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雷公藤
別名
來源
衛矛科雷公藤屬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以根、葉、花及果入藥。根秋季采;葉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性味
苦、辛,涼。有大毒。
功能主治
祛風,解毒,殺蟲。外用治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發癢,殺蛆蟲、孑孓,滅釘螺,毒鼠。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或搗汁搽患處。
禁忌
不可內服。敷藥時間不可超過半小時,否則起泡。
備注
(1)雷公藤中毒則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血壓下降,呼吸困難,最后因心臟及呼吸抑制而死亡。解救用催吐,洗胃,灌腸,導瀉等法,或給蛋清,面糊保護粘膜,注射葡萄糖,給強心興奮劑,給氧等對癥治療。
(2)同屬植物東北雷公藤(黑蔓)Tripterygium regelli Sprague et Takeda.,東北地區亦應用于臨床,功效相似。
(3)本品因有劇毒,一般不內服,但據福建省三明地區第二醫院報導,用雷公藤根去皮后的木質部分久煮后內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僅供參考。又據文獻報導,內服雷公藤煎劑少量,可治療麻風反應(發熱、皮損、神經癥狀)。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雷公藤
別名
黃藤根、黃藥、水莽草、斷腸草、菜蟲藥、南蛇根、三棱花,旱禾花(《湖南藥物志》),黃藤木(《廣西藥植名錄》),紅藥、紅紫根、黃藤草(江西《草藥手冊》)。
出處
《中國藥植志》
來源
為衛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葉及花。夏、秋采收。
原形態
攀援藤本,高2~3米。小枝紅褐色,有棱角,具長圓形的小瘤狀突起和銹褐色絨毛。單葉互生,亞革質,卵形、橢圓形或廣卵圓形,長5~10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闊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光滑,下面淡綠色,主脈和側脈在葉的兩面均稍隆起,脈上疏生銹褐色短柔毛:葉柄長約5毫米,表面密被銹褐色短絨毛。花小,白色,為頂生或腋生的大形圓錐花序,萼為5淺裂;花瓣5,橢圓形;雄蕊5,花絲近基部較寬,著生在杯狀花盤邊緣;子房上位,三棱狀,花柱短,柱頭頭狀。翅果,膜質,先端圓或稍成截形,基部圓形,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黃褐色,3棱,中央通常有種子1粒。種子細長,線形。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于背陰多濕稍肥的山坡、山谷、溪邊灌木林和次生雜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廣東、福建、臺灣等地。
化學成分
根含雷公藤定堿、雷公藤扔堿、雷公藤晉堿、雷公藤春堿和雷公藤增堿等生物堿。
此外,雷公藤還含南蛇藤醇、衛矛醇、雷公藤甲素及葡萄糖、鞣質等。
藥理作用
殺蟲作用:雷公藤的水浸液及乙醇浸液均有毒殺梨葉星毛蟲及卷葉蟲的能力;但其石油醚、乙醚或三氧甲烷浸液,則并無殺蟲能力。
毒性
雷公藤對各種動物毒性不同,它對人、犬、豬及昆蟲的毒性很大,可以發生中毒甚至死亡,但是對羊、兔、貓、鼠、魚卻無毒性。雷公藤對機體的作用有二:一為對胃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二為吸收后對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視丘、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的損害,及引起肝、心的出血與壞死。有謂雷公藤主要毒害動物的心臟,但對其他平滑肌及橫紋肌亦有毒性,此為中毒致死的原因。中毒后急救措施為催吐、洗胃、灌腸、導瀉等一般方法,利用羊血或兔胃浸出液的生物學解毒方法尚未確定。雷公藤的毒性成分可用醚浸出,但經過還原作用,毒性完全消失。
性味
《湖南藥物志》:"苦,大毒。"
功能主治
《湖南藥物志》:"殺蟲,消炎,解毒。"
禁忌
本品有大毒。內服宜慎。
復方
