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紅木香功效

《中藥大辭典》:中藥

別名

紫金皮、金谷香、緊骨香、木臘(汪連仕《采藥書》),內風消(《植物名實圖考》),土木香(《福建民間草藥》),內紅消(《江西中藥》),浙江紫荊皮(《藥材學》)。

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木蘭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立冬前后采挖,去凈殘莖、細根及泥土,曬干。或剝取根皮曬干。

原形態

長梗南五味子,又名:廣福藤(《綱目拾遺》),藍果南五味子、盤柱南五味子、南五味子、紫金藤、風沙藤、白山環藤、猴兒拳、冷飯團、猢猻飯團。

常綠纏繞灌木,長2.5~4米,全體無毛。小枝褐色或紫褐色。單葉互生;革質;矩圓形至矩圓狀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疏生腺頭細齒,偶為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5~3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單生于葉腋;花梗細長下垂;萼片與花瓣無甚區別,6~9片,常3片為一列,外面的較小,卵形至橢圓形,內面的較大,矩圓形至廣倒卵形,黃色,芳香;雄蕊多數,集合成頭狀,花絲極短;心皮多數,集成亞球形,柱頭白色,圓盤形。小漿果球形,集成頭狀,熟時暗藍色,有白粉,內有種子1~3粒。種子腎形,淡灰褐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熱期9~10月。

生境分部

野生于山坡或溪旁。分布我國西南部、中部、東南部。主產浙江、江西。此外,江蘇、福建等地亦產。

性狀

干燥根粗1.5~2.3厘米,略彎曲,間有分枝及細根,外皮紫褐色,有縱溝紋及橫裂隙。質硬;斷面根皮厚達木部直徑的1/3,木部赤褐色,周邊可見導管小點。氣香,味苦。干燥的根皮,為卷筒狀或不規則的塊片,大小不一,厚約1~4毫米。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質堅而脆。以干燥、條勻、質堅實、外皮紫褐色者為佳。

化學成分

果實含揮發濁、有機酸、蛋白質、脂肪油、粘液質、果膠。

炮制

洗凈、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性味

辛,溫。

①《綱目拾遺》:"氣味辛香。"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甘苦,微溫。"

功能主治

行氣,活血,止痛。治氣滯腹脹痛,胃痛,筋骨疼痛,月經痛,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①汪連仕《采藥書》:"入膏用,行血散氣。"

②《綱目拾遺》:"治風氣痛,傷力,跌撲損傷,胃氣疼痛,食積,痧脹等癥,俱煎服。"

③《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行血,理氣,消脹,止痛,驅蛔蟲。"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祛風,散瘀止痛。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腸炎,風濕筋骨痛,跌打瘀積腫痛。"

⑤《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心胃氣痛,月經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3~5分。外用:研末調敷或熬膏涂。

注意

孕婦慎用。

復方

①治冷滯腹痛:南五味子根一兩。水煎成半碗,溫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蛔蟲病:盤柱南五味子根皮曬干(忌用火烘、火炒。陳久者失效),研極細末。一日服三次,每次三至八分,飯前空腹以溫開水送服。

③治跌打損傷:盤柱南五味子根二兩,百合金根皮一兩。研極細末,每次一錢,以溫甜酒或白糖水調服。一日一次。外用酒調敷傷處。

④治無名腫毒:盤柱南五味子根皮,研成極細末。陰癥或半陰半陽癥,可用帶皮的生姜煎濃汁,調敷;陽癥,可用薄荷葉泡水,調敷。(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⑤治雷頭風腫痛:紫金皮、獨活赤芍白芷、菖蒲、蔥頭。煎濃如膏調敷。(《綱目拾遺》)

⑥治外傷出血:紫金皮曬干研粉。用雞蛋清調敷。(《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木香

別名

紫金皮、金谷香、緊骨香、木臘、廣福藤、內風消、冷飯包、大活血、小血藤大紅袍、內紅消、小鉆、鉆骨風、紫金藤、香藤根、過山龍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綱目拾遺》:紅木香,立夏后生苗,枝莖蔓延,葉類桂略尖而軟,葉蒂紅色,咀之微香,有滑涎。根入土。入藥用須以水洗凈,去外粗皮,取內皮色紅者用之。入口氣味辛香而涼沁如龍腦。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味子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et Gagn.[K.peltigera Rehd.Et Wils.」

