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蓮子
英文名
SEMEN NELUMBINIS
別名
蓮肉、蓮米
來源
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干燥成熟種子。除去蓮心者稱蓮肉。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蓮房,取出果實,除去果皮,干燥。
性狀
本品略呈橢圓形或類球形,長1.2~1.8cm,直徑0.8~1.4cm。表面淺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細縱紋和較寬的脈紋。一端中心呈乳頭狀突起,深棕色,多有裂口,其周邊略下陷。質硬,種皮薄,不易剝離。子葉2,黃白色,肥厚,中有空隙,具綠色蓮子心。無臭,味甘、微澀;蓮子心味苦。
鑒別
(1)本品粉末類白色。主為淀粉粒,單粒長圓形、類圓形、卵圓形或類三角形,有的具小尖突,直徑4~25μm,臍點少數可見,裂縫狀或點狀;復粒稀少,由2~3分粒組成。色素層細胞黃棕色或紅棕色,表面觀呈類長方形、類長多角形或類圓形,有的可見草酸鈣簇晶。子葉細胞呈長圓形,壁稍厚,有的作連珠狀,隱約可見紋孔域。可見螺紋和環紋導管。
(2)取本品粉末少許,加適量水混勻,加碘試液數滴,呈藍紫色,加熱后逐漸褪色,放冷,藍紫色復現。
(3)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ml,浸泡,濾過,濾液置試管中,加α-萘酚試液數滴,搖勻,沿管壁緩緩滴加硫酸1ml,兩液接界處出現紫色環。
(4)取本品粗粉5g,加氯仿30ml,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醋酸乙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蓮子對照藥材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丙酮(7: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略浸,潤透,切開,去心,干燥。
性味
甘、澀,平。
歸經
歸脾、腎、心經。
功能主治
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用于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
6~15g。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蓮子
別名
藕實、水芝丹(《本經》),蓮實(《爾雅》郭璞注),澤芝(《綱目》),蓮蓬子(《山西中藥志》)。
出處
《本草經集注》
來源
為睡蓮科植物蓮的果實或種子。秋末、冬初割取蓮房,取出果實,曬干;或收集墜入水中、沉于淤泥內的果實,洗凈、曬干。或除去果殼后曬干。經霜老熟而帶有灰黑色果殼的稱為"石蓮子";除去果殼的種子稱為"蓮肉"。
原形態
蓮(《別錄》),又名:荷(《詩經》),芙渠(《爾雅》),芙蓉、水芝(崔豹《古今注》)。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肥厚橫走,外皮黃白色,節部縊縮,生有鱗葉與不定根,節間膨大,內白色,中空而有許多條縱行的管。葉片圓盾形,高出水面,直徑30~90厘米,全緣,稍呈波狀,上面暗綠色,光滑,具白粉,下面淡綠色:葉柄著生于葉背中央,圓柱形,中空,高達1~2米,表面散生刺毛。花梗與葉柄等高或略高;花大,單一,頂生,直徑12~23厘米,粉紅色或白色,芳香;萼片4或5,綠色,小形,早落;花瓣多數,長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鈍,由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多數,早落,花藥線形,黃色,藥隔先端成一棒狀附屬物,花絲細長,著生于花托下;心皮多數,埋藏于花托內,花托倒圓錐形,頂部平,有小孔20~30個,每個小孔內有1橢圓形子房,花柱很短,果期時花托逐漸增大,內堡海綿狀,俗稱"蓮蓬",長寬均5~10厘米。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5~2.5厘米,果皮堅硬、革質;內有種子1枚,俗稱"蓮子"。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自生或栽培于池塘內。我國大部地區有分布。主產湖南、湖北、福建、江蘇、浙江、江西。以湖南產品最佳,福建產量最大。此外,山東、安徽、山西、河南、遼寧、黑龍江、云南、貴州、陜西等地亦產。
性狀
①石蓮子(《別錄》)
又名:甜石蓮、殼蓮子、帶皮蓮子。呈卵圓形成橢圓形,兩頭略尖,長1.5~2厘米,直徑0.8~1.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被灰白色粉霜,除去后略有光澤,可見密生的淺色小點;頂端有小圓孔,基部有短果柄,果柄旁有圓形棕色小突起。質堅硬,不易破開;果皮厚約1毫米,內表面紅棕色。內種子一顆,即蓮肉。氣無,味澀檄甘。以色黑、飽滿、質重堅硬者力佳。
②蓮肉(《綱目》)
又名:石蓮肉(《局方》)。呈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0.7~1.2厘米。外皮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縱紋,緊貼于種仁上,不易剝離;一端有深紅棕色的乳狀突起,多有裂口。有的種子已除去外皮,其表面呈黃白色,種仁2片,肥厚,質堅硬,有扮性,中央有大形空隙,內有綠色的胚芽(蓮心)。氣無,味甘淡微澀。以個大、飽滿、整齊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多量的淀粉和棉子糖,蛋白質16.6%,脂肪2.0%,碳水化物62%,鈣0.089%,磷0.285%,鐵0.0064%。
子莢含荷葉堿、N-去甲基荷葉堿、氧化黃心樹寧堿和N-去甲亞美罌粟堿。氧化黃心樹寧堿有抑制鼻咽癌能力。
