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鹿梨
別名
檖(《詩經》),赤羅(《毛詩傳》),羅(《爾雅》),山梨、楊檖、鼠梨、赤蘿(陸璣《詩疏》),樹梨(《綱目》),酸梨(《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野梨(江西《草藥手冊》)。
出處
《本草圖經》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豆梨的果實。
原形態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可達9米。樹皮灰黑色;小枝光滑;冬芽有細毛。單葉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闊卵形或卵形,長4~8厘米,寬3.3~5.5厘米,先端短銳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邊緣有細而圓鈍的鋸齒,兩面無毛;葉柄長2~4厘米。傘房花序呈總狀,有花6~12朵,花徑2~2.5厘米;花梗長1.5~3厘米;萼片5,披針形,稍短于萼筒),外面無毛,內面有稀毛;花瓣5,卵圓形,白色有短爪;雄蕊20;花柱2,稀為3。梨果球形,徑約1~2厘米,黑褐色,有斑點,萼裂片脫落;果柄細長。種子黑褐色。花期4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
生于溪旁、路邊及雜木林中,分布廣東、江西、浙扛、江蘇、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等地。
化學成分
含水分75~80%,糖約15~20%。
性味
《綱目》:"酸澀,寒,無毒。"
功效主治
《本草圖經》:"煨食治痢。"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鹿梨
英文名
Fruit of Callery Pear
別名
檖、赤羅、羅、山梨、陽檖、鼠梨、赤蘿、樹梨、酸梨、野梨、糖梨、杜梨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豆梨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yrus calleryana Decne.
采收和儲藏:8-9月果實成熟時采摘,曬干。
原形態
豆梨 喬木,高5-8m。小枝粗壯,圓柱形,幼嫩時有絨毛,二年生枝條灰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2-4cm,無毛;托葉紙質,線狀披針形,長4-7mm,無毛;葉片寬卵形至卵形,稀長橢卵形,長4-8cm,寬3.5-6cm,先端漸尖,稀短尖,基部圓形至寬楔形,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無毛,花兩性;傘房總狀花序,具花6-12朵,直徑4-6mm,總花梗和花梗均無毛,花梗長1.5-3cm;苞片膜質,線狀披針形,長8-13mm,內面具絨毛;花直徑2-2.5cm;萼筒無毛;萼片5,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長約5mm,外面無毛,內面具絨毛,邊緣較密;花瓣5,卵形,長約13mm,寬約10mm,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20,稍短于花瓣;花柱2,稀3,基部無毛。梨果球形,直徑約1cm,黑褐色,有斑點,有細長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80-1800m的山坡、平原或山谷雜草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湖北等地。
性狀
果實類球形,直徑約1cm。表面黑褐色,光滑,少有皺縮紋,先端微凹,周邊不突起,基部有長2-4cm的果梗。質堅硬,果肉薄,褐色,橫切面可見2-3室。氣微,味酸、微甜。
化學成分
含水分75-80%,糖約15-20%。
性味
酸澀;寒;無毒
歸經
大腸經
功效主治
健脾消食,澀腸止痢。主飲食積滯,瀉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本草圖經》:煨食治痢。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