①治風濕關節炎:雷公藤根、葉,搗爛外敷,半小時后即去,否則起泡。(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皮膚發癢:雷公藤葉,搗爛,搽敷。(《湖南藥物志》)
③治腰帶瘡:雷公藤花、烏藥,研末凋擦患處。(《湖南藥物志》)
臨床應用
①治療麻風反應
雷公藤干根徹底去除內外兩層皮,將木質部切片曬干。每用4錢,加水2500毫升,文火煎(不加蓋)3~4小時,取褐色藥液250毫升,早晚分服,3~4天為一療程。曾治各型麻風反應167例(其中結核型27例,瘤型140例),均在服藥2~3劑后控制癥狀。
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雷公藤(取木質部,法同上)5錢,加水400毫升,文火煎2小時(不加蓋),得藥液150毫升,殘渣再加水煎取100毫升,混合后早晚2次分服,7~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停藥2~3無治療50例,用藥1~20個療程不等,多數為5~6個療程。其中44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或緩解。
③治療肺結核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于夏末秋初采根,洗凈曬干,切碎。每31.2克雷公藤加水1000毫升,以文火煎熬,待煎至約500毫升(使每10毫升含生藥0.62克)即成。開始每日3次,每次15~20毫升口服,1星期為一療程;以后視病情與患者體質情況,劑量可略有增減,但每次給藥量不宜超過10~25毫升。如服藥7~10天后無明顯副作用,尚可延長服藥時間;但服用時間過長的應短時間停藥,一般服用20~30天后停藥5~7天。經治99例,多數病人服藥后咳嗽、排痰、發熱、哮喘等癥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治程中按規定劑量服藥,基本上無副作用;若體質較弱者,可有惡心、胃腸不適及畏寒怕冷等反應。
④中毒與解毒
雷公藤是一種劇毒藥物,尤其皮部毒性極大,使用時應嚴格剝凈皮部,包括二重皮及樹縫中的皮分。據有關單位研究,雷公藤對機體的作用有二:一為對胃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一為吸收后對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視丘、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的損害,并能引起肝、心的出血與壞死。臨床所見的一般中毒癥狀有頭暈、心悸、無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肝腎區疼痛、血糞等。為慎重起見,對患有心、肝、腎、胃等器質性疾患的病人及孕婦應禁用;對治程中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肝腎區疼痛,尿中出現蛋白及血清轉氨酶不正常時,應立即停藥。中毒后一般急救措施,除催吐洗胃、灌腸、導瀉外,可服鮮蘿卜汁4兩或燉服萊菔子8兩,也可用鮮韭菜汁或濃茶、羊血等以解毒。據20余個中毒案例的觀察,中毒表現均為腹痛、嘔吐、腹瀉、嚎叫掙扎,但不發熱。死亡大都在24小時內,最多不超過4天。如在服雷公藤后4小時內用催吐劑、瀉劑,一般均能痊愈。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雷公藤
英文名
Common Threewingnut Root
別名
震龍根、蒸龍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黃藤、大茶葉、水莽、黃藤草、紅柴根、菜蟲藥、斷腸草、黃藤根、黃藥、水腦子根、南蛇根、三棱花、早禾花、紅紫根、黃臘藤、水莽草、紅藥、山砒霜、黃藤木。
出處
出自《中國藥植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衛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木質部。皮部毒性太大,常刮去之。亦有帶皮入藥者。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采收和儲藏:栽培3-4年便可采收,秋季挖取根部,抖凈泥土,曬干。或去皮曬干。
原形態
