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黎辣根
別名
梨羅根(《中國樹木分類學》),紅點秤、一掃光、鐵包金(《南寧市藥物志》),黎頭根、琉璃根、土李 (《湖南藥物志》),馬靈仙(《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癩痢柴(《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拿蒟(廣東《醫藥科技動態》(3):10,1972)。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原形態
長葉凍綠,又名:水凍綠、山黑子、黃藥、山綠籬、長葉鼠李。
落葉灌木。莖高達3米,不具棘針,小枝和嫩葉都被銹色短柔毛。葉互生;有短柄;橢圓狀倒卵形,或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0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尖,邊緣具圓而向內彎的小鋸齒,基部圓形或闊楔形,上面光綠色,下面色較淡,沿脈上有短柔毛,側脈7~12對。傘形花序腋生,具短柔毛,有梗或無梗;花細小;萼片5;花瓣5,黃綠色,先端微凹;花盤襯貼在萼筒里面,花瓣與雄蕊著生在花盤邊緣;雄蕊5:雌蕊1,子房上位。核果球形,成熟時由紅變黑。種子青灰色,基部淡棕色。花期6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部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廣西、山東、河北等地。
化學成分
根、莖、葉含柯椏素、大黃酚等多種蒽醌類。另報道在黎辣根中提得兩種色素體,定名為鼠李寧A、鼠李寧B。
藥理作用
柯椏素無抗菌作用。對皮膚、粘膜有刺激性。能治療牛皮癬;對皮膚的炎癥反應與治療效果是相平行的。其油膏用于皮膚科,治其他慢性皮膚病或瘙癢等。有人認為基質如用凡士林要比羊毛脂好。對面部,特別是眼有刺激性,應避免觸及。其作用據云與其對皮膚角蛋白有化學親和力,能攝取其中的氧,而使其本身氧化(變成氧化柯椏素)有關。口服能引起胃腸刺激。口服0.18克即可引起吐、瀉。皮膚、粘膜皆可吸收,吸收后能刺激腎臟,發生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等。如尿呈堿性,并可使尿呈紅色(大黃酸)。如用其油膏,也可使皮膚或衣服染成棕紫色。另有人報道,如用犬的肝勻漿作試驗,柯椏素能增強酸性磷酸蛋酯酶的活性。
性味
苦,平,有毒。
①《南寧市藥物志》:"苦,澀。"
②《閩東本草》:"性平,味苦。"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味苦,性平,有毒。"
歸經
《閩東本草》:"入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殺蟲,解毒。治疥瘡,癬、癩,疔瘡,麻風,蛔蟲病。
①《植物名實圖考》:"殺蟲,敗毒。"
②《南寧市藥物志》:"殺蟲解毒,治癬癩瘡瘍,麻風,內傷,肺癆。"
③《浙江民間草藥》:"利濕解毒;治疥瘡。"
④《閩東本草》:"散血,清腸熱,治跌打損傷,骨節酸痛。"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內服:煎湯,1.5~3錢;或浸酒飲。
禁忌
《湖南藥物忐》:"本品有毒,內服宜注意。"
復方
①治疥瘡:㈠黎辣根皮研末,加豬油搗爛,用紗布包裹,烘熱,涂擦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㈡黎辣根皮二至四兩。煎水洗或浸酒飲。(《湖南藥物志》)
②治癩痢頭:山綠籬根三錢。水煎服;并煎湯洗擦皮膚。(《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小兒蛔蟲:黎辣根五錢。煮濃汁,用汁煮雞蛋一枚食。(《湖南藥物志》)
④治爛腳瘡:長葉凍綠根研細末,加豬油調和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皮膚病:取拿藥干根6兩切碎,浸于45度白酒或醋1斤中,7~15天后濾取藥液,局部涂布,每日3次;或用拿蒟干根2兩切碎,加水煎取濃液供局部洗滌,每日1~2次。亦可制成注射液使用。臨床外用治療急性滲出性濕疹、脂溢性皮炎、滲出性皮炎等共61例,治愈46例,好轉9例,無效6例。治愈時間輕者2~3天,較重者5~6天。對急性滲出性濕疹效果顯著,對苔蘚樣增厚性慢性皮炎療效較差。治愈病例經隨訪觀察,僅1例脂溢性皮炎復發,再行治療仍獲痊愈。用藥后未見副作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黎辣根
英文名
Root of Oriental Buckthorn
別名
梨羅根、紅點秤、一掃光、鐵包金、山綠籬根、黎頭很、琉璃根、土黃柏、馬靈仙、山六厘、山黃、六厘柴、癩痢柴、苦李根。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黎辣根,生長沙山岡,叢生小科,赭黑細莖,長葉光硬,本狹未寬有尖,面濃綠,背淡,有儲紋,近莖黑根圓大,細尾長五、六寸。秋結實,生青熟黑;味甜可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長葉凍綠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amnus crenata Sieb.et Zucc.[Frangula crenata (Sieb.et Zucc.)Miq.]
