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桔梗
英文名
RADIX PLATYCODONIS
別名
包袱花、鈴當花、道拉基
來源
本品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趁鮮剝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下部漸細,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長7~20cm,直徑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具縱扭皺溝,并有橫長的皮孔樣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橫紋。有的頂端有較短的根莖或不明顯,其上有數個半月形莖痕。質脆,斷面不平坦,形成層環棕色,皮部類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黃白色。無臭,味微甜后苦。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存,不去外皮者有栓皮層,細胞中含草酸鈣小棱晶。皮層窄,常見裂隙。韌皮部乳管群散在,壁略厚,內含微細顆粒狀黃棕色物。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呈放射狀排列。薄壁細胞含菊糖。
(2)取本品,切片,用稀甘油裝片,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扇形或類圓形的菊糖結晶。
(3)取本品粉末1g,加7%硫酸乙醇-水(1:3)混合液20ml,加熱回流3小時,放冷,用氯仿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加水30ml洗滌,棄去洗液,氯仿液用無水硫酸鈉脫水,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桔梗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為斜橢圓形或不規則薄片,外皮多已除去或偶有殘留。切面皮部淡黃白色,較窄;形成層環紋明顯,淡褐色;木部寬,有較多裂隙。質脆,易析斷。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總皂苷不得少于5.5%。
性味
苦、辛,平。
歸經
歸肺經。
功能主治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于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
用法用量
3~9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桔梗
別名
符蔰、白藥、利如、梗草、盧如(《吳普本草》),房圖、薺苨(《別錄》),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綱目》),大藥(《江蘇植藥志》)。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春、秋兩季采收,而以秋采者體重質實,質量較佳。挖取后去凈苗葉,洗凈泥土,即浸水中,刮去外皮,曬干。如遇陰雨應即烘干。
原形態
桔梗,又名:包袱花、四葉菜、沙油菜、山鈴鐺花。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株光滑無毛。根肉質,圓柱形,或有分枝。莖直立,單一或分枝。葉近于無柄,缶生于莖中、下部的葉對生或3~4片輪生,莖上部的葉有時為互生;葉片卵狀披針形,長3~6厘米,寬1~2.5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花單生于莖頂,或數朵成疏生的總狀花序;花萼鐘狀,先端5裂;花冠鐘狀,藍紫色,徑3~5厘米,5裂,裂片三角形;雄蕊5,花絲短,基部擴大,花藥圍繞花柱四周;子房半下位,5室,柱頭5裂,反卷,被白柔毛。朔果倒卵形,熟時頂部5瓣裂。種子卵形,有3棱。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野生于山坡草叢中。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全國各地均產。主產安徽、河南、湖北、遼寧、吉林、河北、內蒙古等地。
性狀
干燥根呈長紡錘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時分歧稍彎曲,頂端具根莖(蘆頭),上面有許多半月形莖痕(蘆碗)。全長6~30厘米,直徑約0.5~2厘米。表面白色或淡棕色,皺縮,上部有橫紋,通體有縱溝,下部尤多,并有類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孔樣根痕,橫向略延長。質堅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至類棕色,略帶顆粒狀,有放射狀裂隙,皮部較窄,形成層顯著,淡棕色,木部類白色,中央無髓。氣無,味微甘而后苦。以條粗均勻,堅實、潔白、味苦者佳。條不均勻,折斷中空,色灰白者質次。
化學成分
根含皂甙,已知其成分有遠志酸,桔梗皂甙元及葡萄糖。又含菠菜甾醇、α-菠菜甾蒔-β-D-葡萄糖甙、Δ7-豆甾烯醇、白樺脂醇,并含菊糖、桔梗聚糖。又從桔梗得到三個三萜烯類物質:桔梗酸A、B、及C。
藥理作用
①祛痰作用
麻醉犬口服煎劑1克/公斤后,呼吸道粘液分泌量顯著增加,作用強度可與氯化銨相比。另有報道認為其作用強于遠志而次于美遠志,而用酚紅排泄測定法時,其作用比遠志弱。對麻醉貓,也有促進呼吸道粘液分泌的作用。祛痰作用主要由于其中所含的皂甙所引起,小劑量時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輕度惡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氣管的分泌。按照溶血作用強弱的比較,認為野生桔梗比栽培的作用強,未剝皮的比剝皮的作用強得多,紫花的比白花的作用稍大,生長2年的作用最強,1年的次之,3年的作用最小。與遠志相比,桔梗的溶血作用較弱。