雷公藤 落葉蔓性灌木,長達3m。小枝棕紅色,有4-6棱,密生瘤狀皮孔及銹色短毛。單葉互生,亞革質;葉柄長約5mm;葉片橢圓形或寬卵形,長4-9cm,寬3-6cm,先端短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光滑,下面淡綠色,主、側脈在上表面均稍突出,脈上疏生銹褐色柔毛。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7cm,被銹色毛。花雜性,白綠色,直徑達5mm;萼為5淺裂;花瓣5,橢圓形;雄蕊5,花絲近基部較寬,著生在杯狀花盤邊緣;花柱短,柱頭6淺裂;子房上位,三棱狀。蒴果具3片膜質翅,長圓形,長達14mm,寬約13mm,翅上有斜生側脈。種子1,細柱狀,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背陰多濕的山坡、山谷、溪邊灌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區。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較陰涼的山坡、林木叢中或溪邊。直在偏酸性,肥沃、土層深厚的砂質土或黃壤土栽培。栽培技術 用扦插繁殖。在雷公藤落葉后至翌年2月上旬休眠前期內,選取1-2年生的枝條,剪成10-20cm的小段,每段插條應有2-3個節,然后將插條下端約2cm處浸入100×10-6萘乙酸(NAA)溶液1h左右,便可按行株距10cm×10-15cm扦插,將插條以60℃角斜倚于溝內后,覆土壓緊,上端露出地面部分約為插條的1/4-1/3,插后立即澆水,并搭蔭棚遮蓋。40d后,插條即可發芽生根。1年后可移栽,在杉、松、果樹等幼林中套種,按行株距50cm×50cm挖穴,于2-4月上旬期間,挖出種苗,1穴1株定植,覆土6cm并壓緊,澆透水即可。
田間管理 一般每年除草施肥1-2次,在6月下旬除草松土宜淺,可結合施用過磷酸鈣或復合肥料,直接撒布于植株周圍,用泥土稍加覆蓋。定植后的第2年,待苗藤長至100cm以上時,將主莖頂部剪去,以后每年修剪1次,使苗藤控制在100cm左右,這可使植株復發枝條,促進根部發育,提高產量。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扭曲,常具莖殘基。直徑0.5-3cm,商品常切成長短不一的段塊。表面土黃色至黃棕色,粗糙,具細密縱向溝紋及環狀或半環狀裂隙;栓皮層常脫落,脫落處顯橙黃色。皮部易剝離,露出黃白色的木部。質堅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纖維性;橫切面木栓層橙黃色,顯層狀;韌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密布針眼狀孔洞,射線較明顯。根莖性狀與根相似,多平直,有白色或淺紅色髓部。氣微、特異,味苦徽辛。有大毒。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十列木栓細胞組成,有的細胞內含紅棕色或黃棕色物質。皮層菲薄,界限不甚明顯。韌皮部有眾多分泌細胞,內含黃棕色物質,韌皮射線漏斗狀或略呈漏斗狀,射線細胞和韌皮部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及較大的草酸鈣結晶。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導管多單個徑向排列,傍管纖維常成束分布;木薄壁細胞壁較厚,含淀粉粒;木射線細胞1-6列,其旁常有1-多列木纖維,有的纖維含淀粉粒。初生木質部三原型,多偏心性。
根莖橫切面:構造與根基本相似,但皮層明顯,細胞2-4列;具髓。
粉末特征:土黃色。①木纖維散在或成束,長梭形,長300-780μm,直徑11-28μm,其中一種壁較薄,平直或略呈波狀,胞腔中含有淀粉粒;另一種壁較厚,可至6μm,孔溝明顯。②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23-116μm。③管胞多為螺紋或孔紋。④淀粉粒眾多,單粒類圓形、類三角形或類多角形,直徑3-8(-17)μm,臍點點狀、星狀或人字形;復粒2-3分粒組成。⑤草酸鈣方晶眾多,呈棱形、四面體、六面體或八面體,直徑可至70μm。⑥木薄壁細胞類方形或長方形,孔溝及壁孔明顯,有的胞腔內充滿淀粉粒。⑦木柱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有的含黃棕色物質。⑧分泌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8-42μm,胸腔內含黃棕色物質。
化學成分