炮制
揀盡雜質即可,或砸碎、去皮、去心用。或將石蓮子置鍋內水煮后,切開,去皮,曬干。
性味
甘澀,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本草蒙筌》:"味甘澀,氣平寒,無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性微涼,無毒。"
④《隨息居飲食譜》:"鮮者甘平,干者甘溫。"
歸經
入心,脾、腎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胃、膀胱三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兼入手少陰經。"
③《本草新編》:"入心、脾、肝、腎四臟。"
功能主治
養心,益腎,補脾。澀腸。治夜寐多夢,遺精,淋濁,久痢,虛瀉,婦人崩漏帶下。石蓮子并能止嘔、開胃,常用治噤口痢。
①《本經》:"主補中、養神、益氣力。"
②盂詵:"主五臟不足,傷中氣絕,利益十二經脈血氣。"
③《本草拾遺》:"令發黑,不老。"
④《食醫心鏡》:"止渴,去熱。"
⑤《日華子本草》:"益氣,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泄精。"
⑥《日用本草》:"止煩渴,治瀉痢,止白濁。"
⑦《滇南本草》:"清心解熱。"
⑧《綱目》:"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泄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
⑨《本草備要》:"清心除煩,開胃進食,專治噤口痢、淋濁諸證。"
⑩《隨息居飲食譜》:"鎮逆止嘔,固下焦,愈二便不禁。"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禁忌
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①《本草拾遺》:"生則脹人腹,中薏令人吐,食當去之。"
③《本草備要》:"大便燥者勿服。"
④《隨息居飲食譜》:"凡外感前后,瘧、疸、疳、痔,氣郁痞脹,溺赤便秘,食不運化,及新產后皆忌之。"
復方
①治久痢不止:老蓮子二兩(去心),為末,每服一錢,陳米湯調下。(《世醫得效方》)
②治下痢飲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鮮蓮肉一兩,黃連五錢,人參五錢。水煎濃,細細與呷。(《本草經疏》)
③治噤口痢:石蓮不以多少,不炒,剝去殼,將肉并心,碾為細末。鍘艮二錢,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④治心火上炎,濕熱下盛,小便澀赤,淋濁崩帶,遺精等證:黃芩、麥門冬(去心)、地骨皮、車前子、甘草(炙)各半兩,石蓮肉(去心)、白茯苓、黃芪(蜜炙)、人參各七錢半。上銼散。每三錢,麥門冬十粒,水一盞半,煎取八分,空心食前服。(《局方》清心蓮子飲)
⑤治心經虛熱,小便亦濁:石蓮肉(連心)六兩,炙甘草一兩。細末。每服二錢,燈心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蓮子六一湯)
⑥治小便白濁,夢遺泄精:蓮肉、益智仁、龍骨(五色者)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清米飲調下。(《奇效良方》蓮肉散)
⑦補虛益損:蓮實(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宿,入大豬肚內,用水煮熟,取出焙干。上為極細末,酒糊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酒送下。(《醫學發明》水芝丸)
⑧治病后胃弱,不消水谷:蓮肉、粳米各炒四兩,茯苓二兩。共為末,砂糖調和。每用兩許,白湯送下。(《士材三書》蓮肉糕)
⑨治翻胃:石蓮肉,為末,入些豆蔻末,米湯乘熱調服。(《仁齋直指方》蓮子散)
⑩治產后胃寒咳逆,嘔吐不食,或腹作脹:石蓮肉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姜湯或米飲調下,日三服。(《婦人良方》石蓮散)
各家論述
①《綱目》:"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此其權輿也。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②《本經逢原》:"石蓮子,本蓮實老于蓮房,墮入淤泥,經久堅黑如石,故以得名。為熱毒噤口痢之專藥。……補助脾陰而滌除熱毒,然必兼人參之大力開提胃氣,方始克應。若痢久胃氣虛寒,口噤不能食,則為戈戟也。"
③《玉楸藥解》:"蓮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
④《醫林纂要》:"蓮子,去心連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煩、止渴、澀精、和血、止夢遺、調寒熱。煮食僅治脾泄、久痢、厚腸胃,而交心腎之功減矣。更去皮,則無澀味,其功止于補脾而已。"
⑤《重慶堂隨筆》:"蓮子,交心腎,不可去心,然能滯氣。"
⑥《王氏醫案》:"蓮子,最補胃氣而鎮虛逆,若反胃由于胃虛,而氣沖不納者.但日以干蓮子細嚼而咽之,勝于他藥多矣。凡胃氣薄弱者常服玉芝丸,能令人肥健。至痢癥噤口,熱邪傷其胃中清和之氣,故以黃連苦泄其邪,即仗蓮子甘鎮其胃。今肆中石蓮皆偽,味苦反能傷胃,切不可用。惟鮮蓮子煎之,清香不渾,鎮胃之功獨勝,如無鮮蓮,干蓮亦可。"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蓮子
英文名
Lotus Seed
別名
的、薂、藕實、水芝丹、蓮實、澤芝、蓮蓬子、蓮肉。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睡蓮科植物蓮的成熟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lumbo nucifere Gaertn.
