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紅楠皮功效

《中藥大辭典》:紅楠皮

出處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科植物紅楠的根皮或樹皮。

原形態

紅楠,又名:豬腳楠、楠仔木、楠柴、白漆柴,烏樟、釣樟。

常綠喬木,高達16米。初時樹皮灰白色,平滑,漸變為棕灰色;側枝粗壯,小枝無毛。葉互生,革質,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柄長1~2厘米,常紅色。圓錐花序腋生,具長總花梗;花被片6,狹長圓形,長5~7毫米;能育雄蕊9,花藥4室,第三輪雄蕊的花藥外向瓣裂。漿果球形,熟時藍黑色,直徑約10毫米,基部具外反的宿存花被。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

生長于溫暖地區的山地雜林中。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山東、福建、臺灣等地。

化學成分

樹皮含鞣質0.48%,樹脂12.38%,橡膠0.688%,多量粘液質。根含芐基異喹啉生物堿:N-去甲亞姜罌粟堿和牛心果堿。心材含廿四烷酸、槲皮素,dl-兒精等。心材可作驅蚊香原料。葉含粘液質是多糖和蛋白質的復合物,其粘多糖部分的組成成分是阿拉伯糖、木糖、糖、半乳糖、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葉和小枝含肉豆蔻酸等。

功效主治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扭挫傷筋,根或樹皮加食鹽搗爛敷;治吐瀉不止,樹皮煎水服;治轉筋足腫,樹皮煎湯熏冼。"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紅楠皮

英文名

Root-bark of Red Nanmu,Red Nanmu, Common Machilus, Thunberg Namu

出處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紅楠的根皮、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取根皮或樹皮,刮去栓皮,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紅楠,常綠喬木,高達16m。初時樹皮灰白色,平滑,漸變為棕灰色;側枝粗壯,小枝無毛。葉互生,革質,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0cm,寬2-4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柄長1-2cm,常紅色。圓錐花序腋生,具長總花梗;花被片6,狹長圓形,長5-7mm;能育雄蕊9,花藥4室,第三輪雄蕊的花藥外向瓣裂。漿果球形,熟時藍黑色,直徑約10mm,基部具外反的宿存花被。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長于山地闊葉混交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

樹皮含鞣質0.48%,樹脂12.38%,橡膠0.688%,多量粘液質。根含芐基異喹啉生物堿:N-去甲亞姜罌粟堿(N-Norarmepavine)和牛心果堿(Reticuline)。心材含廿四烷酸(Lignoceric acid)、槲皮素、dl-兒茶精(dl-Catechol)等。葉含粘液質是多糖和蛋白質的復合物,其粘多糖部分的組成成分是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葉和小枝含肉豆蔻酸等。

性味

辛;苦;溫

歸經

脾;肝;胃經

功效主治

溫中順氣;舒經活血;消腫止痛。主嘔吐腹瀉;小兒吐乳;胃呆食少;扭挫傷;轉筋;足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禁忌

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扭挫傷筋,根或樹皮加食鹽搗爛敷;治吐瀉不止,樹皮煎水服;治轉筋足腫,樹皮煎湯熏洗。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