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龍膽
別名
陵游(《本經》),草龍膽(《本草圖經》),龍膽草(《履巉巖本草》),苦龍膽草、地膽草(《滇南本草》),膽草(《藥品化義》),山龍膽(《浙江中藥手冊》),四葉膽(《廣西中獸醫藥植》),水龍膽(《江蘇植藥志》)。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龍膽科植物龍膽或三花龍膽的根及根莖。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質量為佳。采挖后,除去莖葉,洗凈,曬干。
原形態
①龍膽,又名:粗糙龍膽。
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根,根長可達25厘米,淡棕黃色。莖直立,粗壯,通常不分枝,粗糙,節間常較葉為短。葉對生,無柄,基部葉2~3對,甚小,鱗片狀;中部及上部葉卵形、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約3~8厘米,寬0.4~4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連合抱于節上,葉緣及葉脈粗糙,主脈3條基出。花無梗,數朵成束,簇生于莖頂及上部葉腋;苞片披針形;花萼綠色,鐘形,膜質,長約2.5厘米,先端5裂,裂片披針形至線形;花冠深藍色至藍色,鐘形,長約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銳尖,裂片間有5褶狀三角形副冠片,全緣或偶有2齒;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中部的下方;子房長圓形,1室,花柱短,柱頭2裂。蒴果長圓形,有短柄,成熱時2瓣裂。種子細小,線形而扁,褐色,四周有翅。花期9~10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叢、灌木叢中及林緣。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等地。
②三花龍膽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莖短,簇生數條細長的根。莖直立,不分枝,光滑無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5~1厘米,寬0.5~1.2厘米,先端漸尖,邊緣稍反卷,光滑無毛,主脈1條,明顯。花無梗,1~3朵,罕5朵,成束著生于莖頂及上部葉腋;苞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花萼長2~2.5厘米,先端5裂,裂片長短不等,長5~15毫米;花冠深藍色,鐘形,長約3.5~4.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鈍或近鈍狀;副冠5片,甚短小。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灌木叢中、林間空地或草甸子中。分布黑龍扛,吉林、遼寧等地。
性狀
干燥根莖為不規則塊狀,長約0.5~3厘米,直徑約0.5~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皺縮,有橫紋,上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堅韌;難折斷;斷面略平坦,黃棕色。根叢生于根莖上,長約8~20厘米,上部直徑約0.2~0.4厘米,下部較細;表面黃色或黃棕色,有縱皺紋及支根裹,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黃棕色,木部甚小,類白色。氣微弱,味極苦。以根條粗長、黃色或黃棕色、無碎斷者為佳;根條細短及根條少、色紅黃者質次。
主產于黑龍江、遼寧、吉林、扛蘇、浙江等地。以東北產量最大,習稱為"關龍膽。"
化學成分
含龍膽苦甙(gentiopicrin)、獐牙菜苦甙(swertiamarin)、龍月二糖(gentiobiose)、龍膽燦酮(gentisin)和龍膽酸等。
炮制
揀去雜質,除去殘莖,洗凈,潤透后切段,曬干。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龍膽,采得后陰干,欲使時用銅刀切去髭上頭了,銼,于甘草湯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暴干用。"
②《本草圖經》:"取根細銼,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共性,焙干搗。"
③《本經逢原》:"去蘆,或酒炒。"
性味
苦,寒。
①《本經》:"味苦澀。"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醫學啟源》:"氣寒,味大苦。《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辛。"
④《醫學衷中參西錄》:"味苦微酸,性寒。"
歸經
入肝、膽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膽、腎、膀胱四經。"
②《本草經疏》:"足厥陰、少陰、陽明三經。"
功能主治