采收和儲藏:9-10月間果實成熟時,剪下蓮蓬,剝出果實,趁鮮用快刀劃開,剝去殼皮,曬干。
原形態
蓮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洞,外生須狀不定根。節上生葉,露出水面;葉柄著生于葉背中央,粗壯,圓柱形,多刺;葉片圓形,直徑25-90cm,全緣或稍呈波狀,上面粉綠色,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花單生于花梗頂端,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花直徑10-20cm,芳香,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花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0cm,寬3-5cm;雄蕊多數,花藥條形,花絲細長,著生于托之一;心皮多數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內,子房橢圓形,花柱極短。花后結“蓮蓬”,倒錐形,直徑5-10cm,有小孔20-30個,每孔內含果實1枚;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5-2.5cm,果皮革質,堅硬,熟時黑褐色。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cm,種皮紅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水澤、池塘、湖沼或水田內,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布:廣布于南北各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土溫達10℃以上時。種藕頂芽開始萌發,氣溫達15℃以上時,莖葉生長,20-30℃最適宜莖葉生長和開花結果,25-35℃最適結藕,當氣溫下降至15℃以下時植株停止生長。對水位要求:生長初期5-10cm最適,生長盛期20-30cm,水位最高不宜淹沒立葉。栽培技術 以支藕、子藕作種,選土壤肥沃、保水保肥的水田。種藕一般要2節,每穴栽子藕2支或親藕、子藕1支。每1hm2栽 7500-12000支,栽時按藕形開溝,將藕橫放,頂芽向下傾斜。蓋泥平溝,壓緊防止浮起。
田間管理除草,及時摘除枯黃浮葉。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一般在主莖長出1-2片葉時追肥1次,每 1hm2施糞肥15000-22500kg或氮肥225kg左右,以促進立葉生長和分枝。病蟲害防治長腿水葉甲,用 40%乙敵粉每1hm230kg,拌細土375kg,施入田面,放入淺水后耕火土中。蓮窄搖蚊,幼蟲期噴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蓮藕黑斑病、蓮藕揭斑病,發病開始用5O%多菌靈500倍加0.3 %洗衣粉噴霧;及時清除病葉。
性狀
性狀鑒別種子略呈橢圓形或類球形,長1.2-1.7cm,直徑0.8-1.5cm。表面淺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細縱紋和較寬的脈紋,先端中央呈乳頭狀突起,深棕色,常有裂口,其周圍及下方略下陷。種皮菲薄,緊貼子葉,不易剝離。質硬,破開后可見黃白色肥厚子葉2枚,中心凹入成槽形,具綠色蓮子心。氣無,味甘、澀,蓮子心極苦。以個大飽滿者為佳。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①淀粉粒眾多,單粒橢圓形、廣卵圓形或蚌殼形,長5-21μm,直徑5-13μm,臍點縫狀,層紋不明顯。②子葉薄壁細胞壁做呈鏈珠狀,隱約可見紋孔域,紋孔類三角形或稍延長,排列緊密。③種皮表皮細胞表面現類多角形或不規則形,氣孔保衛細胞新月形,細胞現網格樣紋理,副衛細胞4-7。④胚根細胞長方形,排列整齊,墨菲薄,有的含脂肪油滴。
化學成分
含碳水化合物(62%),蛋白質(6.6%),脂肪(2.0%),鈣( 0.089 %),磷( 0.285%),鐵( 0.0064%)。脂肪中脂肪酸組成: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0.04%,棕櫚酸(palmiticacid)17.32%,油酸(oleic acid)21.91%,亞油酸(linoleicacid)54.17%,亞麻酸(linolenic acid)6.19%。果實含和烏胺(higenamine)。果皮含荷葉堿(nuciferine),原荷葉堿(nornciferine),氧黃心樹寧堿(Oxoushinsunine)和 N-去甲亞美罌粟堿(N-norarmepavine)。
鑒別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0.1g,加對70%乙醇10ml,冷浸 4h,濾過,濾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棉子糖加 75%乙醇溶解,作對照品。吸取供試品及對照品溶液適量,分別點于同-硅膠G板上,以正丁醇-冰酪酸-水(4:1:5),展開2次,噴以a-萘酚硫酸液,10℃加熱顯色,供試品包潛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斑點。
