毫米。

生境分部

生高山石上。分布陜西、山西等地。

化學成分

朱紅革殼衣含10余種氨基酸。

性味

淡微苦,平。

功效主治

健胃消食,利水消脹,驅蟲。治消化不良,腹痛,痢疾,小兒疳積,痞塊,蛔蟲病,白帶。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復方

①治小兒疳積,痞塊,蛔蟲癥:紅石耳二至五錢,開水泡脹,用菜油炒后再加開水煎煮,連湯服。

②治消化不良,胃腹脹痛:紅石耳五錢,太白米、太羌活各二錢,桃耳七八分,水煎服。

③治痢疾腹痛,疳積:紅石耳三錢,朱砂七二錢,太白米五分,水煎服,紅白糖為引。

備注

此外,還有下列兩種,同等入藥。盤形石耳,表面暗褐色,里面褐色。朱紅革殼衣,表面灰白色,里面黃褐色。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石耳

別名

紅石耳子、石耳子

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耳科植物紅腹石耳的地衣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mbilicaria hypococcinea(Jatta)Lia-no[Gyrophora hypococcinea Jatta]

采收和儲藏:夏季雨后或細雨天采收,曬干。

原形態

地衣體單片狀,近圓形,直徑可達2-3.6cm。裂片邊緣撕裂狀或稍向上翹起;上表面灰褐色、黑褐色至淺污黑色,無光澤;下表面光滑,裸露,具少數假根,假根圓柱狀;近中央臍部呈深紅色、番紅色、紅色,由中央至邊緣色澤漸淡,連緣呈暗淡紫褐色。子囊盤散布于上表面,直徑約2m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高山帶的巖石表面,單生或成片生長。也見于巖石縫中的風化石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陜西、西藏。

性狀

性狀鑒別 地衣體單葉狀,不規則圓形,直徑1-3(-6-5)cm,邊緣瓣裂,有時有小穿孔。上表面灰褐色或褐色,連緣色較深,平滑或有皺褶,中央臍外稍突起,下表面近臍周圍呈橘紅色、銹紅色、邊緣近于黑色,無或有少數假根。子囊盤圓形,黑色,密集在上表面。質脆,易碎。

化學成分

地衣體含石茸酸(gyrophoric acid),黑荼漬素(atranorin),苔色酸甲酯(methyl orsellinate)和苔色酸乙酯(ethyl orsellinate),苔色酸(orsellinic acid),β-苔黑酚酸甲酯(methyl β-orcinolcarboxylate), 松蘿酸(usnic acid),2,2-雙[(1,8-二基-3-甲基)茵醌]

性味

微苦;性平

歸經

胃經

功效主治

理氣健胃;利水消脹。主消化不良;腹痛;痢疾;疳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5g。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