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龍骨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龍骨

別名

五花龍骨

來源

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化石。

性狀

藥材可分為五花龍骨與龍骨兩種:(1)五花龍骨: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牙白色,夾有藍灰色及棕紅色花紋,深淺粗細不同,略似大理石的條紋,表面平滑,偶有小裂隙。質硬而脆,易片片剝落而散碎,吸濕性強,以舌舐之有吸力。無臭,無味。五花龍骨質脆,出土后,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粘貼。(2)龍骨:形似獸骨而較粗大,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較光滑,有的具紋理與裂隙,或具棕色條紋和斑點。質硬,斷面不平坦,色白,細膩如粉質。在關節處膨大,斷面有數蜂窩狀小孔。吸濕力亦強。無臭,無味。

炮制

煅龍骨:將刷凈的龍骨,放坩鍋內或其它容器中煅至紅透,取出晾涼,碾碎即可。

性味

甘、澀,平。

功能主治

鎮靜,斂汗澀精,生肌斂瘡。用于神經衰弱,心悸,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外用治瘡瘍久潰不斂。

用法用量

3~8錢;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龍骨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雜質。五花龍骨質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粘貼。

生境分部

產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內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廣西、青海等地。

性狀

①五花龍骨

又名:青化龍骨、花龍骨。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全體淡黃白色,夾有藍灰色及紅棕色的花紋,深淺粗細不一。表面平滑,時有小裂隙。斷面多粗糙,質硬而脆,易片片剝落而散碎。吸濕性強,以舌舐之有吸力。無臭,無味。以質脆,分層、有五色花紋、吸濕力強者為佳。

②龍骨

又名:白龍骨(《千金方》).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較光滑,有的具紋理與裂隙,或具棕色條紋和斑點。質硬,斷面不平坦,色白,細膩如粉質。吸濕力亦強。無臭,無味。以質硬、色白、吸濕力強者為佳。但一般以五花龍骨為優。

化學成分

主要為碳酸鈣、磷酸鈣,尚含、鉀、鈉、氯、硫酸根等。

炮制

龍骨:刷凈泥土,打碎。煅龍骨:取刷凈的龍骨,在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煅紅透,取出,放涼,碾碎。

《綱目》:"近世方法,但煅赤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廣記》云:用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飛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藥須水飛過曬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時,曬干用,否則著人腸胃,晚年作熱也。"

性味

甘澀,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有小毒,"

④《本草正》:"甘,平,性澀。"

⑤《醫學衷中參西錄》:"味淡微辛,性平。"

歸經

入心、肝、腎、大腸經。

①《綱目》:"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陽、少陰,兼入手少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

①《本經》:"主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

②《別錄》:"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縮小便,尿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龍骨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

③《藥性論》:"逐邪氣,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泄精,夢交,治尿血,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下血,崩中帶下,鼻洪,吐血,止汗。"

⑤《珍珠囊》:"固大腸脫。"

⑥《綱目》:"益腎鎮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

有濕熱、實邪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②《藥性論》:"忌魚。"

復方

①治大人、小兒一切癲狂,驚搐,風癇,神志不寧:龍骨一兩(火煅,研極細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黃各五錢(俱研極細末),鉤藤、懷生地、茯苓各一兩五錢(俱微炒燥,為極細末),蘇合香三錢,牛黃二錢(俱用酒溶化)。共十味,總和一處,用膽星八錢,研細末,竹瀝一碗,打糊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兒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湯調灌。(《方脈正宗》)

②治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牡蠣(熬)五兩,蜀漆(去腥)三兩,龍骨四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③治好忘:龍骨、虎骨遠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篩。食后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④治心虛盜汗:龍骨五錢(火煅),茯苓一兩,人參六錢,蓮肉三兩(俱微炒),共研為末,麥門冬(去心)四兩,酒煮,搗爛成膏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⑤治產后虛汗不止:龍骨一兩,麻T 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圣惠方》)

⑥治遺尿淋瀝:白龍骨、桑螵蛸等分。為末。每鹽湯服二錢。(《師集驗方》)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⑧治失精,暫睡即泄:白龍骨四分,韭子五合。上件為散子。空心,酒調方寸匕服。(《梅師集驗方》)

⑨治勞心夢泄:龍骨、遠志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蓮子湯下。(《活人心統》)

⑩治白濁:糯米飯(曬干)四兩,赤石脂(炒令焦黃)、龍骨(煅,別研)、白茯苓(去皮)各二兩。上為細末,煮面糊兒焙干。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送下,食前服。(《魏氏家藏方》龍骨丸)

⑾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龍骨研細。吹入鼻耳中。凡衄者并吹。(《梅師集驗方》)

⑿治婦人無故尿血:龍骨五兩。治下篩。酒服方寸匕,空腹服,日三(《千金方》)