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治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用于濕熱黃疽、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
①《本經》;"主骨間寒熱,驚瘸邪氣,續絕傷,定五臟,殺蠱毒。"
②《別錄》:"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利,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
③《藥性論》:"主小兒驚癇入心,壯熱骨熱,癰腫;治時疾熱黃,口瘡。"
④《日華子本草》:"治客忤,疳氣,熱病狂語,瘡疥,明目,止煩。"
⑤《本草圖徑》:"古方治疸多用之。"
⑥《履巉巖本草》:"治酒毒便血,腸風下血。"
⑦《醫學啟源》:"治黃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訣》云:治下部風濕及濕熱,臍下至足腫痛,寒濕腳氣。"
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瘡疥毒腫。"
⑨《醫學入門》:"治卒心痛,蟲攻心痛,四肢疼痛。"
⑩《綱目》:"療咽喉痛,風熱盜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搗敷。
禁忌
脾胃虛弱作泄及無濕熱實火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論》:"勿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
③《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使。"
貯藏
置干燥處。
復方
①治傷寒發狂:草龍膽為末,入雞子清、白蜜化涼水服二錢。(《傷寒蘊要》)
②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黃(酒炒)、柴胡、甘草(生用),水煎服。(《局方》龍膽瀉肝湯)
③治雀盲夜不見物:龍膽草一兩,黃連一兩。二味為細末,食后用熱羊肝蘸藥末服。(《履巉巖本草》)
④治暑行目澀:生龍膽(搗汁)一合,黃連(浸汁)一匙,和點之。(《世醫得效方》)
⑤治眼中漏膿:龍膽草,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水下。(《飛鴻集》)
⑥治谷疸,食畢頭旋,心佛郁不安而發黃,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牛膽丸如捂子,以生麥汁服五丸,日三服。(《補缺肘后方》)
⑦治咽喉腫痛:龍膽草一把,搗汁,汩嗽服之。(《本草匯言》)
⑧冶卒下血不止:草龍膽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如不差更服。(《姚僧坦集驗方》)
⑨治傷寒汗后,盜汗不止,或婦人小兒一切盜汗,并宜服之:龍膽不以多少,焙干,為細末,每服一大錢,豬膽汁三兩,點入溫酒少許,調服,空心臨臥。(《楊氏家藏方》龍膽湯)
⑩治腎囊風瘙癢或破,流水,又名繡球風:苦龍膽草、經霜桃葉、蜂房、藜蘆、千張紙。共搗細末,芝麻油調搽。(《滇南本草》)
臨床應用
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對輕癥能口服者給予20%龍膽草糖漿,日服3次,每次10~15毫升;昏迷或嘔吐不能進食者,給2:1龍膽草注射液每天3~4次,每次2~4毫升肌注,至熱退3天后停藥。中、重型者均同時輔以西藥常規治療。共觀察23例,其中重型11例,中、輕型各6例,結果均痊愈。3天內體溫恢復正常者18例,15例有抽搐癥狀者,24小時內控制11例(另4例在2天內控制),神志轉清醒者10例。只有1例重型有后遺癥。
備注
此外,在東北地區及山東尚用東北龍膽作龍膽入藥。東北龍膽葉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9~10厘米,寬1.2~2厘米。萼裂片不等長,花冠裂片呈三角形銳尖。
在云南尚有滇龍膽及其變種點花滇龍膽的根及根莖亦同等入藥。滇龍膽莖單1或2~3分枝。葉倒卵狀長圓形,長3~6厘米,寬1~2厘米,先端圓或鈍,主脈3條基出。花冠紫紅色,長約2厘米。其藥材:根莖很短,根長6~15厘米,上部直徑1~2毫米;外表淡黃色至黃棕色,表皮易脫落;質堅脆,略呈角質樣,木質部黃色。
在西藏地區使用的龍膽草,為龍膽科扁蓄屬植物濕生扁蓄的全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龍膽
別名
陵游、草龍膽、龍膽草、苦龍膽草、地膽草、膽草、山龍膽、四葉膽、水龍膽
出處
出自1.《本經》。
2.《本草圖經》:龍膽,宿根黃白色,下抽根十余本,類牛膝。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葉,似柳葉而細。莖如小竹枝。七月開花如牽牛花,花作鈴鐸形,青碧色。冬后結子。苗便枯。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陰干。浙中又有山龍膽草,味苦澀,取根細銼,取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焙于,搗,水煎一錢匕,溫服之,治四肢疼痛。采無時候,葉經霜雪不雕,此同類而別種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龍膽、條葉龍膽、三花龍膽和滇龍膽的根和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Gentiana scabra Bunge2.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3.Gentiana TCMLIBiflora Pall.4.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G.Rigescens Franch.ex Hemsl.var.Stictantha Marq.」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采挖,以秋季10月中、下旬采挖質量較好,選大的除去莖葉,洗凈,干燥。小的可做種根用。
