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蕨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

蕨菜、如意菜、狼萁

來源

鳳尾蕨科蕨屬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以根狀莖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甘,寒。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消腫,安神。用于發熱,痢疾,濕熱黃疸,高血壓病,頭昏失眠,風濕性關節炎,白帶,痔瘡,脫肛。

用法用量

0.3~1兩。

備注

(1)嫩葉可食,稱蕨菜,根狀莖供提取蕨粉,為滋補食品。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蕨

別名

虌(《爾雅》),蕨菜(崔禹《食經》),蕨萁(《綱目》),龍頭菜(《廣東新語》),鱉腳(《醫林纂要》),山鳳尾、如意草(《南京民間藥草》),荒地蕨、松耕蕨、三叉蕨(《廣西中獸醫藥植》),蕨兒菜(《東北藥植志》),貓爪子、高沙利(《吉林中草藥》)。

出處

崔禹錫《食經》

來源

為風尾蕨科植物蕨的嫩葉。秋、冬采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長,粗壯,匍匐,地下,被茸毛。葉柄疏生,粗壯直立,長30~100厘米,裸凈,褐色或稈黃色;葉呈三角形或闊披針形,革質,3回羽狀復葉,長30~100厘米,寬20~60厘米;羽片頂端不分裂,其下羽狀分裂,下部羽狀復葉,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線形、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釗形,長1~2.5厘米,寬3~5毫米,多數,密集;葉軸裸凈;葉脈多數,密集,通常叉狀分枝,中脈被毛。孢子囊群沿葉緣著生,呈連續長線形,囊群蓋線形,有變質的葉緣反折而我的假蓋。

生境分部

生長于林下草地。廣布全國各地

化學成分

含1-印滿酮類化合物:蕨素A、B、C、D、E、F、G、J、K、L、Z,蕨甙A、B、C、D、Z,棕櫚酰蕨素A、B、C,異巴豆酰蕨素B,苯甲酰蕨素B,乙酰蕨素C,還含致癌物:蕨內酰胺。又含坡那甾酮A,坡那甾酮甙A,蕨甾酮。

藥理作用

本品之原種植物P.aquilinum,牛、羊及馬食之可中毒,豬食之無礙。毒性物質可能系硫胺酶,故維生素B1有治療作用。有人認為,毒性物質不僅是硫胺酶,還有其他成分。對全骨髓造血系統都有傷害,特別是抑制紅細胞之生成,抑制紅細胞對Fe59的攝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細胞的減少,發生廣泛的點狀出血,牛大量食此草后,有小腸的傷害、潰瘍.血尿及膀胱腫瘤,給大喂食,也可致癌,特別是小腸部位。

性味

甘,寒。

①《食療本草》:"寒。"

②《本草拾遺》:"味甘,寒。"

③《飲膳正要》:"苦,寒,有毒。"

歸經

①《本草再新》:"入脾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陰、太陽經。"

功效主治

清熱,滑腸,降氣,化痰。治食隔,氣隔,腸風熱毒。

①《食療本草》:"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

②《本草拾遺》:"去暴熱,利水道。"

③《本草再新》:"滑腸,化痰。"

④《本草求原》:"降氣。"

⑤《南京民間藥草》:"治食隔,氣隔。"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

禁忌

①孫思邈:"久食成瘕。"

②孟詵:"令人腳弱不能行,消陽事,縮莖,多食令人發落,鼻塞目暗。"

③《食療本草》:"冷氣人食之多腹脹。"

復方

治腸風熱毒:蕨菜花焙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圣惠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蕨

英文名

Herb of Eastern Bracken Fern

別名

虌、蕨菜、蕨萁、龍頭菜、鱉腳、山鳳尾、如意草、荒地蕨、松耕藏、三叉蕨、蕨兒菜、貓爪子、高沙利、鱉、蕨貓草、粉蕨、山甲萁、烏糯葛萁、狼萁、如意菜、小金毛狗脊、甜蕨、米蕨

出處

出自 崔禹錫《食經》;1.《本草拾遺》:蕨,葉似老蕨,根如紫草。生山間,人作茹食之。

2.《綱目》:蕨,處處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狀如小兒拳,長則展開如鳳尾,高三、四尺。其莖嫩時采取,以灰湯煮去涎滑,曬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食。其根紫色,皮內有白粉,搗爛,再三洗澄,取粉作粔妝,蕩皮作線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蕨科植物蕨的嫩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dium aquilinum(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Pteris latiuscula Desv.]

采收和儲藏:秋、冬采收,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長,粗壯,匍匐,地下,被茸毛。葉柄疏生,粗壯直立,長30-10Ocm,裸凈,褐色或稈黃色,葉呈三角形或闊披針形,革質,3回羽狀復葉,長30-100cm,寬20-60cm;羽片頂端不分裂,其下羽狀分裂,下部羽狀復葉,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線形、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2.5cm,寬3-5mm,多數,密集;葉軸裸凈;葉脈多數,密集,通常叉狀分核,中脈被毛。孢子囊群沿葉緣著生,呈連續長線形,囊群蓋線形,有變質的葉緣反折而成的假蓋。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00-1200m的山地林緣、林下草地及向陽山坡。

資源分布:廣布全國各地。

化學成分

含1-印滿酮(1-Indanone)類化合物:蕨素A(Pterosin A)、B、C、D、E、F、G、J、K、L、Z,蕨甙 A(Pteroside A)、B、C、D、Z,棕桐酰蕨素A(Palmitylpterosin A)、B、C,異巴豆酰蕨素 B(IsocrotonylpLerosin B),苯甲酰蕨素 B(Bonzoylpterosin B),乙酰蕨素C(Acetylpterosin C)。

藥理作用

本品之原種植物 P.Aquilinum ,牛、羊及馬食之可中毒,豬食之無礙。毒性物質可能系硫眩酶,故維生素B,有治療作用。有人認為,毒性物質不僅是硫胺酶,還有其他成分。對全骨髓造血系統都有傷害,特別是抑制紅細胞之生成,抑制紅細胞對59Fe的攝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細胞的減少,發生廣泛的點狀出血。牛大量食此草質,有小腸的傷害、潰瘍,血尿及膀胱腫瘤,給大鼠喂食,也可致癌,特別是小腸部位。

性味

甘;寒

歸經

肝;胃;脾;大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止血;降氣化痰。主感冒發熱;黃疸;痢疾;帶下;噎膈;肺結核咳血;腸風便血;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禁忌

1.孫思邈:久食成瘕。

2.孟詵:令人腳弱不能行,消陽事,縮玉莖,多食令人發落,鼻塞目暗。

3.《食療本草》:冷氣人食之多腹脹。

復方

治腸風熱毒:蕨菜花焙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圣惠方》)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

2.《本草拾遺》:去暴熱,利水道。

3.《本草再新》:滑腸,化痰。

4.《本草求原》:降氣。

5.《南京民間藥草》:治食隔,氣隔。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