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紅對節子功效

《中藥大辭典》:紅對節子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忍冬科植物卵葉莢蒾的根。

原形態

卵葉莢蒾,又名:藤草、高梁花。

直立灌木。小枝平滑無毛。單葉對生,葉闊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5~8.5厘米,寬4~6.3厘米,先端漸尖如尾狀,基部圓形,邊緣牙齒狀鋸齒,葉脈上具稀疏的星狀毛。聚傘花序頂生,花序徑4~8厘米,有5~7射出枝;花萼5齒;花冠5瓣;雄蕊5,較花冠為短;子房下位,被星狀柔毛,花柱極短,3裂。核果,紅色。花期5~6月。果期7月。

生境分部

生長于中山區的林邊。分布四川、湖北、云南等地。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澀,無毒。"

功效主治

《四川中藥志》:"調經,澀精。治月經不調,夢遺虛滑,肺熱口臭及白濁、帶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對節子

英文名

Root of Birchleaf Viburnum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樺葉莢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burnum betulifolium Batal. [V. ouatifolium Rebd.]

采收和儲藏:秋末舸挖,洗凈,切段(片)曬干。

原形態

樺葉莢蒾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幼枝紫褐色。葉對生;葉柄長0.8-2.5cm;葉厚紙質或帶革質,葉片卵形、寬卵形至卵狀長圓形或近鞭形,長4-13cm,寬3-9cm,先端尖至泊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邊緣尤其是在基部1/3以上多少具淺波狀牙齒,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密被星狀毛,近基部兩側有多數腺體,側脈4-6對,伸達齒端。復傘形或聚傘花序頂生或生于具1對葉的側生短枝上,直徑5-11cm,近無毛至密被星鄭州市志;具總花梗,第一級輻射枝能常7條,花生于第4級輻射枝上;萼筒長約1.5mm,具脈體至密被星狀毛,萼檐具5微齒;花冠白色,長約3mm,輻狀,外面無毛或具星狀毛;雄蕊5,高出花冠。核果紅色,近球形,直徑6-7mm;核扁,背具2深溝,腹具1淺溝。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300-3100m的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分

葉含樺葉莢蒾甙(viburnalloside)。

樹皮含10-羥基環烯醚萜二醛葡萄糖甙(decapetaloside,即10-hydroxyiridodial glucoside)[1]。

性味

味澀;性平

功效主治

調經;利濕。主月經不調;遺精;滑精;白濁;帶下;口臭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燉肉。

各家論述

《四川中藥志》:調經,澀精。治月經不調,夢遺虛滑,肺熱口臭及白濁、帶下。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