②其他作用
家兔內服桔梗的水或酒精提取物均可使血糖下降,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家兔糖尿病,降低血糖的作用更加顯著,肝糖原的降低在用藥后亦可恢復。桔梗皂甙能降低大鼠肝內膽甾醇含量及增加類甾醇和沒食子酸的分泌,因而對膽甾醇代謝有影響。體外試驗水浸劑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
桔梗皂甙有溶血作用,不能用于注射,口服后在消化道水解破壞,即無溶血作用。給小鼠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為770毫克/公斤。
炮制
揀凈雜質,除去蘆頭,洗凈撈出,潤透后切片,曬干。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桔梗,去頭上尖硬二三分已來,并兩畔附枝子,細銼,用百合水浸一伏時。漉出,緩火熬令干用。每修事四兩,用生百合五分,搗作膏投于水中浸。"
②《綱目》:"桔梗,今但刮去浮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微炒用。"
性味
苦辛,平。
①《本經》:"辛,微溫。"
②《別錄》:"苦,有小毒。"
③《藥性論》:"苦,平,無毒。"
歸經
入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少陰、手太陰。"
②《品匯精要》:"行足太陰經。"
③《本草經疏》:"入手太陰、少陰,兼入足陽明胃經。"
功能主治
開宣肺氣,祛痰排膿。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
①《本經》:"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②《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谷,療喉咽痛。"
③《藥性論》:"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
④《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氣,除邪辟溫,補虛消痰,破癥瘕,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義》:"治肺癰。"
⑥《珍珠囊》:"療咽喉痛,利肺氣,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氣壅及痛,破滯氣及積塊,(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利竅。"
⑧《綱目》:"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
⑨《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催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禁忌
陰虛久嗽、氣逆及咳血者忌服。
②《藥對》:"忌豬肉。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消石、石膏療傷寒。"
③朱震亨:"下虛及怒氣上升者不宜。"
④《本經逢原》:"陰虛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陽泄氣也。"
復方
①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金匱要略》桔梗湯)
②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溫服。(《簡要濟眾方》)
③治喉痹及毒氣: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千金方))
④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上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⑤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桔梗、枳殼(炙,去穰)各一兩。上銼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減半,去滓,分二服。(《蘇沈良方》枳殼湯)
⑥治牙疳臭爛:桔梗、茴香等分。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⑦胸滿不痛。用桔梗、枳殼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溫服。
⑧傷寒腹脹(陰陽不和)。用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生姜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此方名"桔梗半夏湯"。
⑨咽痛。先服甘草湯,如不愈,再服桔梗湯。
⑩口舌生瘡。治法同上。
⑾蟲牙腫痛。用桔梗、薏苡,等分為末,內服。
⑿骨槽風(牙齦腫痛)。用桔梗研細,與棗肉調成丸子,如皂角子大。裹棉內,上下牙咬住。常用荊芥煎湯嗽口。
⒀眼睛痛,眼發黑。用桔梗一斤、黑牽牛頭三兩,共研細,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稱"桔梗丸"。
⒁鼻血不止。用桔梗研細,加水調勻。每服一茶匙,一天服四次。藥中加生犀牛角屑亦可。
⒂吐血下血。治法同上。
⒃打傷瘀血。用桔梗末,每服少許,米湯送下。
