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鯽魚
別名
鯽、鮒
來源
鯉形目鯉科鯽魚Carassius auratus (L.),以全魚(去鱗及內臟)入藥。
生境分部
全國各地。
功能主治
滋補,利水。主治脾胃虛弱,胃痛嘔吐,水腫,走馬牙疳,牙痛等。
復方
治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鯽魚一條,去鱗及內臟,紫蔻2錢(研末)放入魚腹內,再加陳皮,生姜,胡椒等煮熟食用。
治水腫:鮮鯽魚1條,砂仁面2錢,甘草末1錢,將魚去鱗及內臟,洗凈,將藥納入腹中,用線縛好,清蒸熟爛,分次當菜吃(忌鹽醬20天)。
備注
鯽魚膽治迎風流淚,其法為將鯽魚膽汁與人乳各等分,合勻,蒸兩次,點眼用。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鯽魚
別名
鮒(《呂氏春秋》),鰶(《說文》)。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鯉科動物鯽魚的肉或全體。
原形態
體側扁,寬而高,腹部圓。體長可達25厘米以上。頭小,吻鈍,吻長等于吻寬。口端位,呈弧形。眼大。下咽齒單行,成側扁,傾斜面有一溝紋。鰓耙一般為37~46,細長,呈披針形。鱗大形圓,側線鱗28~30。背鰭Ⅲ16~18,起點在吻端至尾基距離的中間。臀鰭Ⅲ5~6。背、臀鰭均有硬刺,后緣呈鋸齒狀。體呈銀灰色,背部較深,各鰭均呈灰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池沼中,尤以水草叢生的淺水湖和池塘較多。適應性很強。主要食物為苔蘚蟲、淡水殼菜、蜆、蝦等動物及藻類植物、水草的嫩葉、湖底的腐敗植物等。
生境分部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化學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5克,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0.1克,灰分0.8克;鈣54毫克,磷203毫克,鐵2.5毫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黃索0.07毫克,尼克酸2.4毫克。
維生素的含率,日本產鯽魚每100克含維生素A50國際單位,B1_380微克,B2_100微克,尼克酸2.4毫克。又維生素B12含率,肉:15毫微克/克,內臟:50毫微克/克。
性味
甘,平。
①《千金·食治》:"味甘,平,無毒。"
②《蜀本草》:"味甘,溫。"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①《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胃、大腸。"
功能主治
健脾利濕。治脾胃虛弱,納少無力,痢疾,便血,水腫,淋病,癰腫,潰瘍。
①《別錄》:"主諸瘡,燒,以醬汁和敷之,或取豬脂煎用;又主腸癰。"
②《唐本草》:"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作鲙,主久赤白痢。"
③《本草拾遺》:"主虛羸。熱煮食之;鲙主五痔。"
④《日華于本草》:"溫中下氣,補不足;鲙療腸澼水谷不調;燒灰以敷惡瘡;又釀白礬燒灰,治腸風血痢。"
⑤《滇南本草》:"和五臟,通血脈,消積。"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煅研入丸、散。外用:搗敷、煅存性研末撒或調敷。
復方
①治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鯽魚半斤。細切,起作鲙,沸豉汁熱投之,著胡椒。干姜、蒔蘿、橘皮等末,空心食之。(《食醫心鏡》鶻突羹)
②治脾胃虛弱不欲食,食后不化:大活鯽魚一條,紫蔻三粒,研末,放入魚肚內,再加生姜、陳皮、胡椒等煮熟食用。(《吉林中草藥》)
③治翻胃;大鯽魚一個。去腸留膽,納綠礬末,填滿縫口,以炭火煅令黃干,為末。每服一錢,陳米飲調下,日三服。(《本事方》鯽魚散)