⒀治血崩不止:龍骨(煅)、當歸香附(炒)各一兩,棕毛灰五錢。上為細末。每服四錢,空心,米飲調下。忌油膩、雞、魚、炙博物。(《景岳全書》龍骨散)

⒁治金瘡出血:龍骨一兩(五色緊者),訶子一兩,白石脂半兩,苧麻葉半兩(系五月采來陰干者)。上為細末。水調服之。(《普濟方》神仙止血散)

⒂治泄瀉不止:白龍骨、白石脂等分。為末,水丸梧子大。紫蘇木瓜湯下,量大人小兒用。(《全幼心鑒》)

⒃治久痢休息不止者:龍骨四兩。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飲。仍以米飲和丸。每服十九(《肘后方》)

⒄治小兒因痢脫肛:白龍骨粉撲之.(姚和眾)

⒅治兩耳濕爛,久不收斂:龍骨、亦石脂(俱火煅)、海螵蛸(水煮過)各三錢。共研細末。先用綿紙條拭干膿水,后吹末藥。(《本草匯言》)

⒆治陰囊汗癢:龍骨、牡蠣粉撲之。(《醫宗三法》)

⒇治小兒臍瘡久不差:龍骨煅。細研為末,敷之。(《圣惠方》)

(21)治淋巴結結核(適應于干化者,或結核破潰者):煅龍骨、煅石膏滑石各等量。共研末。將已煉好的豬油溶化,投入藥末,攪拌成糊狀,貯存備用。先將病灶清除干凈,再用上藥膏制成的油紗布條填塞創面。每日換藥一次。開始時膿汁增多,一般3~4天后創面干凈。連續應用1~2周。(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2)治湯火傷:龍骨、生石膏、大黃、兒各等分,共研極細末,冷茶水調稀糊狀。敷患處,敷后用紗布蓋好(面部可不蓋),每隔一日換藥一次。(《中醫雜志》(4):212,1957)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龍骨

英文名

Drgonsbones, Fossilizid, Drgon's Bone

出處

出自1.《本經》。

2.《吳普本草》:龍骨,色青白者善。

3.《雷公炮炙論》:龍骨,剡州生者、倉州太原者上,其骨細文廣者是雌,骨粗文狹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黃色者稍得,經落不凈之處不用。

4.《別錄》:龍骨,生晉地川谷及太山巖水岸土穴中。采無時。

5.陶弘景:龍骨,今多出益州梁州間,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脛,作白地錦文,舐之著舌者良,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

來源

藥材基源: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patite;Calcite

采收和儲藏:挖出后,除去泥土及雜質。五花龍骨質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粘貼。

原形態

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粘土礦物組成。

1.磷灰石 六方晶系隱晶質,依古代生物骨骼產出。疏松集合體中或有呈晶形小棒狀的磷灰石,灰白色。略帶油脂狀,土狀光澤或瓷狀光澤。硬度大于指甲,小于小刀。

2.方解石 參見“方解石”條。

生境分部

產于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1)龍骨 又稱白龍骨(《別錄》)。呈骨骼狀或不規則塊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至淡棕色,多較平滑,有的具縱紋裂隙或具棕色條紋與斑點。質硬,砸碎后,斷面不平坦,色白或黃白,有的中空。關節處膨大,斷面有蜂窩狀小孔。吸濕力強。無臭,無味。以質硬、色白、吸濕力強者為佳。

(2)五花龍骨 又稱五色龍骨(《廣利方》)。呈圓筒狀或不規則塊狀。直徑5-25cm。淡灰白色、淡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夾有藍灰色及紅棕色深淺粗紅不同的花紋,偶有不具花紋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時外層成片剝落,不平坦,有裂隙。質較酥脆,破碎后,斷面粗糙,可見寬窄不一的同心環紋。吸濕力強,舐之吸舌。無臭,無味。以體較輕、質酥脆、分層、有花紋、吸濕力強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為纖維狀或粒狀個體,依生物結構呈中心有空洞的同心環帶狀分布。粒徑近0.1mm的個別晶體無色透明;中正突起。干涉色Ⅰ級;平行消光;負延性。方解石呈粒狀,具明顯雙折射。干涉色高級白。與雛晶磷灰石一起填充在骨骼的中空部位。含量約1%。