原形態
1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莖短,其上叢生多數細長的根,長可達30cm。花莖單生,不分枝。葉對生;無柄;下部葉成鱗片狀,基部合生,長5-10mm,中部和上部葉近革質,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7cm,寬0.7-3cm,先端急尖或長漸尖,基部心形或圓形,表面暗綠色,下面色淡,邊緣外卷,粗糙;葉脈3-5條。花多數,簇生枝頂和葉腋,無花梗;每花下具2個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苞片,長2-2.5cm;花萼鐘形,長2.5-3cm,先端5裂,常外反或開展,不整齊;花冠筒狀鐘形,藍紫色,長4-5.5cm,有時喉部具多數黃綠色斑點,花冠先端5裂,裂片卵形,褶三角形;雄蕊5,著生于花筒中部,花絲基部寬;子房狹橢圓形或披外形,長1-1.4cm,子房柄長約1cm,花柱短,柱頭2裂。蒴果內藏,長圓形,有柄。種子多數,褐色,有光澤,具網紋,兩端具寬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本種與龍膽不同點在于:葉厚,近革質,無柄,上部葉線狀披針形至線形,基部鈍,邊緣微外卷。花1-2朵;花萼裂片線狀披針形,長于或等長于萼筒;花冠裂片先端漸尖。
3.本種與上2種不同點在于:中上部葉近革質,線狀披針形至線形,基部圓形。花3朵,稀5朵;花萼裂片狹三角形,短于萼筒;花冠裂片先端鈍圓。
4.與前3種不同點在干:無蓮座葉叢,莖生葉多對,二型,下部葉2-4對,鱗片狀,中上部葉片卵狀長圓形、倒卵形或卵形,基部楔形,邊緣略外卷。花多數,簇生枝頂呈頭狀,稀腋生,被包圍于最上部苞葉狀的葉叢中;萼裂片不整齊,2枚大,倒卵狀長圓形,基部狹縮成爪;雄蕊著生于冠筒下部。種子黃褐色。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海拔200-1700m的山坡草地、路邊、河灘灌叢中以及林下草甸。
2.生于海拔110-1100m的山坡草地或潮濕地區。
3.生于海拔440-950m的草地、林間空地、灌叢中。
4.生于海拔1100-3000m的山坡草地灌叢中、林下及山谷。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河北、陜西、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2.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3.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河北。
4.分布于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輕粘土反腐殖質土為宜。不宜在高燥和陽光直射強烈的地區栽培。
栽培技術 用分根、種子繁殖,生產上多用分根繁殖。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但以秋季為好。8~9月選發育旺盛的植株旁所生的子根為種根,按株距15cm栽植,覆土將根莖基部埋上,稍鎮壓。如春季栽種,宜3~4月進行,每1hm2需種根約15萬株。
田間管理 生長期進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斑枯病,可噴50%退菌特1000倍液,或1:1:100波爾多液防治。亦可在發病前半月左右用70%甲基托市津600倍液預防,每隔半月1次,連續噴6次。還有白絹病、根腐病等為害。蟲害有蚜蟲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 (1)龍膽 根莖多橫生,長0.5-3cm,直徑3-8mm,有多個莖痕,下面有4-3余條根,常多于20條,根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3mm;表面灰白色或棕黃色,上部橫紋較明顯,下部有縱皺紋及細根痕。質脆,易吸潮變軟,斷面黃棕色,木部呈黃白色點狀,環列,中央髓部明顯。氣微,味極苦。
(2)條葉龍膽 根莖多直生,塊狀或長塊狀,長0.5-1.5cm,直徑4-7mm,下面叢生2-16條根,常少于10條。根長約15cm,直徑2-4m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上部細密橫紋明顯,并有少數突起的支根痕。
(3)三花龍膽 根莖多直生,長1-5.5cm,直徑0.7-1.5cm,下面有4-30余條根,常多于15條,根直徑1-6mm;表面黃白色。全體橫紋均較明顯。