⒄中蠱下血(下血如雞肝色,大量排出,病熱很險)。用桔梗研細,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初時須強灌。約七天之后,血止。可吃J 湯補身體。藥中也可加犀角,用量與桔梗等分。
⒅懷孕中惡(心腹突然大痛)。用桔梗一兩,銼細,加生姜三片。水一杯煎服。
各家論述
①《綱目》:"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用桔梗、積殼,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用桔梗、貝母、巴豆,取其溫中、消谷、破積也;又治肺癰唾膿,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溫瀉火,又能排膿血、補內漏也。其治少陰證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合而用之,能調寒熱也。后人易名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圣湯,極言其驗也。按王好古《醫壘元戎》載之頗詳,云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姜,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防風、荊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黃,不得眠加梔子。"
②《本草經疏):"桔梗,觀其所主諸病,應是辛苦甘平,微溫無毒。傷寒邪結胸脅,則痛如刀刺;邪在中焦,則腹滿及腸鳴幽幽,辛散升發,苦泄甘和,則邪解而氣和,諸證自退矣。其主驚恐悸氣者,心脾氣血不足,則現此證,諸補心藥中,借其升上之力,以為舟楫勝載之用,此佐使之職也。《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者,蓋指邪解則臟腑腸胃自和,和則血氣自生也。除寒熱風痹、溫中、療喉咽痛、下蠱毒者,皆散邪解毒通利之功也。消谷者,以其升載陽氣,使居中焦而不下陷,則脾中陽氣長浮,而谷食自消矣。甄權用以治下痢,及去肺熱氣促者,升散熱邪之故也。日華子用以除邪辟瘟,肺癰排膿;潔古用以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者,入肺開發和解之功也。"
③《本草通玄》:"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經,肺為主氣之臟,故能使諸氣下降,世俗泥為上升之劑不能下行,失其用矣。"
④《本草崇原》:"桔梗,治少陽之脅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腸鳴,下焦之腹滿。又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動中,是桔梗為氣分之藥,上中下皆可治也。"
⑤《本草求真》:"桔梗,按書既載能引諸藥上行,又載能以下氣,其義何居?蓋緣人之臟腑胸膈,本貴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則氣血不通,其在于肺,則或為不利,而見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陽明,則或風熱相搏,而見齒痛;其在少陰,則因寒閉火郁,而見目赤喉痹咽痛;久而火郁于肺,則見口瘡肺癰干咳;火郁上焦,則見胸膈刺痛;肺火移郁大腸,則見下痢腹痛,腹滿腸鳴。總皆寒郁于肺,閉其竅道,則清不得上行,濁因不得下降耳。桔梗系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氣既得上升,則濁氣自克下降,降氣之說理根于是。"
⑥《藥征》:"桔梗,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仲景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也。是乃甘草者,緩其毒之急迫也,而濁唾吐膿,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瘥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腫痛急迫則桔梗湯,濁唾吐膿多則排膿湯。"
⑦《重慶堂隨筆》:"桔梗,開肺氣之結,宣心氣之郁,上焦藥也。肺氣開則府氣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謂其升中有降者是矣。然畢竟升藥,病屬上焦實證而下焦無病者,固可用也;若下焦陰虛而浮火易動者,即當慎之。其病雖見于上焦,而來源于下焦者,尤為禁劑。昔人舟楫之說,最易誤人。夫氣味輕清之藥,皆治上焦,載以舟楫,已覺多事。質重味厚之藥,皆治下焦,載以上行,更屬無謂。故不但下焦病不可用,即上焦病,亦惟邪痹于肺、氣郁于心,結在陽分者,始可用之。如咽喉痰嗽等證,惟風寒外閉者宜之。不但陰虛內傷為禁藥,即火毒上升之宜清降者,亦不可用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桔梗
英文名
Platycodon Root
別名
符蔰、白藥、利如、梗草、盧茹、房圖、薺世紀、苦梗、苦桔梗、大藥、苦菜根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 陶弘景:桔梗,近道處處有。葉名隱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俗方用此,乃名薺苨。今別有薺苨,能解藥毒,所謂亂人參者便是,非此桔梗,而葉甚相似,但薺苨葉下光明滑澤無毛為異,葉生又不如人參相對者爾。
2.《唐本草》:人參苗似五加闊短,莖圓,有三、四椏,椏頭有五葉。陶引薺苨亂人參,謬矣。且薺苨、桔梗,又有葉差互者,亦有葉三、四對者,皆一莖直上,葉既相亂,惟以根有心無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atycodon grandiflorus (Jacq.)A. DC. [Campanula grandiflora Jacq.]