根含雷公藤堿(wilfordine),雷公藤次堿(wilforine),雷公藤堿乙(wilforgine),雷公藤堿丁即雷公藤春堿(wil-皮酰胺(celacinnine),南蛇藤β-呋喃甲酸胺(celafurine),南蛇藤芐酰胺(celagbenzine),雷公藤內酯(wilforlide)A、B,雷酚萜醇(triptonoterpenol),16-羥基雷公藤內酯醇(16-hydroxytripto-lide),雷公藤內酯醇即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表雷公藤內酯三醇(epitriptriolide),雷貝殼杉烷內酯(tripterifordine),對映-雷貝殼杉烷內酯(antriptolactone),雷公藤酸(tripterygic acid),直楔草酸(orthosphe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胡蘿卜甙(daucosterol)。
根木質部含雷公藤三萜內酯A(triptoterpenoid lactone A),雷公藤內酯A、B,南蛇藤素(celastrol)即雷公藤紅素(tripterine),3β,22a-二羥基-12-齊墩果烯-29-羥酸(3β,22a-dihy-droxy-△12-oleanen-29-oic acid),3,24-二氧代-無羈萜烷-29-羥酸(3,24-dioxo-friedelan-29-oic acid),3β-羥基-12-齊墩果烯-29-羧酸(3-epikatonic acid),大子五層龍酸(salaspermic acid),雷公藤三萜酸(triptotriterpenic acid)A、B、C,直楔草酸,3β, 22β-二羥基-12-齊墩果烯-29-核酸(3β,22β-dihydroxy-△12-oleanen-29-oic acid),2a,3a,24-三羥基-12-烏蘇烯-28-羧酸(2a,3a,24-trihy-droxy-△12-ursene-28-oic acid),雷公藤酮(tripterygone),雷公藤氯內酯醉(tripchlorolide),雷公藤內酯三醇(triptriolide)及亞麻酸(linolenic acid),8,9-十八碳二烯酸(8,9-octadecadieno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櫚油酸(9-hexadeceno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等。根皮含雷公藤堿,雷公藤次堿,雷公藤堿乙,異衛矛堿,雷公藤寧堿(wifornine),雷公藤精堿(wilforjing),雷公藤堿丁;雷酚酮內酯(triptonolide),雷公藤內酯酮(triptonide),雷公藤內酯醇,雷公藤內酯二醇(tripdiolide),雷酚內酯(trip-tophenolide),雷酚內酯甲醚(triptophenolide methylether),雷酚新內酯(neotriptophenolide),雷酚萜即14-羥基-8,11,13-松香三烯-3-酮(triptonoterpene,14-hydroxy-abieta-8,11,13-trien-3-one),雷酚萜甲醚即11-羥基-14-氧基-8,11,13-松香三烯-3-酮(triptonoterpene methyl ether,11-hydroxy-14-methoxy-abieta-8,11,13-trien-3-one),雷醇內酯(triptolidenol),山海棠素(hy-polide),山海棠素甲醚(hypolide methylether),異雷酚新酯(isoneotriptophenolide),雷公藤內酯三醇,雷公藤內酯四醇(triptotetraolide),異雷公藤內酯四醇(isotr iptetraolide),雷公藤素(wilforonide),雷公藤內酯A,5-粘霉烯-3β,28-二醇(glut-5-en-3β,28-diol),烏蘇-3β,5a-二醇(ursan-3β,5a-diol),D:A-異齊墩果-29-羧酸即美登木酸(polpunonic acid,populnonic acid,maytenonic acid)及雷二羥酸甲酯(triptodihy-droxy acid methyl ester)。
藥理作用
1.抗腫瘤:雷公藤內酯、雷公藤內酯二醇0.1mg/kg給小鼠,對白血病L1210、P388有抗腫瘤活性;對人鼻咽癌的ED50為10-3 -10-4μg/ml。雷公藤內酯0.2、0.25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白血病L615有明顯的療效。雷公藤內酯1×10-8mol/L,可抑制乳癌與胃癌的四個細胞MCF-7、BT-20、MKN-45、KATO-Ⅲ軟瓊酯集落形成,抑制率70%以上,IC50為0.504-1.22μg/L。