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收,鮮用或切片曬干。或剝皮曬干。
原形態
長葉凍綠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7m。幼枝帶紅色,被毛,后脫落。葉互生;葉柄長4-12mm,被密柔毛;葉片紙質,倒卵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14cm,寬2-5cm,先端漸尖,或短急關,基部楔形或鈍,邊緣具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柔毛或沿脈被柔毛。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4-15mm,被柔毛;花單性,異株,淡綠色或紫色;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與萼管等長,外面有疏微毛;花瓣5,近圓形,先端2裂;雄蕊5,與花瓣等長;子房上應,球形,無毛,3室;花柱不分裂,柱頭不明顯。核果球形,成熟時黑色或紫黑色,長5-6mm。種子青灰色,無溝。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的肥沃疏松的砂質壤士為好。稍耐旱,忌積水。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秋季果實由紅變黑即成熟。選擇成熟飽滿作留種,翌年春季播種。直播或育苗移植。按行距40cm開溝條播,種子粒距5-10cm,覆細土0.5cm,澆水保濕,出苗后需及時間苗。育苗移栽,在苗床上按行距15cm條播,種子粒距3-5cm,苗高30cm以上時,即可按行株距40cm×20cm,開穴移植。
化學成分
根中含柯椏素(chrysarobin),鼠李寧(rhamnin)A和鼠李寧(rhamnin)B。樹皮含蒽醌類化合物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酚(chrysophanol)及歐鼠李甙(frangulin)。
藥理作用
對皮膚作用:柯椏素無抗菌作用。對皮膚、粘膜有刺激性。能治療牛皮癬;對皮膚的炎癥反應與治療效果是相平行的。其油膏用于皮膚科,治其他慢性皮膚病或瘤癢等。有人認為基質如用凡土林要比羊毛脂好。對面部,特別是眼有刺激性,應避免觸及。其作用據云與其對皮膚角蛋白有化學親和力,能攝取其中的氧,而使其本身氧化(變成氧化柯椏素)有關。如尿呈堿性,并可使尿呈紅色(大黃酸)。如用其油膏,也可使皮膚或衣服染成棕紫色。另有人報道,如用大的肝勻漿作試驗,河征素能增強酸性磷酸單酯酶的活性。
性味
苦;辛;平;有毒
歸經
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殺蟲利濕。主疥瘡;頑癬;瘡癤;濕疹;蕁麻疹;癩痢頭;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行之有效量,煎水熏洗;或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磨醋擦患處。內服:煎湯,3-5g;或浸酒。
禁忌
《湖南藥物志》:本品有毒,內服宜注意。
復方
①治疥瘡:一、黎辣根皮研未,加豬油搗爛,用紗布包裹,烘熱,涂擦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二、黎辣根皮二至四兩,煎水洗或浸酒飲,(《湖南藥物志》)②治病痢頭:山綠籬根三錢,水煎服;并煎湯洗擦皮膚。(《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③治小兒蛔蟲:黎辣根五錢。煮濃汁,用汁煮雞蛋一恢食。(《湖南藥物志》)④治爛腳瘡:長葉凍綠根研細未,加豬油調和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皮膚病:取拿蒟干根6兩切碎,浸于45度白酒或醋1斤中,7-15天后濾取藥液,局部涂布,每日3次;或用拿蒟于根之兩切碎,加水煎取濃液供局部洗滌,每日1-2次。亦可制成注射液使用。臨床外用治療急性滲出性濕疹、脂溢性皮炎、滲出性皮炎等共61例,治愈16例,好轉9例,無效6例。治愈時間輕者2-3天,較重者5-6天,對急性滲出性濕疹效果顯著,對苔蘚樣增厚性慢性皮炎療效較差。治愈病例經隨訪觀察,僅1例脂溢性皮炎復發,再行治療仍獲痊愈。用藥后未見副作用。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