④治膈氣吐食:大鯽魚去腸留鱗,以大蒜片填滿,紙包十重,泥封,曬半干,炭火煨熟,取肉,和平胃散末一兩,杵丸梧子大,密收。每服三十丸,米飲服。(《經驗方》)
⑤治噤口痢:鯽魚一枚。不去鱗、鰓,下作一竅,去腸肚,入白礬一栗子大,紙裹,煨令香熟,令病人取意用鹽、醋食之。季毅方燒存性灰,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⑥治臟毒下血,久遠不瘥者;五倍子不以多少,以鯽魚一枚,約重四、五兩者,去腸胃鱗鰓,以藥置魚腹中,入瓶,以火煅微欲煙盡,取出為細末,溫酒調下。(《百一選方》)
⑦治卒病水腫:鯽魚三尾,去腸留鱗,以商陸、赤小豆等分,填滿扎定,水三升,煮糜去魚,食豆飲汁,二日一作,小便利愈。(《肘后方》)
⑧治全身水腫:鮮鯽魚一條,砂仁面二錢,甘草末一錢。將魚去鱗及內臟,洗凈,將藥而納入魚腹中,用線縫好,清蒸熟爛,分三次當菜吃(忌鹽、醬二十天)。(《吉林中草藥》)
⑨治消渴飲水:鯽魚一枚。去腸留鱗,以茶葉填滿,紙包煨熟食數枚。(《活人心統》)
⑩治小腸疝氣:每頓用鯽魚一個。同茴香煮食。(《生生編》)
⑾治婦人血崩:鯽魚一個,長五寸者。去腸,入血竭、乳香在內,綿包,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服。(《摘元方》)
⑿下乳汁:鯽魚長七寸,豬脂半斤,漏蘆八兩,石鐘乳八兩。上四味,切豬脂,魚不須洗治,清酒一斗二升合煮,魚熟藥成,絞去滓,適寒溫分五服坎,其間相去須臾一飲,令藥力相及。(《千金方》鯽魚湯)
⒀治產后臂痛抽筋:活鯽魚(半斤重)一條。將魚切成二寸長小塊,不去鱗腸,用香油炸焦。服后飲熱黃酒四兩,取微汗。(《吉林中草藥》)
⒁治小兒齁喘:活鯽魚七個。以器盛,令兒自便尿養之,待紅,煨熟食。一女年十歲,用此永不發也。(《顏湖集簡方》)
⒂治諸瘡腫:鯽魚一個,可重六兩者。去腸,用柏葉碾細,入魚腹內,用紙裹數重,次用黃泥固濟,煅存性,侯冷,碾成細末,輕粉一分同勻。如瘡干,用麻油調,瘡濕干用。(《普濟方》烏金散)
⑩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者:鯽魚長三寸者,亂發雞子大,豬脂一升。上三味,煎為膏,敷之。(《千金方》)
⑩治惡核腫不散:鮮鯽魚杵敷之。(孫思邈)
@治淋巴結結核:鯽魚一條,紅砒二錢。先將鯽魚肚雜除去,紅砒研粉,撒入魚肚內,用線縫合魚肚,放火上烤至魚呈焦炭樣(此時紅砒變為紅褐色),打開魚肚,用竹片(忌金屬)將紅砒取出研末,裝瓶待用。用時取少許藥面(如火柴頭大),撒入破口內,如疼痛難忍時,取樟丹一錢,以煤油調和后涂患處,可止痛。(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⑩治小兒頭不生發:鯽魚燒灰,末,以醬汁和敷之。(《千金方》)
⑾治小兒天灶火丹:鯽魚肉(銼)五合,赤小豆末五合。上二味和搗,少水和敷之。(《千金方》)
⑿治臁脛生瘡:中鯽魚三尾洗凈;穿山甲二錢。以長皂莢一挺,劈開,兩片夾住扎之,煨存性,研末。先以井水洗凈膿水,用白竹葉刺孔貼之,候水出盡,以麻油、輕粉調藥敷之,日一次。(《仁齋直指方》)
⒀治牙齒急疳,唇口赤瘡出者:鯽魚一枚(長三寸者,開肚,滿填鹽,燒魚焦),石膽半兩,雄黃一分。上都研如面,先以泔湯洗口及瘡上,用散貼之,每日三、五上,夜后漱口后貼之。(《圣惠方》石膽散)
⒁治齒漏疳宣露,膿血出:大鯽魚一枚,砒霜一分,干地黃末一兩。上藥,先割破鯽魚腹,去腸,入砒霜及地黃末,以紙裹魚,入火燒,煙絕,取出,去其紙灰,更入白礬灰、麝香少許,細研為散。每用半錢,摻濕紙片子上,貼患處。(《圣惠方》鯽魚散)
⒂刮骨取牙:㈠鯽魚一個,去腸,入砒在內,露于陰地,待有霜刮下,瓶收。以針搜開牙根,點少許,咳嗽自落。㈡用硇砂入鯽魚肉(內),煨過。瓶收,待有霜刮取,如上法用。(《綱目》)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鯽魚入胃,治胃弱不下食;入大腸,治赤白久痢、腸癰。脾胃主肌肉,甘溫能益脾生肌,故主諸瘡久不瘥也。""鯽魚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②《醫林纂要》:"鯽魚性和緩,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濡,所以可貴耳。"