采收和儲藏:播種兩年或栽培當年秋季采挖,割去莖葉,挖出全根,洗凈泥土,乘鮮用碗片或重型片刮去外皮,放清水中浸2-3h,揮起,曬干;或去蘆切片,曬干。
原形態
桔梗 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全株有白色乳汁。主根長紡錘形,少分枝。莖無毛,通常不分枝或上部稍分枝。葉3-4片輪生、對生或互生;無柄或有極短的柄;葉片卵形至披針形,長2-7cm,寬0.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尖鋸齒,下面被白粉。花1朵至數朵單生莖頂或集成疏總狀花序;花萼鐘狀,裂片5;花冠闊鐘狀,直徑4-6cm,藍色或藍紫色,裂片5,三角形;雄蕊5,花絲基部變寬,密被細毛;子房下位,花柱5裂。蒴果倒卵圓形,熟時頂部5瓣裂。種子多數,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地草坡、林緣或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各地區。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氣候,耐寒、喜陽光。宜栽培在海拔1100m以下的丘陵地帶,半服半陽的砂質壤土中,以富含磷鉀肥的中性夾沙土生長較好,種子壽命為1年,在低溫下貯藏,能延長種子壽命。0-4℃干貯種子18個月,其發芽率比常溫貯藏提高3.5-4倍。種子發芽率70%,在溫度18-25℃,有足夠溫度,播種后15d出苗。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分直播法和育苗移栽法。直播法,播前用溫水浸種24h,或用0.3%高錳酸鉀浸種12h。春播和秋播均可,以秋播為好。條播,行距20-25cm,深3-5cm,播后蓋火灰,稍鎮壓澆水。約2星期出苗。待苗高5cm左右,結合松土,可間去過密或纖弱的幼苗,苗高10-15cm,按10cm株距定苗。育苗法,在較干旱地區,沒有灌溉條件時采用。作150cm寬的畦,條播,行距5-10cm,覆土1-1.5cm,保持土壤濕潤。約2星期左右出苗。苗齊后拔除過密的幼苗,并松土除草,至翌年4月即可移栽大田。
田間管理 移栽后1個有左右,苗出土5-10cm時,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每1hm2施清淡人畜糞水15000kg。6-7月開花前,每1hm2施過磷酸鈣150-225kg,赤可再追施人畜糞液1次。冬季植析枯萎后,重施冬肥,以人畜糞和雜肥為主。由于桔梗花期較長,花朵的生長發育消耗大量營養,故摘除花果,減少對養分的消耗,可以提高根的產量。在盛花期噴1×10-3乙烯利1次,基本上達到除花目的。抽莖現蕾后要培土壅根,以防倒伏。
病蟲防治 病害有輪紋病及斑枯病為害葉生。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根腐病,可在發病初期拔除病株,還可用退菌特50%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注。蟲害有擬地甲,為害桔梗根部,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50%鋅硫磷1000倍液噴殺。還有紅蜘蛛、地老虎、蚜蟲、食子蟲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或紡錘形,下部漸細,有的分枝,長6-20cm,直徑1-2cm。表面淡黃白色,微有光澤,皺縮,有扭曲的縱溝,并有橫向皮孔玟痕及支根痕,有時可見未刮凈的黃棕色或灰棕色栓皮;上端根莖(蘆頭)長0.5-4cm,直徑約1cm,具半月形的莖痕,呈盤節狀。質硬脆,易折斷,折斷面略不平坦,可見放射狀裂隙,皮部類白色,形成層環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甜、苦。
以根肥大、白色、質充實、味苦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有時殘存;木槍細胞偶含草酸鈣小方晶。皮層窗。韌皮部寬廣,外側有時有裂隙;外側韌皮射線漸彎曲;篩管群與乳管群伴生,作徑向散列,乳管壁略厚,內含黃棕色顆粒狀物。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施射狀排列;木射線較寬。本品薄壁細胞含菊糖。
粉末特征:米黃色。①菊糖眾多,用冷水合氯醛液裝置,薄壁細胞中的菊糖團塊呈扇形。②乳汁管為有節聯結乳汁管,直徑14-25μm,內含淺黃色油滴及顆粒狀物。③梯紋、網紋及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6-72μm。④木薄壁細胞縱面觀長方形,末端壁微波狀彎曲。未去凈外皮的可見木栓細胞,淡棕色,有的含細小草酸鈣結晶。
化學成分