2.抗炎: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40mg/kg灌胃,連續19天,對佐劑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80mg/kg灌胃,對大鼠棉球肉芽腫有抑制作用。雷公藤總甙30mg/kg腹腔注射,抑制大鼠實驗性關節腫、組胺引起的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20mg/kg 腹腔注射,抑制大鼠棉肉芽腫。雷公藤內酯100μg/kg皮下注射,對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腫脹有抑制作用,150μg/kg皮下注射,連續12天,對5-羥色胺所致大鼠皮膚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作用;0.05-1.0μg/ml能抑制遠志醇提物的溶血作用,對紅細胞膜有穩定作用。
3.對免疫的影響: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20、40mg/kg, 雷公藤總生物堿20、40mg/kg灌胃,對小鼠溶血素抗體生成有抑制作用,也抑制小鼠脾細胞溶血空斑形成。雷公藤內酯75、150μg/kg皮下注射可使小鼠血清補體增加,但顯著抑制特異性IgM抗體形成,200μg/kg灌胃,抑制小鼠碳粒廓清及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對2,4-二硝基氯苯(DNCB)引起的遲發型超敏反應無明顯影響。雷公藤紅素于試管內0.1-1.0μg/ml,可以明顯抑制ConA、PHA、PHM及LPS誘導的脾淋巴細胞增生反應,對淋巴結細胞增生也有相似的抑制作用。雷公藤紅素1mg/kg腹腔注射,使小鼠血清溶血素抗體生成明顯下降;雷公藤紅素、雷公藤內酯0.1-1.0μg/ml顯著抑制ConA誘導的小鼠淋巴細胞增生,總生物堿1.0μg/ml也有明顯抑制作用;雷公藤紅素10μg/ml,可以明顯抑制白細胞的移動。雷公藤總甙80mg/kg、總萜211mg/kg灌胃,可使小鼠血液白細胞數減少,淋巴細胞總數也減少,嗜中性白細胞與單核細胞相對增加,說明選擇性作用于淋巴細胞;脾、胸腺、頜下淋巴結非特異性酯酶(ANAE)染色,證明雷公藤總甙、總萜主要作用于B細胞而抑制體液免疫。雷公藤春堿、雷公藤新堿40、80mg/kg腹腔注射,連續4天,對經溶血素反應為指標的體液免疫具有抑制作用;雷公藤春堿16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為指標的細胞免疫也抑制,雷公藤新堿80mg/kg腹腔注射,對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遲發型超敏反應具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小鼠碳粒廓清速率,使小鼠胸腺、脾重減輕。
4.其他:雷公藤多甙(GTW)16mg/kg灌胃,連續2或5周,或10mg/kg連續給藥7周,可使雄性大鼠附睪精子成活率明顯下降,畸形率上升,灌服抗生育劑量并不影響大鼠垂體-睪丸軸的內分泌功能,可能是直接作用于睪丸與附睪中精子,使其變態與成熟。雷公藤根木部煎劑2、4g/kg灌胃,連續12 天,對日本血吸蟲小鼠肝臟蟲卵肉芽腫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
5.毒性:雷公藤內酯靜脈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0.8m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0.9mg/kg。20-160μg/kg靜脈注射,連續7天,使犬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心電圖T波異常,ST段壓低,160μg/kg,使犬體重下降,心肌出現顆粒性變,肝臟灶性壞死,致死原因主要是心、肝的損害。雷公藤總生物堿灌胃小鼠的LD50為1139±204μg/kg,皮下注射為1136±217μg/kg。雷公藤總生物堿灌胃對小鼠的LD50為 504.0±29.48mg/kg。
毒性
