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鈴當子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鈴當子

別名

小牽牛花

來源

旋花科鈴當子Ipomoea sibirica Pers.,以種子入藥。

生境分部

東北各省。

功能主治

逐水消腫,瀉下去積。

大便秘結:種子5分,日服1次。

食積腹脹:鈴當子、雞內金各3錢,共炒焦研細末,每次1錢,日服2次。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鈴當子

出處

《吉林中草藥》

來源

為旋花科植物西伯利亞牽牛的種子。秋季采收果實,曬干,打下種子,揀去雜質。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無塊根。莖細弱而匍匐,稍纏繞。單葉互生,葉片卵狀披針形,較小,先端細長而尖,基部心形,全緣。萼片5,宿存;花粉紅色,花冠合瓣,漏斗形;雄蕊5;子房上位,2室。蒴果。種子黑褐色至黑棕色,形如牽牛子略小。

生境分部

生于草地上,常與蕎麥伴生。分布東北等地。

化學成分

種子中有多糖,由97%葡萄糖和甘露糖(1:1),3%半乳糖組成;種子油中含3.5%二烯酸,9.3%三烯酸。

功能主治

瀉下,逐水。治大便秘結,食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或研末。

復方

①治便秘:鈴當子研細末。每次五分,日服一次。

②治食積腹脹:鈴當子三錢,雞內金三錢。共炒焦,研細末。每次一錢,日服二次。(功用主治以下出《吉林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鈴當子

英文名

Common Anisodus

出處

出自《吉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北魚黃草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rremia sibirica (l.)Hall.f.[Convolvulus sibiricus l.; I pomoea sibirica (l.) Pers.]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果實,曬干,打下種子,揀去雜質。

原形態

纏繞草本。全株近于無毛。莖圓柱形,具細棱。單葉互生;葉柄長2-7cm,基部具小耳狀假托葉;葉片卵狀心形,長3-13cm,寬1.7-7.5cm,先端長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稍波狀;側脈7-9對,纖細,近于平行射出,近邊緣弧曲幣。聚傘花序腋生,有花3-7朵,花序梗明顯具棱或狹翅;苞片小,線形;萼片橢圓形,近于相等,先端有鉆狀短尖頭;花冠淡紅色,鐘狀,長1.2-1.9cm,冠檐具三角形裂片;雄蕊5,花藥不扭曲;子房2室。蒴果近球形,4瓣裂。種子4顆或較少,橢圓狀三棱形,黑色。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600-2800m的路邊、田邊、山地草叢或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山西、陜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卵形,多為圓球體的四分之一,長4-6cm,寬3-5cm,表面灰褐色,被金黃色鱗片狀非腺毛,脫落處粗糙,呈小凹點狀,背面弓形隆起,中央有淺縱溝,腹腔面為一棱線,種臍明顯,在棱線背面交界處呈缺刻狀。質硬,橫切面淡黃色,可見2片皺縮折疊的子葉。氣微味微辛、辣。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徑向延長,外壁呈乳突狀,有的含棕色物,間有分化成棒槌狀單細胞非腺毛,直徑30-74μm。下皮細胞類方形。柵狀組織層徑向長40-85μm,外方可見光輝帶。子葉組織中分泌腔直徑約至90μm。種皮表面觀:表皮細胞類多角形,直徑12-50μm,壁稍彎曲。下皮細胞狹長,寬2.5-5μm,以數個為一組,呈鑲嵌狀排列。

化學成分

種子中有多糖,由97%葡萄糖和甘露糖(1∶1),3%半乳糖組成;種子油中含3.5%二烯酸,9.3%三烯酸。

性味

甘;寒

歸經

脾經

功能主治

瀉下消積。主大便秘結;食積腹脹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5-3g。

復方

①治便秘:鈴當子研細末。每次五分,日服一次。②治食積腹脹:鈴當子三錢,雞內金三錢。共炒焦,研細末。每次一錢,日服二次。(選方均出《吉林中草藥》)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