根含多種皂甙,迄今已分得18種三萜皂甙,它們是;桔梗皂甙(platycodin)A、C、D[1]、D2、D3,去芹菜糖基桔梗皂甙(deapioplatycodin)D、D3、,2-O-=乙酰基桔梗皂甙(2-O-acetylplatycodin)D2,3-O-乙酰基桔梗皂甙(3-O-acetylplaty-codin)D2,遠志皂甙(polyglalacin)D、D2,2-O-乙酰基遠志皂甙(2-O-acetylpolygalacin)D、D2,3-O-乙酰基遠志皂甙(3-O-acetylpolygalacin)D、D2,桔梗甙酸-A甲酯(methyl platyconate-A),2-O-甲基桔梗甙酸-A甲酯(methyl-2-O-methyplatyconate-A),桔梗甙酸-A內酯(platyconic acid-A lactone)[2],其中主成分是桔梗皂甙D,桔梗皂甙A又叫做2-O-乙酰基桔梗皂甙D,桔梗皂甙C又叫做3-O-乙酰基桔梗皂甙D。多種混合皂甙經完全水解所產生的皂甙元有:桔梗皂甙元(platycodigenin)[3],遠志酸(polygalacic acid)[4],以及少量的桔梗酸(platycodigenin)[3],遠志酸(polygalacic acid)[4],以及少量的桔梗酸(platycogenic acid)A、B、C[5];如混合皂甙進行部分水解,則得到8種次皂甙(pros-aponin),它們在分離過程中是以甲酯形或分得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遠志酸甲酯(methyl 3-O-β-D-glucpyranosyl polygala-cate,3-O-β-昆布二糖基遠志酸甲酯(methyl 3-O-β-laminaribiosyl polygalacate),3-O-β-D-吡喃葡萄糖基桔梗皂甙元甲酯(3-O-β-D=glucopyranosyl platycodigenin methyl ester)3-O-β-龍膽二糖基桔梗皂甙元甲酯(3-O-β-gluctinobiosylplatycodi-genin methyl ester),3-O-β-D-吡喃葡萄糖基桔梗酸A內酯甲酯(3-O-β-D-glucopyranosyl platycogenin A lactone methyl ester),3-O-β-D-吡喃葡萄糖基桔梗酸A二甲酯(dimethyl 3-O-β-D-glu-copyranosyl platycogenate A),2-O-甲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桔梗酸A 二甲酯(dimethyl 2-O-methyl-3-O-methyl-3-O-D-glucopyranosyl platycogenate A)[6].根還含白樺脂醇(betulin),α-菠菜菜甾醇(α-spinasterol),α-菠菜甾醇-β-D-葡萄糖甙(α-spinasteryl-β-D-gluco-side)[2]。
藥理作用
1.祛痰與鎮咳作用:麻醉犬口服本品煎劑1g/kg,能顯著增加呼吸道粘液的分泌量,其強度可與氯化銨相比。對麻醉貓亦有明顯的祛痰作用。有報道桔梗皂甙的祛痰作用強于遠志,次于美遠志(Poygala senegaL.)。而小鼠酚紅法試驗結果則弱于遠志。桔梗所含皂甙口服時對咽喉粘膜及胃粘膜造成某種程度的刺激,反射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亢進,使痰液稀釋,促使其排出,粗制桔梗皂甙有鎮咳作用。豚鼠腹腔注射和鎮咳半數有效量為6.4mg/kg。
2.降血糖作用:兔灌胃桔梗水或醇提取物200mg/kg可使血糖下降,水提取物的降血糖曲線與灌胃 25-50mg/kg甲磺丁脲相似。水和醇提取物500mg/kg連續4天灌胃,對實驗性四氧嘧啶糖尿病兔亦有降血糖作用,降低的肝糖原在用藥后也見恢復,且能抑制食物性血糖上升,醇提取物的作用較水提取物強。
3.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潰瘍作用:粗制桔梗皂甙在低于1/5半數致死量的劑量時有抑制大鼠胃液分泌和抗消化性潰瘍作用。100mg/kg劑量時,幾乎能完全抑制大鼠幽門結扎所致的胃液分泌。大鼠十二指腸注入25mg/kg粗制桔梗皂甙,可防止消化性潰瘍形成,其作用與皮下注射l0mg/kg阿托品相當,但100mg/kg 灌胃 對應激性潰瘍形成的預防作用比皮下注射阿托品10mg/kg弱兩倍,對大鼠醋酸所致的潰瘍模型,粗制桔梗皂甙可使潰瘍系數明顯減少,且每日25mg/kg組的療效比甘草提取物FM100每日200mg/kg組為高。
4.抗炎作用:粗桔梗皂甙有抗炎作用,灌服1/10-1/5半數致死量 的劑量對大鼠后肢角叉菜膠性腳腫與醋酸性腫脹均有抗炎效果。灌胃小于1/10半數致死量 的劑量,每日1次,連續給藥,對大鼠棉球肉芽腫也有顯著抑制作用,且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也有效。此種制劑還能降低過敏反應,小鼠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腹腔注射桔梗皂甙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與腹腔滲出,灌胃同一皂甙可產生抑制。桔梗無直接抗菌作用,但其水提取物可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中性白細胞的殺菌力。提高溶菌酶的活性。
