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華山礬根
別名
土常山(《南寧市藥物志》)。
出處
《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生境分部
產于廣西。
性狀
干燥的根,呈圓柱形,直或彎曲,表面具瘤狀隆起,有不規則的縱裂,有時有小的支根痕;栓皮棕黃色,常呈片狀剝離。質堅硬,難以折斷。橫斷面近圓形,皮部外側棕黃色,內側淡黃色,形成層清楚,木部灰白色至淡黃色,射線纖細,不顯著,有環狀年輪。
性味
苦,寒,有毒。
①《南寧市藥物志》:"苦,寒,有小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微苦,性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化痰截瘧。治感冒發熱,瘧疾,筋骨疼痛,瘡癤。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消毒。"
②《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化痰,截瘧,消骨痛。治瘧疾,痧氣,疝氣痛。"
③《江西草藥》:"清熱利濕,止血。"
④《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清熱解表,消腫。治感冒發燒,口渴心煩,疥瘡。"
⑤江西《中草藥學》:"治瘡癤熱毒,蛇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大劑0.5~1兩)。外用:煎水洗。
復方
①治急性腎炎:華H (去皮)適量,米泔水半碗,磨濃汁,白糖調服,每日一次。(《江西草藥》)
②治筋骨痛:華山礬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③治瘧疾,瘡腫,疥瘡:華山礬根二至三錢。水煎服。(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疥瘡:土常山根四兩。煎水,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瘧疾
取土常山根切片曬干。生藥1市斤,用酒半市斤,浸一宿,炒透,研細過篩,或加適量膠質壓成錠劑內服。3~5歲每日3克,6~8歲4克,9~12歲6克,13~15歲9克,16~20歲11克,21~30歲12克,31~45歲15克,46~50歲12克,50歲以上11克。均分2次服,5天為一療程,病情好轉而未痊愈者繼續第二個療程,最多不超過三個療程。治療27例(其中惡性瘧19例,間日瘧3例,三日瘧3例,混合感染2例),癥狀基本控制者23例。但鏡檢發現,對原蟲的影響,效果不滿意。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華山礬根1兩,毛冬青根1兩,豬骨5錢,加水文火煎至約250毫升,每日1次溫服(不宜冷服,以免引起惡心),10次為一療程。并結合辨證及分型適當配合其它藥物,寒者加生姜、陳皮適量,氣急加土北耆(五指毛桃)1兩,喘息型加胡頹子葉粉0.5~1錢沖服。共治190例,其中近期控制77例(40.5%),顯效60例(31.3%),好轉33例(17.4%)。治程中,少數患者有頭暈、惡心、流涎等副作用,但不影響治療,療程結束后可自行消失。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華山礬根
別名
土常山
出處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華山礬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locos chinensis (Lour.) Druce[Myrtus chinensis Lou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
灌木。嫩枝、葉柄、葉背均被灰黃色皺曲柔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紙質,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7(-10)cm,寬2-5cm,先湍急尖或短尖,有時圓,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有短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每邊4-7條;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4-7cm,花序軸、苞片、萼外面均密被發黃色皺曲柔毛;苞片早落;花萼長2-3mm,裂片長圓形,長于等筒;花冠白色,芳香,長約4mm,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50-60,花絲基部合生成5體雄蕊;花盤具5凸起的腺點,無毛;子房2室。核果卵狀圓球形,歪斜,長5-7mm,被緊貼的柔毛,熟時藍色,先端宿萼裂片向內伏。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報呈圓柱形,直或彎曲,表面具瘤狀隆起,有不規則的縱裂,有的有小的支根痕;栓皮棕黃色,常呈片狀剝離。質堅硬,難以折斷。斷面皮部外側棕黃色,內側淡黃色,形成層清楚,木部灰白色至淡黃色,射線纖細,不顯著,有環狀年輪。
性味
苦;性涼;小毒
歸經
肺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化痰截瘧;通絡止痛。主感冒發熱;瀉痢;瘡瘍癤腫;毒蛇咬傷;瘧疾;筋骨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根皮搗爛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消毒。
2.《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化痰,截瘧,消骨痛。治瘧疾,痧氣,疝氣痛。
3.《江西草藥》:清熱利濕,止血。
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清熱解表,消腫。治感冒發燒,口渴心煩,疥瘡。
5.江西《中草藥學》:治瘡癤熱毒,蛇咬。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