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白刺花功效

《中藥大辭典》:白刺花

別名

白花刺(《貴州草藥》),苦刺花(《文山中草藥》)。

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夏季采收。

原形態

矮小灌木,高1.2米左右。樹皮灰褐色,多疣狀突起;枝條棕色,近于無毛,具銳刺。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1~21枚,長倒卵形,長7~12毫米,寬4~7毫米,先端微凹,有小刺尖,基部圓形,全緣,下面疏生平伏的白毛。總狀花序著生于老枝頂;花疏生而下彎,約6~12朵,白色或藍白色,有短花梗;萼小,杯形,5淺齒,紫藍色;花冠長1.5厘米,旗瓣倒卵狀至匙形,龍骨瓣基部有鈍耳。莢果長3~6厘米,粗約5毫米,串珠狀,有長嘴,密生白色平伏長柔毛,節3~5個。種子橢圓形。花期3~5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性味

①《貴州草藥》:"性平,味苦。"

②《文山中草藥》:"味苦,性寒。"

功效主治

①《貴州草藥》:"清熱,涼血,解毒。治鼻血,便血。"

②《文山中草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治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復方

治便血:白花刺根、苦參各三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備注

本植物的葉(白刺花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刺花

英文名

Root of Vetchleaf Sophora

別名

白花刺、苦刺花。

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phora davidii(Franch.)

采收和儲藏:3-5月花未放足時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白刺花 灌木,高1-2.5m。樹皮灰褐色,多疣狀突起,枝條棕色,近于無毛,具銳利。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4-6cm;小葉11-21枚,橢圓形或長卵形,長5-8mm,寬4-5mm,先端圓,微凹而具小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疏被白色平伏的短柔毛。總狀花序生于小枝頂端;花流生而下彎,約6-12朵,白色或藍白色,有短花梗;萼鐘狀,5淺裂,紫藍色,密生短柔毛;花冠蝶形,旗瓣匙形,反曲,龍骨瓣2瓣分離,基部有銳耳;雄蕊10,離生;心皮纖細,有毛。莢果細長,串珠狀,有長喙,密生白色柔毛。種子1-7顆,橢圓形。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江蘇、浙江、河南、湖北、廣西等地。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肝;膀胱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暑。主暑熱煩渴

用法用量

內服:泡,1-3g。

各家論述

1.《貴州草藥》:清熱,涼血,解毒。治鼻血,便血。

2.《文山中草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治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腫。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