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苦瓜葉功效

《中藥大辭典》:苦瓜

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葫蘆科植物苦瓜的葉片,夏、秋采收。

化學成分

新鮮葉含苦瓜素。

藥理作用

苦瓜素可能即系噴瓜素,后者有二種異構體,β-噴瓜素為峻烈的水性致瀉劑(α-異構體無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腎炎病人以消除水腫,但劑量不能過大,應用次數不能太多。

功效主治

治胃痛,痢疾,疔瘡腫毒。

承祜《藥用植物學》:"治胃痛,下痢,驅蟲。"

②《陸川本草》:"治小兒胎毒。"

③《四川中藥志》:"外涂或外洗紅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鮮用);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搗汁涂。

復方

①治疔毒痛不可忍:苦瓜葉曬干研末,送服三錢。(《泉州本草》)

②治熱毒瘡腫:苦瓜葉搗絞汁抹患處。(《泉州本草》)

③治楊霉瘡:苦瓜葉為末,無灰酒下。(《滇南本草》)

④治狗咬:苦瓜葉搗敷。(《陸川本草》)

⑤治掌風:先用苦瓜葉煎湯洗,后以米糠油涂之。(《福州臺江驗方匯集》)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苦瓜葉

英文名

Leaf of Balsampear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苦瓜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mordica charantia (L.)Roem, Luffa acutangula (L.)Roxb.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細柔毛,卷須不分枝。葉大,腎狀圓形,長寬各約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基部收縮,邊緣具波狀齒,兩面近于光滑或有毛;葉柄長3-6cm。花雌雄同株。雄花單生,有柄,長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腎狀圓心形,寬5-15mm,全緣;萼鐘形,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長4-6mm;花冠黃色,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長1.5-2cm,先端鈍圓或微凹;雄蕊3,貼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單生,有柄,長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紡錘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細長,柱頭3枚,胚珠多數。果實長橢圓形,卵形或兩端均狹窄,長8-30cm,全體具鈍圓不整齊的瘤狀突起,成熟時黃色,自頂端3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扁平,長10-15mm,兩端均具角狀齒,兩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條紋,包于紅色肉質的假種皮內。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化學成分

新鮮葉含苦瓜素(Momordicine)。

藥理作用

苦瓜素可能即系噴瓜素(Elaterin),后者有二種異構體,β-噴瓜素為峻烈的水性致瀉劑(α-異構體無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腎炎病人以消除水腫,但劑量不能過大,應用次數不能太多。

性味

味苦;性涼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主瘡癰腫毒;毒;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成搗汁涂。

各家論述

1.李承祜《藥用植物學》:治胃痛,下痢,驅蟲。

2.《陸川本草》:治小兒胎毒。

3.《四川中藥志》:外涂或外洗紅腫瘡毒。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