(4)滇龍膽 根莖結節狀,有1-10余個殘莖,下面有4-30余條根,根細長紡錘形,略彎曲,直徑1-4mm;表面淡棕色或棕褐色;橫切面中央有白色木。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1)龍膽 外皮層細胞1列,細胞切向延長,壁稍厚,微木栓化;有的細胞中有橫隔分成2-4個子細胞;皮層為3-5列細胞,排列疏松,有裂隙;內皮層細胞1列,細胞切向延長呈條狀,有的細胞可見縱隔分成多個小細胞。韌皮部寬厚,外側有不規則裂隙;篩較明顯。形成層于木質部導管束外方處較明顯。木質部射線寬狹不一,導管束8-9個,有的呈兩叉狀分歧。髓部為薄壁細胞。
本品薄壁細胞含微小草酸鈣針晶或方晶,長2.5-5μm。
(2)條葉龍膽 根的形成層通常成環,薄壁細胞中草酸鈣結晶長2.5-10μm。
(3)三花龍膽 根的薄壁細胞多皺縮呈頹廢狀,韌皮部內側薄壁細胞中含 有眾多草酸鈣結晶,長3-15μm。
(4)滇龍膽 根的外皮層及皮層薄壁細胞通常已脫落。內皮層細胞縱隔分成多個小細胞,韌皮部寬厚,形成層環不甚明顯,木質部導管發達,密布于根的中央,無髓。薄壁細胞中不含草酸鈣結晶。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約2g,加甲醇1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濃縮至4ml,分成2份,一份作薄層色譜用,另一份加稀酸稀釋后,滴加碘化鉍鉀試液,有橘紅色沉淀產生。(檢查生物堿)(2)薄層色譜 取上述甲醇提取液,另取龍膽苦甙甲醇溶液為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在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用氯仿-甲醇-水(30:10:1)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樣品溶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紅色斑點。
化學成分
1.龍膽 根含裂環烯醚萜甙類苦味成分:龍膽苦甙(gentiopicroside),當藥苦甙(swertiamarin),當藥甙(sweroside),苦龍膽酯甙(amarogentin),痕量苦當藥酯甙(amaroswerin);苦甙總含量可高達7.33%,而龍膽苦甙含量可達6.34%[1]。生物堿:龍膽堿即秦艽堿甲(gentianine0.05%[2],龍膽黃堿(gentioflavine)[3]。
2.條葉龍膽 根含裂環烯醚萜甙類苦味成分:龍膽苦甙,當藥苦甙,當藥甙,苦龍膽酯甙,痕量苦當藥酯甙;苦甙總含量可達4.35%,而龍膽苦甙含量為4.15%[1]。
3.三花龍膽 根含裂環烯酸萜類成分:龍膽苦甙,當藥苦甙,當藥甙,痕量苦當藥酯甙;苦甙總含量為3.95%,而龍膽苦甙含量為3.66%[1]。還含三花龍膽甙(TCMLIBifloroside)[4]。
4.滇龍膽 根含裂環烯醚萜甙類苦味成分:龍服苦甙,當藥苦甙,當藥甙,痕量苦龍膽酯甙,痕量苦當藥酯甙;苦甙總含量5.10%,龍膽苦甙含量5.01%[1]。地上部分含龍膽堿,秦艽堿乙(gentianidine),秦艽堿丙(gentianal),β-谷甾醇(β-sitosterol)[5]。
藥理作用
1.對消化道的影響 龍膽或龍膽苦甙能促進胃液和胃酸分泌,用龍膽苦甙給予造成胃瘺管的狗口服,能促進胃液分泌,并可使游離鹽酸增加,食欲增進。而舌下涂抹或靜脈注射則無效,故認為龍膽苦甙可直接促進胃液分泌和使游離酸增加。
2.利膽和保肝作用 取健康及肝臟損害小白鼠,十二指腸給予50g/kg龍膽注射液或健康犬靜脈注射4.5g/kg,均能顯著增加膽汁流量。從犬的膽汁分泌流量曲線可見在給藥5分鐘和20分鐘時出現兩個高峰。龍膽苦甙對四氯化碳和D-氨基半乳糖(Galn)造成的小鼠肝臟急性損傷模型有保護作用,能減輕給藥組動物肝壞死和肝細胞病變程度,對抗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細胞糖元合成障礙。龍膽注射液25g/kg皮下注射,對α-萘異硫氰酸所致小鼠實驗性黃疸模型(高膽紅素血癥和膽汁郁積),可明顯地降低血清膽紅素含量。
3.利尿作用 龍膽注射液10g/kg,耳靜脈注射,可使5只家兔由給藥前每30分鐘平均排尿量0.76ml增加至2.64ml(p<0.1),提示龍膽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4.抗菌作用 試14種龍膽屬植物,其中7對根瘤細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根癌病土壤桿菌等有作用。龍膽草水浸劑在試管內對石膏樣毛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試管法證明龍膽煎劑對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5.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龍膽堿對小鼠中樞神經系統呈興奮作用,但較大劑量時則出現麻醉作用。另有報道,龍膽堿25-200mg/kg腹腔注射或灌胃,有中樞抑制作用,能減少小鼠自發活動和定向反射,延長戊巴比妥鈉和水合氯醛的睡眠時間,降低體溫,松弛肌肉,以及降低士的寧的毒性等;200-400mg/kg對小鼠有鎮靜作用,可降低小鼠的活動能力。獐牙菜苦甙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鎮痛和鎮靜作用。對腸及子宮平滑肌有解痙作用;6.其他作用 大量服用時,可防礙消化,時有頭痛,顏面潮紅,陷于昏眩。曾用含龍膽(品種未注明)的化癌丹試用于小鼠艾氏腹水小癌,證明有抗腫瘤的作用。龍膽酊大劑量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并能抑制心臟,使心率減慢。從G.lutea中提出的龍膽苦甙以瘧原蟲有較高的毒性用于瘧疾發熱及抗菌素甲醛實驗性關節炎腫等作用。龍膽堿對貓有降壓作用,對大鼠甲醛實驗性關節炎腫有抗炎作用。龍膽水提物對氯化苦所致小鼠遲發型變態反應有抑制作用。
