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鹿骨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骨骼。
性味
《藥性論》;"味甘,微熱,無毒。"
功效主治
補虛羸,強筋骨。
①《別錄》:"安胎,下氣。"
②《千金·食治》:"主內虛,續絕傷,補骨,可作酒。"
③《唐本草》:"主虛勞,可為酒。主風虛,補骨髓。"
④《綱目》:"燒灰水服,主小兒洞注下痢。"
⑤《四川中藥志》:"治風濕四肢疼痛及筋骨冷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浸酒、燒存性為末。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復方
①補益虛羸:鹿骨一具,枸杞根二升。各以水一斗,煎汁五升,和勻,共煎五升。日二服。(《千金方》鹿骨煎)
②生肌收口:鹿脛骨,濕紙包固,灰火煨之,以黃脆可研為度。若焦黑色者為過性,勿用。摻大毒,生肌甚速。(《救生苦海》斑龍散)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鹿骨
英文名
Deer bone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殺鹿時取骨,除去筋肉即可。
原形態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后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
2.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2.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腎經
功效主治
補虛贏;強筋骨;除風濕;止瀉痢;生肌斂瘡。主虛勞骨弱;風濕痹痛;瀉痢;瘰疬;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或燒存性為末,每次5-10g。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
復方
①補益虛贏:鹿骨一具,枸杞根二升。備以水一斗,煎汁五升,和勻,共煎五升。日二服。(《千金方》鹿骨前)②生肌收口:鹿腥骨,濕紙包固,灰火煨之,以黃脆可研為度。若焦黑色者為過性,勿用,摻大毒,生肌甚速。(《救生苦海》斑龍散)
各家論述
1.《別錄》:安胎,下氣。
2.《千金·食洽》:主內虛,續絕傷,補骨,可作酒。
3.《唐本草》:主虛勞,可為酒。主風虛,補骨髓。
4.《綱目》:燒灰水服,主小兒洞注下痢。
5.《四川中藥志》:治風濕四肢疼痛及筋骨冷痹。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