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蒟醬
別名
枸醬(《漢書》),蒟子(《廣志》),土蓽撥(《食療本草》),大蓽撥(《成都縣志》),蒟青、檳榔蒟(《嶺南草藥志》),青蔞、香荖(《廣東中草藥》),蘆子(《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胡椒科植物蒟醬的果穗。秋后果實成熟時采摘,曬一日后,縱剖為二,曬干。
原形態
蒟醬,又名:浮留藤(《唐本草》),扶留藤,扶惡士、蔞藤(《綱目》)。
常綠攀援藤本,高可達10米。葉互生,大而厚,卵狀長圓形,基部常偏斜,長10~15厘米,寬4~10厘米。穗狀花序,長5~15厘米,下垂。漿果肉質,綠黃色,互相連合成一長圓柱狀體。花期5~7月。
生境分部
生長于陰濕的森林中。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臺灣等地。產于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果穗黑褐色,呈彎曲的長條狀,長約3~6厘米不等,果柄長約2~4厘米,具縱溝紋。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色較淺。氣特殊,味辛辣。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根含β-谷甾醇。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使蒟醬,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搗,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兩,用生姜汁五兩,蒸干為度。"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溫,無毒。"
②《綱目》:"氣熱,味辛。"
功效主治
溫中,下氣,散結,消痰。治心腹冷痛,吐瀉,蟲痛,咳逆上氣。
①《唐本草》:"主下氣溫中,破痰積。"
②《食療本草》:"散結氣,治心腹中冷氣。"
③《海藥本草》:"主咳逆上氣,心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外用:研末摻。
復方
治牙痛:蒟醬、細辛各半兩,大皂莢五鋌(去子,每孔入青鹽,燒存性)。同研末,頻摻吐涎。(《御藥院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蒟醬
英文名
Fruit-spike of Betel Pepper
別名
蒟醬、蒟子、土蓽茇、大蓽茇、蒟青、擯榔蒟、青萎、蘆子、大蘆子、青蒟、檳榔蔞。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1.《唐本草》:蒟醬生巴蜀。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實似桑椹,皮黑肉白。西戎亦時將來,細而辛烈,或渭二種。交州、愛州人云,蒟醬人家多種,蔓生,子長大。謂苗為浮留藤。取葉合擯榔食之, 幸而香也。又有蓽拔,叢生,子細昧辛,烈于蒟醬,此當信也。
2.《本草圖經》:蒟醬,劉淵林注《蜀都賦》云,蒟醬緣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青,長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溫調五臟。今云蔓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藥胡椒科植物蒟醬的果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 betle L.
采收和儲藏:秋后果實成熟時采摘,曬1d后,縱破為二,曬干。
原形態
蒟醬 藤本,長達數米。枝梢近木質,莖無毛,常綠,攀援,節上常生根。葉互生,大而厚,紙質至革質,背面及嫩葉脈上有密細腺點;葉柄長2-5cm,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片闊形至卵狀長圓形,上部的有時為橢圓形,長7-15cm,寬5-11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淺心形或上部的有時鈍圓,兩側相等至稍不等,腹面無毛,背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脈7條,最上1對通常對生,少有互生,離基0.7-2cm從中脈發出,余者均基出,網狀脈明顯。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開花時幾與葉片等長;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圓形或近圓形,稀倒卵殂,近無柄,盾狀,直徑1-1.3mm;雄蕊2,花藥腎形,2裂,花絲粗,與花藥等長或較長;雌花序長約3-5cm,于果期延長,直徑約10mm,花序軸密被毛,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質花序中并與其合生,先端被柔毛,柱頭通常4-5,披針形,長約0.6mm,被絨毛。漿果,先端稍凸,有絨毛,下部與花軸合生成為一柱狀、肉質、帶紅色果穗。花期5-7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長于陰濕的森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海南、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果穗呈彎曲半圓柱形,由許多小漿果聚合而成,長3-12cm。表面黑褐色,有凹凸不平的突起,切面淡棕色,具明顯圓形種粒痕跡,有穗梗。質硬面脆,斷面黃棕色或棕黑色,周圍可見紅棕色的種粒。氣芳香,味辛辣。
顯微鑒別漿果橫切面:中果皮為類圓形細胞,排列疏松,有大型油室散在,內側為一列排列整齊的類方形油細胞。種皮由二層排列緊密的方形或長方形細胞組成,壁呈黃棕色,外層包較深,富油質。胚乳細胞富含油滴及淀粉粒。
化學成分
根含B-谷甾醇。
鑒別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ml,稀鹽酸2滴,置水浴上加熱2min,濾過。濾波中加 3%碳酸鈉溶液 lml,置水浴上加熱3min,移于冰水浴中冷卻,加重氨化試劑1-2滴,顯紅色。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使蒟醬,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搗,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兩,用生姜汁五兩,蒸干為度。
性味
辛;溫
歸經
肺;脾經
功效主治
溫中下氣,消痰散結,止痛。。主院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咳逆上氣,牙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g。外用:適量,研末摻。
復方
治牙痛: 蒟醬、細S 各半兩,大皂莢五蜒(夫子,每孔入青鹽,燒存性)。 同研末,頻摻吐涎。(《御藥院方》)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下氣溫中,破痰積。
2.《食療本草》:散結氣,治心腹中冷氣。
3.《海藥本草》:主咳逆上氣/辦腹蟲痛,胃弱虛瀉,霍亂吐逆,解酒食味。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