③《本經逢原》:"鯽魚,有反厚樸之戒,以厚樸泄胃氣,鯽魚益胃氣。凡煅,俱不可去鱗,以鱗有止血之功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鯽魚
英文名
Goldfish
別名
鮒、鯽瓜子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1.《蜀本草》:鯽魚,形亦似鯉,色黑而體促,肚大而脊隆。所在池澤皆有之。
2.《本草圖經》:鯽魚,亦有大者至重二、三斤,性溫無毒,諸魚中最可食。又有一種背高腹狹小者名鮰魚,功用亦與鯽同,但力差劣耳。又黔州有一種重唇石鯽魚,亦其類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鯽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鰓及內臟,洗凈,鮮用。
原形態
鯽魚,體側扁,寬而高,腹部圓。頭小。吻鈍。口端位。無須。眼大。下咽齒1行,側扁,傾斜面有一溝紋。鰓耙37-54,細長,呈披針形。鱗大,側線鱗。背鰭4,15-19,鰭長,起點在吻端至尾鰭基之中間。臀鰭3,5,背、臀鰭均有硬刺。全身呈銀灰色,背部色略暗。各鰭均為灰色。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鯽魚適應性很強,是一種廣溫性魚類。
資源分布: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各省區均有分布。
化學成分
食部每100g含水分85g,蛋白質13g,脂肪1.1g,碳水化合物0.1g,灰分0.8g;鈣54mg,磷203mg,鐵2.5mg,硫胺素(thiamine)0.06mg,核黃素(riboflavine)0.07mg,煙酸(nicotinic acid)2.4mg。
維生素的含率,日本產鯽魚每100g含維生素(vitamin)A50u,B1 380μg,B2 100μg,B12 15μg,煙酸2.4mg。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利水消腫;通血脈。主脾胃胃虛弱;納少反胃;產后乳汁不行;痢疾;便血;水腫;癰腫;瘰疬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煮食或煅研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煅存性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
1.《食療本草》:“食鯽魚不得食砂糖,令人成疳蟲。”2.《紹興本草》:“熱疾者尤不宜食之。”3.《寶慶本草折衷》:“忌豬肝。”4.“若多食,亦能動火。”5.《納目》:“夏月熱痢有益,冬月不宜。”6.《藥性切用》:“瀉痢忌之。”7.《本草省常》:“多食動火,同雞食生癬疥,腳氣人忌之,正月頭有蟲不可食。”8.《隨息居飲食譜》:“外感邪盛時勿食,嫌其補也。煎食則動火。”
復方
①治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鯽魚半斤:,細切,起作,沸豉汁熱投之,著胡椒、干姜。蒔夢、橘皮等末,空心食之。(《食醫心鏡》鶻突羹)②治脾胃虛弱不欲食,食后不化:大活鯽魚一條,紫蔻三粒,研未,放人魚肚內,冉加生長。陳戊。胡椒等煮熟食用。(《吉林中草藥》)③治翻胃:大鯽魚一個。去腸留膽,納綠礬未,填滿縫口,以炭火煅令黃干,為未。每服一錢,陳米飲調卜,日三服。(《本事方》卿魚散)④治隔氣吐食:大鯽魚去腸留鱗,以大蒜片填滿,紙包十重,泥封,曬半干,炭火股熟,取肉,和平胃散未一兩,杵丸梧子大,密收。每服三十丸,米飲服。(《經驗方》)⑤治噤口痢:鯽魚一枚。不去鱗、鰓,下作一竅,去腸肚,入白礬一栗子大,紙裹,煨令香熟,令病人取意用鹽。醋食之,季毅方燒存性灰,米飲調下。(《百一選方》)⑥治臟毒下血,久遠不瘥者;五倍子不以多少,以鯽魚一枚,約重四、五兩者,去腸胃鱗鰓,以藥置魚腹中,入瓶,以火股微欲煙盡,取出為細未,溫酒調下。