采收和儲藏:立冬前后采挖,去凈殘莖、細根及泥土,曬干。或剝取根皮,曬干。

原形態

常綠木質藤本,長2.5-4m。小枝褐色或紫褐色,皮孔明顯。葉柄長1.5-3c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披外形或窄橢圓形,革質;長5-13cm,寬2-6cm,先端漸尖或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齒或有時下半部全緣;上面深綠色而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側脈5-7對。花單生葉腋;雌雄異株;花梗細長,花下垂;花被黃色,8-17片,長8-13cm,寬4-10mm,排成3輪,外輪較小,卵形至橢圓形,內輪較大,長圓形至廣倒卵形;雄蕊群球形,雄蕊30-70,花絲極短;雌蕊群橢圓形,心皮40-60,柱頭圓盤狀。聚合果球形,直徑1.5-3.5cm,熟時紅色或暗藍色。種子2-3,腎形,淡灰褐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000-1200m的山坡、山谷及溪闊葉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常不規則彎曲,長10-50cm或更長,直徑10-50cm或更長,直徑1-2.5cm,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略粗糙,有細縱皺紋及橫裂溝,并有殘斷支根和支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纖維性,皮部與木部易分離,皮部寬厚,棕色,木部淺棕色,密布導管小孔。氣微香而特異,味苦、辛。根皮為卷筒狀或不規則的塊片,厚1-4mm。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質堅而脆。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柱層細胞深棕色或棕紫色。皮層散生分泌細胞和嵌晶石細胞。韌皮部分泌細胞散在;韌皮纖維眾多,靠外側多單個散在,近形成層處多2-4個成束,單個纖維和纖維束四周纖維的外壁嵌有多數小方晶,形成嵌晶纖維。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直徑40-80-200μm;木射線寬1-3列細胞,大多充滿棕黑色塊。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化學成分

根中含右旋的安五脂素(anwulignan)[1],五內酯(schisanlactone)B、E,長南酸(changnanic acid),內消旋二氫愈創木脂酸(meso-dihydroguaiare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2],五味子素(schisandrine),華中五味子醇(schisandrol)B,戈米辛(gomisin)H、M2,當歸酰戈米辛(angeloylgomisin)H,翼梗五味子酚(schisanhenol),華中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B,巴豆酰戈米辛(tigloylgomisin)P[3」。莖中含苯甲酰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benzoylbinankadsu-rin)A,異戊酰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isovaleroylbinankasurin)A,當歸酰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angeloylbinankadsurin)A,異丁酰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isobu-tyroylbinankadsurin)A,異戊酰氧代南五味子烷(isovaleroylox-okadsurane),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binankadsurin)A[4],南五味子內酯(kadsulactone),南五味子二內酯(kadsudilactone)[5],(24z)-3-氧代-12α-乙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6-酸〔(24z)-3-oxo-12α-acetoxylanosta-8,24-dien-26-oic acid)〕,(24z)-3-氧代- 12α-羥基-8,24-羊毛甾二烯-26-酸[(24z)-3-oxo-12α-hydroxy-lanosta-8,24-dien-26-oci acid],新南五味子酸(neokadsuranic acid)B、C,(24z)-3-氧代-8,24-羊毛甾二烯-26-酸[(24z)-3-oxolanosta-8,24-dien-26-oci acid〕,3,4-開環-(24z)-4(30),8,24-羊毛甾三烯-3,26-二酸[3,4-seco-(24z)-lanosta-4(30),8,24-triene-3,26-dioicacid〕[6]。

種子中含華中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J,五味子酸(schizan-dronic acid),表五味子酸(epiwuweizic acid),二甲基去當歸酰華中五味子酯(dimethyldeangeloyl schisantherin)F,A[7],R(+)-五味子素C〔R(十)-wuweizisu C],南五味子木脂寧(kadsuranin),R(+)-戈米辛〔R(+)-gomisin]M1;,R(+)-當歸酰戈米辛[R(+)-angeloylgomisin M1,當歸酰戈米辛(angeloylgo-misin)R[8]。

藥理作用

1.止吐 本品對急性胃腸炎的嘔吐,神經性呃逆,均有作用。

2.鎮痛 對消化道炎癥,潰瘍性疼痛,有明顯的止痛效果。

炮制

1.凈制:取原材料,去凈殘莖,細根及泥土,曬干,或剝取根皮曬干。

2.切制:洗凈,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性味

辛;苦;性溫

歸經

脾;胃;肝經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祛民通絡;活血消腫。主胃痛;腹痛;風濕痹痛;痛經;月經不調;產后腹痛;咽喉腫痛;痔瘡;無名腫毒;跌打損傷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1~1.5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調敷。

注意

孕婦慎用。

各家論述

1.汪連仕《采藥書》:入膏用,行血散氣。

2.《本草綱目拾遺》:治風氣痛,傷力,跌撲損傷,胃氣疼痛,食積,痧脹等癥,俱酒煎服。

3.《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行血,理氣,消脹,止痛,驅蛔蟲。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祛風,散瘀止痛。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腸炎,風濕筋骨痛,跌打瘀積腫痛。

5.《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心胃氣痛,月經痛。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