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灰藋功效

《中藥大辭典》:灰藋

別名

金鎖天(《雷公炮炙論》),灰、水落藜(《救荒本草》),灰條(《野菜譜》),灰滌菜(《綱目》),灰蒴、灰(《醫林纂要》),灰莧菜(《草木便方》),灰灰菜(《四川中藥志》)。

出處

《雷公炮炙論》

來源

為藜科植物小藜的全草。3~4月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450厘米。莖直立,分枝,有角棱及條紋。葉互生;下部的葉片3裂,近基部的2裂片短,橢圓形或三角形,各裂片的下方通常有一小齒;中部的葉片橢圓形,邊緣具波狀牙齒,先端鈍,基部楔形;上部的葉片漸小,狹長,有淺齒或近于全緣;葉片兩面略被粉粒;葉柄細長而弱。花序腋生或頂生,花簇細而疏,被粉粒;花被片5,淺綠色,邊緣白色,背面不具隆脊,向內彎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柱頭2,線狀。胞果全體包于花被內。種子扁圓,黑色。果熟期6~7月。

生境分部

野生于荒地或田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味

甘、苦,涼。

①《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②《救荒本草》:"味微苦澀,性涼。"

③《醫林纂要》:"甘,寒;赤灰者,有小毒。"

功效主治

去濕,解毒。治瘡瘍腫毒,疥癬風瘙。

①《本草拾遺》:"主惡瘡,蟲、蠶、蜘蛛等咬,搗碎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亦作浴湯,去疥癬風瘙;燒為灰,口含及內齒孔中,殺齒匿甘瘡。取灰三、四度淋取汁,蝕息肉,除白癜風,黑子面酐,箸肉作瘡。子:炊為飯,香滑,殺三蟲。"

②《醫林纂要》:"去濕熱。"

③《四川中藥志》:"能清熱退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治紫癜風:灰藋(不拘多少,燒灰,用紙襯淋取汁,煉令如膏約兩匙許)、雄黃、丹砂、膩粉、麝香蝦蟆灰、石硫黃、礬石灰各一錢。上八味,將七味同研如粉,與煉了灰藋濃汁搗煎如膏涂之,干即易,膏硬以潤之。(《圣濟總錄》灰藋涂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灰藋

別名

金鎖天、灰藜、水落藜、灰條、灰滌菜、灰蒴、灰莧、灰莧菜、灰灰萊、土蠶藥、沙莧菜

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小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nopodium serotinum L.

采收和儲藏:3~4月采收,洗凈,去雜質,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莖直立,單一或多枝,具角棱及綠色條紋。葉互生;葉柄細長而弱;葉片橢圓形或狹卵形,長2.5-5cm,寬1-3.5cm,通常3淺裂,中裂片兩邊近平行,先端鈍或急尖,并具短尖頭,邊緣具波狀鋸齒;側裂片位于中部以下,通常各具2淺裂齒;上部的葉片漸小,狹長,有淺齒或近于全緣;葉片兩面略被粉粒。花序腋生或頂生,花簇細而疏,形成圓錐狀花序;花兩性,花被近球形,5片,淺綠色,邊緣白色,背面具微縱隆脊井密被粉粒,向內彎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花柱2。線狀。胞果全體包于花被內,果皮與種子貼生。種子扁圓,黑色,有光澤,表面具六角形細洼。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野生于荒地或田間。

資源分布:我國除西藏外,其他地區均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灰黃色。葉片皺縮破碎,展開后完整葉通常具3淺裂,裂片具波狀鋸齒。花序穗狀腋生或頂生。胞果包在花被內,果皮膜質,有明顯的蜂窩狀網紋,果皮與種皮貼生。

顯微鑒別 ①葉下表皮及嫩技表皮具腺毛,腺頭球形,直徑60-100μm。②葉肉細胞含眾多草酸鈣簇晶及砂晶。(圖2)胞里在掃描鏡下觀察,呈圓形,中央有一稍突起的果柄,由此環繞呈放射狀排列的蜂窩狀果皮細胞。

性味

苦;甘;性平

功效主治

疏風清熱;解毒去濕;殺蟲。主風熱感冒;腹瀉;痢疾;蕁麻疹;瘡瘍腫毒;疥癬;濕瘡;齒(若蟲)疳瘡;白癜風;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燒灰調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惡瘡,蟲、蠶、蜘蛛等咬,搗碎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亦作浴湯,去疥癬風瘙;燒為灰,口含及內齒孔中,殺齒NI甘瘡。取灰三、四度淋取汁,蝕息肉,除白癜風,黑子面GAN,箸肉作瘡。子:炊為飯,香滑,殺三蟲。

2.《醫林纂要》:去濕熱。

3.《四川中藥志》:能清熱退燒。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