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椒樣辣薄荷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歐薄荷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ntha piperita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芳香性草本。莖直立,高30-100cm,質較脆,易折斷,分枝或否,基部略匍匐;莖和枝條四棱形,節間長0.5-7cm,淡綠色至紫色,無毛或疏生短柔毛。葉對生生;葉柄長0.5-1cm;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2-3.5cm,寬1-1.8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圓形或楔形,葉緣具細鋸齒,葉兩面均被腺鱗及疏被毛茸,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輪傘花序聚合成穗狀,長3-7cm,直徑達1.4cm,頂生于莖或分枝頂端,先端銳尖,花輪連續,僅在基部間斷;苞葉與葉相人心 ;總梗長2mm,上有小苞片數枚,線狀披針形,長在6mm以下;花梗長1-2mm;花萼筒狀針形,長約3mm,具脈11-13,具腺鱗,萼筒長約2mm,萼齒5,披針形,長約1mm,具緣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長約3.5mm,近無毛,冠筒長約2.5mm,花冠4裂,舷片淡紫色,上唇先端2裂,較大,下唇3,近等大,長約1mm;雄蕊4,通常不伸出花冠筒外,花絲長約1mm,花藥紫色,2室;花柱伸出花冠外,長約4.5mm,柱頭2淺裂,相等。不孕。花期7月,果期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引種自前蘇聯及保加利亞。
資源分布:上海、江蘇南京和東臺等地有栽培。
化學成分
葉含氨基酸,精油及一些其他成分:1.氨基酸:天冬酰胺(asparagin),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和丙氨酸(alanine)。2.精油:精油(ethereal oil)含量達0.7%,另含薄荷醇(menthol)。3.其他成分:熊果酸(ursolic acid),薄荷異黃酮甙(menthoside)和異野漆樹甙(isorhoifolin)。
藥理作用
辣薄荷揮發油制成噴霧劑用于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八疊球菌污染的空氣2小時,可使細菌數目減少7倍;24小時,數目減少20倍。精油對石膏狀小孢子菌、黃福柰尼茲皮直菌、石膏樣奈尼茲皮直菌等敏感。
性味
味辛;性涼
歸經
肺;肝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解毒散結。主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咽痛;痄腮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