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草果飲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草果

【處方】紫蘇葉、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為末。

【功能主治】治脾寒瘧疾。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二滓并煎,當發日連進三服,無不效驗。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草果飲

【處方】紫蘇葉 草果仁 川芎 白芷 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脾寒瘧疾。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熱服,二滓并煎服,當發日連進三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普濟方》卷三九六:草果飲

【處方】厚樸(姜制)半兩,青果(煨,去皮)半兩,藿香(洗)半兩,甘草(炙)半兩,丁皮半兩,神曲半兩,半夏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后浮腫,及瘧疾脾虛弱。

【用法用量】本方名草果飲,但方中無草果,疑脫。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六

《醫學綱目》卷二十三:草果飲

【處方】厚樸(姜制)2兩,肉豆蔻1個(面裹煨)。

【功能主治】妊娠臟氣本虛,肝胃少弱,臟腑虛滑,腹臍疼痛,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本方名草果飲,但方中無草果,疑脫。

【摘錄】《醫學綱目》卷二十三

《傷寒大白》卷二:草果飲

【處方】草果仁、紫蘇葉、白芷、甘草、紫蘇、白豆蔻山楂萊菔子

【功能主治】消痰積。主人胃外邪,但發寒熱,不成瘧癥。若腸胃先有食、痰誕,后又外感風寒,則發似瘧。

【用法用量】若發時惡寒身痛,此后感之表邪,急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積熱重,加梔、連。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普濟方》卷一九八:草果飲

【處方】草果、常山檳榔、甘草少許、黑豆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寒瘧。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盞,煎1盞,去滓,露1宿,空心未發前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八

《赤水玄珠》卷八:草果飲

【處方】草果、蒼術、厚樸、陳皮、半夏、甘草、烏(去核)。

【功能主治】內傷飲食作瘧,胸腹飽悶。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寒多者,加干姜附子;熱多者,只加柴胡;瘴瘧,加檳榔。

【摘錄】《赤水玄珠》卷八

《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草果飲

【別名】草果飲子

【處方】紫蘇葉、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進食理脾。主脾寒瘧疾,瘴瘧頭疼身痛,脈浮弦寒熱;寒熱瘧疾初愈;產后瘧疾,寒熱往來,或熱勝于寒。

【用法用量】草果飲子(《丹溪心法》卷二)。《丹溪心法》有陳皮。

【摘錄】《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普濟方》卷三八六:草果飲

【處方】草果1兩,厚樸2兩,甘草半兩,棗子半兩,生姜4兩(不去皮,同杵,淹1宿,焙)。

【功能主治】小兒寒熱,盜汗,不思飲食,面黃腹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3歲1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六

《醫學綱目》卷三十九引湯氏方:草果飲

【別名】草果散

【處方】厚樸(姜汁制)、青皮、草果、藿香、甘草(炙)、丁皮、神曲、良姜、半夏曲各等分。

【功能主治】瘧疾,寒多熱少,手足厥冷,遍身浮腫,肚腹疼痛。

【用法用量】草果散(《幼科類萃》卷七)。

【摘錄】《醫學綱目》卷三十九引湯氏方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草果飲

【處方】草果、青皮、陳皮、厚樸、半夏、白茯苓、蘇葉、柴胡、檳榔、烏梅、常山、黃芩枳實、甘草。

【功能主治】產后脾胃虛,發腫者。

【用法用量】如妊娠瘧疾,去青皮、厚樸、半夏、茯苓、烏梅、檳榔、枳實、常山,加川芎、白芷、良姜。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朱氏集驗方》卷二:草果飲

【處方】常山1兩,柴胡1兩,甘草半兩,檳榔半兩,白姜7錢,烏梅(隨意加減)。

【功能主治】實瘧。

【用法用量】本方名草果飲,但方中無草果,疑脫。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二

《普濟方》卷三九○:草果飲

【處方】草果、陳皮、知母三棱、良姜、馬梅、莪術、蘇葉、人參、川芎、白芷、甘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痰瘧,寒熱往來,脾胃虛瘧。

【用法用量】加生姜1錢,水煎服。如脾胃虛弱,用平胃散加草果、烏梅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

《傳信適用方》卷二:草果飲

【別名】草果湯

【處方】草果子、甘草、地榆(炒)、枳殼(去瓤,麩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胃冷熱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熱泄瀉,臟毒便血。

【用法用量】草果湯(《普濟方》卷二一一)。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二

《醫貫》卷六:草果飲

【處方】草果、常山、知母、烏梅、檳榔、穿山甲

【功能主治】瘧疾,脾胃有郁痰伏涎者。

【禁忌】元氣強壯者可用,虛者莫用。

【各家論述】知母性寒,入足陽明藥,用治陽明獨盛之火熱,使其退就太陰也;草果性溫藥,治足太陰獨盛之陰寒,使其居于陽明也;二經合和,則無陰陽交錯之變,是為君;常山主吐胸中痰結,是為臣;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檳榔去痰癖,破滯氣,是佐藥;穿山甲者,以其穿山而居,遇水而入,則是出陰入陽,穿其經絡于營分,以破暑結之邪,為之使也。

【摘錄】《醫貫》卷六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