毒性:雷公藤對各種動物毒性不同,它對人、犬、豬及昆蟲的毒性很大,可以發生中毒甚至死亡,但是對羊、兔、貓、鼠、魚卻無毒性。雷公藤對機體的作用有二:一為對胃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二為吸收后對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視丘、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的損害,及引起肝、心的出血與壞死,。有謂雷公藤主要毒害動物的心臟,但對其他平滑肌及橫紋肌亦有毒性,此為中毒致死的原因。中毒后急救措施為催吐、洗胃、灌腸、導瀉等一般方法,利用羊血或兔胃浸出液的生物學解毒方法尚未確定。雷公藤的毒性成分可用醚浸出,但經過還原作用,毒性完全消失。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5g,加氨水(1→10)濕潤,加乙醚30ml,浸泡1h,并時時振搖,濾過。濾液分置2支試管中,一管置水浴上蒸干,加冰醋酸0.5ml,醋研2ml,振搖溶解,沿管壁緩緩加硫酸1ml。在兩液層接界處即顯紫紅色環;另一管置水浴上濃縮至1ml,吸取1滴置于濾紙上,噴以碘化銀鉀試液,吹干后顯橙紅色斑點。
(2)薄層色譜取樣品粗粉2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無水乙醇回流提取2h回收乙醇,然后取出于蒸發血中,加10g中性氧化鋁,攪拌均勻,揮干,再置索氏提取器中用氯仿提取4h,回收氯仿至干,加氯仿1ml溶解即得供試溶液。精確稱取雷公藤甲素0.2mg,用氯仿1ml溶解,為對照品溶液。用微量注射器分取樣品液與對照品溶液各10μl,點于硅膠G-CMC-Na薄層板上;以氯仿-乙醚(2:1)展開,展距l00cm,取出,用2%3,5-二硝基苯甲酸乙醇液與5%氫氧化鈉乙醇液顯色(臨用時以1:3混合),供試品與對照品色譜在相對應的位置處顯相同斑點。
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花摘除花柄及蒂。
2.切制:除去雜質,根、葉洗凈,稍悶,切片、切絲、干燥。
性味
苦;辛;大毒
歸經
心;肝經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主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紅斑狼瘡;口眼干燥綜合征;白塞病;濕疹;銀屑病;麻風病;疥瘡;頑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去皮根木質部分15-25g;帶皮根10-12g。均需文火煎1-2h。也可制成糖漿、浸膏片等。巖研粉裝膠囊服,每次0.5-1.5g,每日3次。外用:適量,研粉或搗爛或;或制成酊劑、軟膏涂擦。
禁忌
本品有大毒,內服宜慎。凡瘡癢出血者慎用。
復方
①治風濕關節炎: 雷公藤根、葉,搗爛外敷,半小時后即去,否則起泡。(江西《草藥手冊》)②治皮膚發癢: 雷公藤葉,搗爛,搽敷。 (《湖南藥物志》)③治腰帶瘡: 雷公藤花、烏藥,研末調擦患處。 (《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
《湖南藥物志》:殺蟲,消炎,解毒。
臨床應用
1.治療麻風反應:雷公藤干根徹底去除內外兩層皮,將木質部切片曬干。每用4錢,加水2500ml,文火煎(不加蓋)3-4小時,取褐色藥液250ml,早晚分服,3-4天為一療程。曾治各型麻風反應167例(其中結核型27例,瘤型140例),均在服藥2-3劑后控制癥狀。
2.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用雷公藤(取木質部,法同上)5錢,加水400ml,文火煎2小時(不加蓋),得藥液150ml,殘渣再加水煎取100ml,混合后早晚2次分服,7-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停藥2-3天。治療5O例,用藥 1-20個療程不等,多數為5-6個療程。其中44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或緩解。
3.治療肺結核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于夏末秋初采根,洗凈曬干,切碎。每31.2g雷公藤加水1000ml,以文火煎熬,待煎至約5O0ml(使每10ml生藥0.62g)即成。開始每日3次,每次15-20ml口服,1星期為一療程;以后視病情與患者體質情況,劑量可略有增減,但每次給藥量不宜超過10-25ml。如服藥7-10天后無明顯副作用,尚可延長服藥時間;但服用時間過長的應短時間停藥,一般服用20-30天后停藥5-7天。經治99例,多數病人服藥后咳嗽、徘痰、發熱、哮喘等癥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治程中按規定劑量服藥,基本上無副作用;若體質較弱者;可有惡心、胃腸不適及畏寒伯冷等反應。。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