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葉藤
別名
紅藤仔、飛揚藤、胱皮藤、紅絲線、扛棺回[海南]
來源
蘿藦科白葉藤屬植物白葉藤Crytolepis sinensis (Lour.) Merr.,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曬干。
性味
甘、淡,涼。有小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血。用于肺結核咯血,肺熱咯血,胃出血,毒蛇咬傷,瘡毒潰瘍,疥瘡,跌打刀傷。
用法用量
鮮品3~5錢;外用鮮品搗爛外敷。
備注
(1)服用本品過量,能產生腹痛等副作用。
(2)海南的扛棺回原植物除白葉藤外,尚有同科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及景天科植物伽藍菜Kalanchoe laciniata (L.) DC.。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白葉藤
別名
鐵邊、蜈蚣草、籬尾蛇、藤羊角扭、母乳藤、對面笑、紅藤仔、鳥仔藤、淋汁藤、飛楊藤、牛蹄藤、脫皮藤、扛棺回
出處
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白葉藤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yptolepis sinensis(Lour.) Merr [Per-gularia sinensis Lou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木質藤本。全株具乳汁;小枝通常紅褐色,無毛。葉對生;葉柄長5-7mm;葉片長圓形,長1.5-6cm,寬0.8-2.5cm,兩端圓形,先端具小尖頭,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色,無毛;側脈每邊5-9條。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比葉長;花蕾長圓形,先端尾狀漸尖;花萼5裂,內面基部有10個腺體;花冠淡黃色,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比花冠筒長2倍,向右覆蓋,先端旋轉;副花冠裂片卵圓形,著生于花冠筒內面;花粉器匙形,粘于柱頭上;心皮離生,花柱短,柱頭寬圓錐狀。雄蕊5。蓇葖果長披針形,長達12.5cm,直徑0.6-0.8cm。種子先端具白色絹質種毛。花期4-9月,果期6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丘陵山地灌林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
甘;性涼;小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散瘀止痛。主肺熱咳血;肺癆咯血;胃出血;癰腫;瘡毒;跌打刀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品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能。用于肺熱咳血、胃潰瘍出血等癥;外用治跌打刀傷、瘡疥和毒蟲、蛇咬傷。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