5.對循環系統的作用:大鼠以粗制桔梗皂甙靜脈注射,可見暫時性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和呼吸抑制。對離體豚鼠心耳,高濃度時呈負性肌力作用。麻醉犬動脈注入200-800mg/kg粗桔梗皂甙,能降低冠狀動脈和尼肢血管的阻力,增加血流量,其強度可與罌粟堿相比。當4mg/kg靜脈注射 時也可增加冠狀動脈和后肢血流量,并伴有暫時性低血壓。據認為這種血管擴張是對外周血管的直接作用。
6.其它作用:粗桔梗皂甙有鎮靜、鎮痛和解熱作用。能抑制小鼠自發性活動,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但對電擊和戊四氮驚厥無保護作用。桔梗皂甙可降低大鼠肝內膽固醇的含量,增加膽固醇和膽酸的排泄,還有抗乙酰膽堿和抗組胺作用,能抑制乙酰膽堿與組胺引起的離體豚鼠回腸收縮。大鼠灌胃桔梗2g/kg,對雙側頸靜脈結扎造成的充血性水腫有抑制和利尿作用。體外試驗表明,本品煎劑1:10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樺木醇400mg/kg時對大鼠瓦克Z56肌注腫瘤系統(SWA16)有邊緣抗腫瘤活性。
毒性
桔梗皂甙有溶血作用,不能用于注射,口服后在消化道水解破壞,即無溶血作用。給小鼠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為770mg/kg。
小鼠灌胃桔梗煎劑的半數致死量為24g/kg,兔灌胃本品煎劑40/kg,于24小時內5兔全部死亡,劑量為20/kg時,則全部存活,桔梗皂甙有很強的溶血作用,其溶血指數與來源產地和生長年限、采集時間、加工方法等而異,從1:100 到 1 :1000 不等,韌皮部的溶血作用為本質部的 4.4-6.5倍,不去皮的桔梗溶血作用略大于去皮桔梗。因此桔梗不可注射給藥。小鼠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為770mg/kg。粗桔梗皂甙灌胃小鼠和大鼠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420mg/kg和人于800mg/kg,皮下注射分別為22.3mg/kg和14.1mg/kg。灌胃大劑量桔梗皂甙,可反射性興奮嘔吐中樞,可引起惡心、嘔吐。
鑒別
理化鑒別 粉末或切片遇α-萘酚濃醇試液顯紫堇色。
炮制
揀凈雜質,除去蘆頭,洗凈撈出,潤透后切片,曬干。
1.《雷公炮炙論》:凡使桔梗,去頭上尖硬二三分巳來,并兩畔附枝子,細銼,用百合水浸一伏時。漉出,緩火熬令干用。每修事四兩,用生百合五分,搗作膏投于水中浸。
2.《綱目》:桔梗,今但刮去浮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微炒用。
性味
味苦;辛;性平
歸經
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宣肺;祛痰;利咽;排膿。主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燒灰研末敷。
禁忌
陰虛久嗽、氣逆及咳血者忌服。
1. 宋震亨:下虛及怒氣上升者不宜。
2.《本經逢原》:陰虛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陽泄氣也。
復方
①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金匱要略》桔梗湯)②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溫服。(《簡要濟眾方》)③治喉痹及毒氣: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千金方》)④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上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⑤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桔梗、枳殼(炙,去穰)各一兩。上銼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減半,去滓,分二服。(《蘇沈良方》枳殼湯)⑥治牙疳臭爛:桔梗、茴香等分。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各家論述
1.《綱目》: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用桔梗、枳殼,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用桔梗、貝母、巴豆,取其溫中、消谷、破積也;又治肺癰唾膿,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溫瀉火,又能排膿血、補內漏也。其治少陰證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合而用之,能調寒熱也。后人易名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圣湯,極言其驗也。按王好古《醫壘元戎》載之頗詳,云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姜,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防風、荊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黃,不得眠加梔子。