炮制
揀盡雜質即可,或砸碎、去皮、去心用。或將石蓮子置鍋內水煮后,切開,去皮,曬干。
性味
甘;澀;平
歸經
心;脾;腎;胃;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
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主脾虛久瀉;瀉久痢;腎虛遺精;滑泄;小便不禁;婦人崩漏帶下;心神不寧;驚悸;不眠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禁忌
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1.《本草拾遺》:生則脹人腹,中薏令人吐,食當去之。
2.《本草備要》:大便燥者勿服。
3.《隨息居飲食譜》:凡外感前后,瘧、疸、疳、痔,氣郁痞脹,溺赤便秘,食不運化,及新產后皆忌之。
復方
①治久痢不止:老蓮子二兩(去心),為末,每服一錢,陳米湯調下。(《世醫得效方》)②治下痢飲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鮮蓮肉一兩,黃連五錢,人參五錢。水煎濃,細細與呷。(《本草經疏》)③治噤口痢:石蓮不以多少,不炒,剝去殼,將肉并心,碾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百一選方》)④治心火上炎,濕熱下盛,小便澀赤,淋濁崩帶,遺精等證:黃芩、麥門冬(去心)、地骨皮、棕櫚 子、甘草(炙)各半兩,石蓮肉(去心)、白茯苓、黃芪(蜜炙)、人參各七錢半。上銼散。每三錢,麥門冬十粒,水一盞半,煎取八分,空心食前服。(《局方》清心蓮子飲)⑤治心經虛熱,小便赤濁:石蓮肉(連心)六兩,炙甘草一兩。細末。每服二錢,燈心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蓮子六一湯)⑥治小便白濁,夢遺泄精:蓮肉、益智仁、龍骨(五色者)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清米飲調下。(《奇效良方》蓮肉散)⑦補虛益損:蓮實(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宿,入大豬肚內,用水煮熟,取出焙干。上為極細末,酒糊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酒送下。(《醫學發明》水芝丸)⑧治病后胃弱,不消水谷:蓮肉、粳米各炒四兩,茯苓二兩。共為末,砂糖調和。每用兩許,白湯送下。(《士材三書》蓮肉糕)⑨治翻胃:石蓮肉,為末,入些豆蔻末,米湯乘熱調服。(《任齋直指方》蓮子散)⑩治產后胃寒咳逆,嘔吐不食,或腹作脹:石蓮肉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姜湯或米飲調下,日三服。(《婦人良方》石蓮散)
各家論述
1.《本經》:主補中、養神、益氣力。
2. 孟詵:主五臟不足,傷中氣絕,利益十二經脈血氣。
3.《本草拾遺》:令發黑,不老。
4.《食醫心鏡》:止渴,去熱。
5.《日華子本草》:益氣,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泄精。
6.《日用本草》:止煩渴,治瀉痢,止白濁。
7.《滇南本草》:清心解熱。
8.《綱目》: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泄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
9.《本草備要》:清心除煩,開胃進食,專治噤口痢、淋濁諸證。
10.《隨息居飲食譜》:鎮逆止嘔,固下焦,愈二便不禁。
11.《綱目》: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士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此其極輿也。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12.《本經逢原》:石蓮子,本蓮實老于蓮房,墮入淤泥,經久堅黑如石,故以得名。為熱毒噤口痢之專藥。補助脾陰而滌除熱毒,然必兼人參之大力開提胃氣,方始克應。若痢久胃氣虛寒,口噤不能食,則為戈戟也。
13.《玉楸藥解》:蓮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
14.《醫林纂要》:蓮子,去心連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煩、止渴、澀精、和血、止夢遺、調寒熱。煮食僅治脾泄、久痢、厚腸胃,而交心腎之功減矣。更去皮,則無澀味,其功止于補脾而已。
15.《重慶堂隨筆》:蓮子,交心腎,不可去心,然能滯氣。
16.《王氏醫案》:蓮子,最補胃氣而鎮虛逆,若反胃由于胃虛,而氣沖不納者,但日以干蓮子細嚼而咽之,勝于他藥多矣。凡胃氣薄弱者常服玉芝丸,能令人肥健。至痢癥噤口,熱邪傷其胃中清和之氣,故以黃連苦泄其邪,即仗蓮子甘鎮其胃。今肆中石蓮皆偽,味苦反能傷胃,切不可用。惟鮮蓮子煎之,清香不渾,鎮胃之功獨勝,如無鮮蓮,干蓮亦可。
臨床應用
石蓮子并能止嘔、開胃,常用治噤口痢。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