(《百一選方》)⑦治卒病水腫:鯽魚三尾。去腸留鱗,以商陸、赤小豆等分,填滿扎定,水三升,煮糜去魚,食豆飲汁,二日一作,小便利愈。(《肘后方》)⑧治全身水腫:鮮鯽魚一條,砂仁面二錢,甘草未一錢。將魚去鱗及內臟,洗凈,將藥面納入魚腹中,用線縫好,清蒸熟爛,分三次當萊吃(忌鹽、醬二十天)。(《吉林中草藥》)⑨治消渴飲水:鯽魚一枚。去腸留鱗,以茶葉填滿,紙包煨熟食數枚。(《活人心統》)⑩治小腸疝氣:每頓用鯽魚一個。同茴香煮食。(《生生編》)11.治婦人血崩:鯽魚一個,長五寸右。去腸,人血竭、乳香在內,綿包,燒存性,研未。每服三錢,熱酒調服。(《摘元方》)12.下乳汁:鯽魚長七寸,豬脂半斤,漏蘆八兩,石鐘乳八兩。上四味,切豬脂,魚不須洗洽,清酒一斗二升臺煮,魚熟藥成,絞去滓,適寒溫分五服飲,其問相去須臾一飲,令藥力相及。(《千金方》鯽魚湯)13.治產后臂痛抽筋:活鯽魚(半斤重)一條。將魚切成二寸長小塊,不去鱗腸,用香油炸焦。服后飲熱黃酒四兩,取微汗。(《吉林中草藥》)14.治小兒的喘:活鯽魚七個。以器盛,令兒自便尿養之,待紅,煨熟食。一女年十歲,用此永不發也,(《瀕湖集簡方》)15.治諸瘡腫:鯽魚一個,可重六兩者。去腸,用柏葉碾細,入魚腹內,用紙裹數重,次用黃泥固濟,煅存性,候冷,碾成細未,輕粉一分同勻。如瘡干,用麻油調,瘡濕干用。(《普濟方》烏金散)16.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者:鯽魚長三寸者,亂發雞子大,豬脂一升。上三味,煎為膏,敷之。(《千金方》)17.治惡核腫不散:鮮鯽魚魚敷之。(孫思邈)18.治淋巴結結核:鯽魚一條,紅砒二錢。先將鯽魚肚雜除去,紅砒研粉,撒人魚肚內,用線縫合魚肚,放火上烤至魚呈焦炭樣(此時紅砒變為紅褐色),打開魚肚,用竹片(忌金屬)將紅砒取出研未,裝瓶待用。用時取少許藥面(如火柴頭大),撒人破曰內,如疼痛難忍時,取樟丹一錢,以煤油調和后涂患處,可止痛。(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19.治小兒頭不生發:鯽魚燒灰,末,以醬汁和敷之。(《千金方》)20、治小兒天灶火丹:鯽魚肉(銼)五合,赤小豆未五臺。上二昧和搗,少水和敷之。(《千金方》)21.治臁脛生瘡:中鯽魚三尾洗凈,穿山甲二錢。以長皂莢一挺,劈開,兩片夾住扎之,煨存性,研未。先以井水洗凈膿水,用白竹葉刺孔貼之,候水出盡,以麻油。輕粉調藥敷之,日一次。(《仁齋直指方》)22.治牙齒急瘠,唇口赤瘡出者:鯽魚一枚(長三寸者,開肚,滿填鹽,燒魚焦),石膽半兩,雄黃一分。上都研如面,先以泔湯洗口及瘡上,用散貼之,每日三、五上,夜后漱口后貼之。(《圣惠方》石膽散)23.治齒漏疳宣露,膿血出:大鯽魚一枚,砒霜一分,干地黃未一兩。上藥,先割破鯽魚腹,去腸,人砒霜及地黃未,以紙裹魚,入火燒,煙絕,取出,去其紙灰,更人白礬灰、麝香少許,細研為散。每用半錢,摻濕紙片子上,貼患處。(《圣惠方》鯽魚散)24.刮骨取牙:一、鯽魚一個,去腸,入砒在內,露于陰地,待有霜刮下,瓶收。以針搜開牙根,點少許,咳嗽自落。二、用硇砂入鯽魚肉(內),煨過。瓶收,待有霜刮取,如上法用。(《綱目》)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鯽魚入胃,治胃弱不下食;入大腸,治赤白久痢、腸癰。脾胃主肌肉,甘溫能益脾生肌,故主諸瘡久不痙也,鯽魚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2.《醫林纂要》:鯽魚性和緩,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濡:所以可貴耳。
3.《本經逢原》:鯽魚,有反厚樸之戒,以厚樸泄胃氣,鯽魚益胃氣。凡煅,俱不可去鱗,以鱗有止血之功也。
4.《別錄》:主諸瘡,燒,以醬汁和敷之,或取豬脂煎用:又主腸癰。
5.《唐本草》:合純作羹,主胃弱不下食:作鮰,主人辦白痢。
6.《本草拾遺》:主虛贏,熟煮食之;鮰主五痔。
7.《日華子本草》:溫中下氣,補不足;鮰療腸澼水谷不調;燒灰以敷惡瘡;又釀白礬燒灰,治腸風血痢。
8.《滇南本草》:和五臟,通血脈,消積。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