2.《本草經疏》:桔梗,觀其所主諸病,應是辛苦甘平,微溫無毒。傷寒邪結胸脅,則痛如刀刺;邪在中焦,則腹滿及腸鳴幽幽,辛散升發,苦泄甘和,則邪解而氣和,諸證自退矣。其主驚恐悸氣者,心脾氣血不足,則現此證,諸補心藥中,借其升上之力,以為舟楫勝載之用,此佐使之職也。《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者,蓋指邪解則臟腑腸胃自和,和則血氣自生也。除寒熱風痹、溫中、療喉咽痛、下蠱毒者,皆散邪解毒通利之功也、消谷者,以其升載陽氣,使居中焦而不下陷,則脾中陽氣長浮,而谷食自消矣。甄權用以治下痢,及去肺熱氣促者,升散熱邪之故也。日華子用以除邪辟瘟,肺癰排膿;潔古用以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者,入肺開發和解之功也。
3.《本草通玄》: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經,肺為主氣之臟,故能使諸氣下降,世俗泥為上升之劑不能下行,失其用矣。
4.《本草崇原》:桔梗,治少陽之脅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腸鳴,下焦之腹滿。又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動中,是桔梗為氣分之藥,上中下皆可治也。
5.《本草求真》:桔梗,按書既載能引諸藥上行,又載能以下氣,其義何居? 蓋緣人之臟腑胸膈,本貴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則氣血不通,其在于肺,則或為不利,而見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陽明,則或風熱相搏,而見齒痛;其在少陰,則困寒閉火郁,而見目赤喉痹咽痛;久而火郁于肺,則見口瘡肺癰干咳;火郁上焦,則見胸膈刺痛;肺火移郁大腸,則見下痢腹痛,腹滿腸鳴。總皆寒郁于肺,閉其竅道,則清不得上行,濁因不得下降耳。桔梗系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氣既得上升,則濁氣自克下降,降氣之說理根于是。
6.《藥征》:桔梗,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仲景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也。是乃甘草者,緩其毒之急迫也,而濁唾吐膿,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瘥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腫痛急迫則桔梗湯,濁唾吐膿多則排膿湯。
7.《重慶堂隨筆》:桔梗,開肺氣之結,宣心氣之郁,上焦藥也。肺氣開則府氣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謂其升中有降者是矣。然畢竟升藥,病屬上焦實證而下焦無病者,固可用也;若下焦陰虛而浮火易動者,即當慎之。其病雖見于上焦,而來源于下焦者,尤為禁劑。昔人舟揖之說,最易誤人。夫氣味輕清之藥,皆治上焦,載以舟楫,已覺多事。質重味厚之藥,皆治下焦,載以上行,更屬無謂。故不但下焦病不可用,即上焦病,亦惟邪痹于肺、氣郁于心,結在陽分者,始可用之。如咽喉痰嗽等證,惟風寒外閉者宜之。不但陰虛內傷為禁藥,即火毒上升之宜清降者,亦不可用也。
8.《本經》: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9.《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谷,療喉咽痛。
10.《藥性論》: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癎。
11.《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氣,除邪辟溫,補虛消痰,被癥瘕,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
12.《本草衍義》:治肺癰。
13.《珍珠囊》:療咽喉痛,利肺氣,治鼻塞。
14. 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氣壅及痛,破滯氣及積塊,(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利竅。
15.《綱目》: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
16.《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催乳。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