毒性
龍膽堿小鼠灌胃的LD50為460mg/kg,皮下注射大于500mg/kg,靜脈注射為250-300mg/kg。另有報道龍膽堿小鼠灌胃LD50為1.3g/kg。
炮制
采挖后,除去莖葉,洗凈,曬干。
性味
苦;性寒
歸經
肝;膽經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肝定驚。主濕熱黃疸;小便淋痛;陰腫陰癢;濕熱帶下;肝膽實火之頭脹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腫;脅痛口苦;熱病驚風抽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搽。
禁忌
脾胃虛弱作泄及無濕熱實火者忌服,勿空腹服用。
各家論述
1.《醫學啟源》:以柴胡為主,草龍膽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藥也。治黃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訣》云:治下部風濕及濕熱,臍下至足腫痛,寒濕腳氣。
2.《綱目》:療咽喉痛,風熱盜汗。相火寄在肝膽,有瀉無補,故龍膽之益肝膽之氣,正以其能瀉肝膽之邪熱也。但大苦大寒,過服恐傷胃中生發之氣,反助火邪,亦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之義。
3.《本草經疏》:草龍膽味既大苦,性復大寒,純陰之藥也,雖能除實熱,胃虛血少之人不可輕試。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則下泄太甚故也。
4.《本草正》:龍膽草,乃足厥陰、少陽之正藥,大能瀉火,但引以佐使,則諸火皆治。凡肝腎有余之火,皆其所宜。
5.《藥品化義》:膽草專瀉肝膽之火,主治目痛頸痛,兩脅疼痛,驚癇邪氣,小兒疳積,凡屬肝經熱邪為患,用之神妙。其氣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濕熱,若囊癰、便毒、下疳,及小便澀滯,男子陽挺腫脹,或光亮出膿,或莖中癢痛,女人陰癃作痛,或發癢生瘡,以此入龍膽瀉肝湯治之,皆苦寒勝熱之力也。亦能除胃熱,平蛔蟲,蓋蛔得苦即安耳。
6.《本草新編》:龍膽草,其功專于利水,消濕,除黃疸,其余治目、止痢、退腫、退熱,皆推廣之言也。但此種過于分利,未免耗氣敗血,水去而血亦去,濕消而氣亦消,初起之水濕黃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濕黃疸,用之不可不緩,正未可全恃之為利水神丹,消濕除癉之靈藥也。或謂龍膽草治濕熱,最利癉病,正濕熱之病也,然用龍膽草以治黃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黃疸實不止濕熱之一種也,有不熱而亦成黃疸者,非龍膽草所能治也。尤膽草瀉濕中之熱,不能瀉不熱之濕也。
7.《醫學衷中參西錄》:龍膽草,味苦微酸,為胃家正藥。其苦也,能降胃氣,堅胃質;其酸也,能補益胃中酸汁,消化飲食。凡胃熱氣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開胃進食。微酸屬木,故又能入肝膽,滋肝血,益膽汁,降肝膽之熱使不上炎,舉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驚癇、眩暈,因肝膽有熱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瀉肝膽實熱之力,數倍于芍藥,而以斂輯肝膽虛熱,固不如芍藥也。
8.《本草正義》:龍膽草,大苦大寒,與芩連同功,但《本經》稱其味澀,則其性能守而行之于內,故獨以治骨熱著;余則清泄肝膽有余之火,疏通下焦濕熱之結,足以盡其能事;而霉瘡之毒,疳痃之瘍,皆屬相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瀉其烈焰,是又疏泄下焦之余義矣。
9.《本經》: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臟,殺蠱毒。
10.《別錄》: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利,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
11.《藥性論》:主小兒驚癇入心,壯熱骨熱,癰腫;治時疾熱黃,口瘡。
12.《日華子本草》:治客忤,疳府氣,熱病狂語,瘡疥,明目,止煩。
13.《本草圖經》:古方治疸多用之。
14.《履巉巖本草》:治酒毒便血,腸風下血。
15.《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瘡疥毒腫。
16.《醫學入門》:治卒心痛,蟲攻心痛,四肢疼痛。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