化學成分

龍骨主要含有碳酸鈣(CaCO3)及磷酸鈣[Ca3(PO4)2],尚含鐵、鉀、鈉、氯、硫酸根等。

藥理作用

促進血凝,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興奮作用。

鑒別

(1)取本品粉末約2g,滴加稀鹽酸10ml,即泡沸,發生二氧化碳氣;將此氣體通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產生白色沉淀。(檢查碳酸鹽)(2)取上述泡沸停止后的液體,滴加氫氧化鈉中和后,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濾液1ml,加草酸銨試液,即發生白色沉淀;分離,所得沉淀不溶于醋酸,但溶于鹽酸。(檢查鈣鹽)②取濾液1ml,加硝酸銀試液,即發生淺黃色沉淀;分離,沉淀在氨試液或稀硝酸中均易溶解。(檢查磷酸鹽)③取濾液1ml,加鉬酸銨試液與硝酸后,加熱即發生黃色沉淀;分離,沉淀能在氨試液中溶解。(檢查磷酸鹽)(3)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 磷灰石3.45(3),2.80(8),2.23(3);方解石3.84(1),3.33(3),3.02(10)。由此表明龍骨主要由磷灰石、方解石組成。

炮制

1.龍骨:刷凈泥土,打碎。

2.煅龍骨:取刷凈的龍骨,在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煅紅透,取出,放涼,碾碎。

3.《綱目》:近世方法,但煅赤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廣記》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飛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藥須水飛過曬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時,曬干用,否則著人腸胃,晚年作熱也。

性味

甘澀;平;無毒

歸經

心;肝;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固澀;收斂。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頭暈目眩;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久瀉久痢;潰瘍久不收口及濕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

有濕熱、實邪者忌服。

各家論述

1.《注解傷寒論》: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

2.《綱目》:益腎鎮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澀可去脫,故成氏云龍骨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固大腸而鎮驚。又主帶脈為病。

3.《本草經疏》:龍骨味澀而主收斂,凡泄痢腸辟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癥,皆血熱積滯為患,法當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澀之劑,恐積滯瘀血在內反能為害也。惟久病虛脫者,不在所忌。

4.《本草述》:龍骨可以療陰陽乖離之病。如陰之不能守其陽,或為驚悸,為狂癇,為譫妄,為自汗盜汗。如陽之不能固其陰,或為久泄,為淋,為便數,為齒衄、溺血,便血,為赤白濁,為女子崩中帶下,為脫肛。或陰不為陽守,陽亦不為陰固,為多夢泄精,為中風危篤,種種所患,如斯類者,咸得借此以為關捩子,而治以應證之劑。

5.《本經逢原》:澀可以去脫,龍骨入肝斂魂,收斂浮越之氣。其治咳逆,泄利膿血,女子漏下,取澀以固上下氣血也。其性雖澀,而能入肝破結。癥瘕堅結,皆肝經之血積也;小兒熱氣驚癇,亦肝經之病,為牛黃以協濟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陽中之陰,專走足厥陰經,兼入手足少陰,治多夢紛壇,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腸風,益腎鎮心,為收斂精氣要藥。有客邪,則兼表藥用之。又主帶脈為病,故崩帶不止,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澀藥中加用之。止陰瘧,收濕氣,治休息痢,久痢脫肛,生肌斂瘡皆用之。但收斂太過,非久痢虛脫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誤用,多致溺赤澀痛,精愈不能收攝矣。

6.《本草經百種錄》:龍骨最粘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于傷寒之邪氣未盡者亦用之。

7.《本草求真》:龍骨功與牡蠣相同,但牡蠣咸澀入腎,有軟堅化痰清熱之功,此屬甘澀入肝,有收斂止脫鎮驚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謂澀可止脫,龍骨牡蠣之屬。白地錦紋,舐之粘舌者佳。

8.《本草經讀》:驚癇顛痙,皆肝氣上逆,挾痰而歸迸入心,龍骨能斂火安神,逐痰降逆,故為驚癇顛痙之圣藥。痰,水也,隨火而生,龍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而歸其宅,若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澀以止脫,何其淺也。

9.《醫學衷中參西錄》:龍骨,質最粘澀,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斂元氣,鎮安精神,固澀滑脫。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遺精白濁、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帶,皆能治之。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飲咳嗽,咳逆上氣。其味微辛,收斂之中仍有開通之力,故《本經》謂其主瀉痢膿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癥瘕堅結也。徐(大椿)氏議論極精微,所謂斂正氣而不斂邪氣,外感未盡亦可用之者,若仲景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諸方是也,愚于傷寒、溫病,熱實脈虛,心中怔忡,精神騷擾者,恒龍骨與萸肉、生石膏并用。龍骨既能入氣海以固元氣,更能入肝經以防其疏泄元氣,且能入肝斂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風、肢體不遂之證,其脈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風內動,恒用龍骨同牡蠣加于所服藥中以斂戢之,至脈象柔和,其病自愈。愚用龍骨約皆生用,惟治女子血崩,或將漏產,至極危時,恒用煅者,取其澀力稍勝,以收一時之功也。

10.《本經》:主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

11.《別錄》: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縮小便,尿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尤骨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

12.《藥性論》:逐邪氣,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泄精,夢交,治尿血,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13.《日華子本草》: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下血,崩中帶下,鼻洪,吐血,止汗。

14.《珍珠囊》:固大腸脫。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