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荔枝核功效

《中國藥典》:荔枝核

英文名

SEMEN LITCHI

來源

本品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肉質假種皮,洗凈,曬干。

性狀

本品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略扁,長1.5~2.2cm,直徑1~1.5cm。表面棕紅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澤,略有凹陷及細波紋。一端有類圓形黃棕色的種臍,直徑約7mm。質硬,子葉2,棕黃色。氣微,味微甘、苦、澀。

鑒別

本品粉末棕黃色,鑲嵌層細胞黃棕色,呈長條形,由數個細胞為一組,作不規則方向嵌列。星狀細胞淡棕色呈不規則星狀分枝,分枝先端平截或稍鈍圓,細胞間隙大,壁薄。石細胞成群或單個散在,呈類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長方形或長圓形,多有突起或分枝。子葉細胞呈類圓形或類圓多角形,充滿淀粉粒,并可見棕色油細胞。

炮制

荔枝核: 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鹽荔枝核: 取凈荔枝核,搗碎后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干。

性味

甘、微苦,溫。

歸經

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

行氣散結,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睪丸腫痛。

用法用量

4.5~9g。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荔枝核

別名

荔仁(《廣西中藥志》),枝核(《四川中藥志》),大荔核(《藥材學》)。

出處

《本草衍義》

來源

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種子。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凈皮肉,取種子,洗凈曬干。

生境分部

主產廣東、廣西。此外臺灣、福建、四川亦產。

性狀

干燥種子呈長橢圓形,略扁,長2~2.5厘米;直徑1~1.7厘米。表面棕紅色或紫棕色,有光澤,一端有黃白色的種臍。質堅硬;剖開后有2片肥厚的子葉,灰黃色,質亦堅實。氣微,味淡而澀。以干燥,粒大,飽滿者為佳。

化學成分

種子含皂甙1.12%,鞣質3.43%。又含α-(亞甲環丙基)甘氨酸。如將此物給饑餓22小時的小鼠皮下注射(60~400毫克/公斤),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元含量亦顯著降低。

性味

甘澀,溫。

①《綱目》:"甘,溫,澀,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澀,溫,微咸。"

③《廣西中藥志》:"味甘微苦澀,性平,無毒。"

歸經

入肝、腎經。

①《綱目》:"入厥陰。"

②《本草經疏》:"入肝、腎。"

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

溫中,理氣,止痛。治胃脘痛,疝氣痛,婦女血氣刺痛。

①《綱目》:"行散滯氣。治頹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

②《本草備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禁忌

《本草從新》:"無寒濕滯氣者勿服。"

復方

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者:荔枝核一錢,木香八分。為末。每服一錢,清湯調服。(《景岳全書》荔香散)

②治心痛及小腸氣:荔枝核一枚。煅存性,調服。(《本草衍義》)

③治腎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銼散,炒,出火毒,為末。酒下二錢,日三服。(《世醫得效方》荔核散)

④治疝氣頹腫:荔枝核四十九個,陳皮(連白)九錢,硫黃四錢。為末,鹽水打面糊丸綠豆大。遇痛時,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諸氣痛。(《坦仙皆效方》環來復丹)

⑤治血氣刺痛: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鹽酒送下。(《婦人良方》蠲痛散)

⑥治肋間神經痛:荔枝核燒炭存性搗碎,取6克,加廣木香6克,水煎服。

⑦治疝氣疼痛:㈠荔枝核15克,焙干研末,空腹時用開水送服。㈡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黃酒送服10克,亦治疝氣疼痛。

⑧治癬:荔枝核研末,調搽患處。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荔枝核

英文名

Lychee Seed

別名

荔仁、枝核、荔核、大荔核。

出處

出自《本草衍義》

來源

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tchi chinenesis Sonn.

采收和儲藏:6-7月果實成熟時采摘,食荔枝肉(假種皮)后收集種子,洗凈,曬干。

原形態

荔枝 常綠喬木,高10-15m。偶數羽狀復葉,互生,葉連柄長10-25cm,或過之;小葉2或3對,少4對,小葉柄長7-8mm,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5cm,寬2-4cm,先端驟尖或尾狀短漸尖,全緣,無毛,薄革質或革質。圓錐花序頂生,闊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淺杯狀,深5裂,被金黃色短絨毛;花瓣5,基部內側有闊而生厚毛的鱗片;雄蕊6-7,有時8,花絲長約4mm;子房密被小瘤體和硬毛。果卵圓形至近球形,長2-35cm,成熟時通常暗紅色至鮮紅色。種子全部被肉質假種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生境分部

分布于華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廣東和福建南部、臺灣、栽培最盛。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長圓形或長卵形,稍扁,長1.5-2.5cm。直徑0.5-1.5cm。表面棕色至棕紅色,稍具光澤,有不規則凹隙和細皺紋;一端平截,有近圓形黃棕色的種臍,直徑5-7mm,另一端圓鈍。質堅硬,剖開后種皮薄革質而脆;有2片肥厚子葉,橙黃色或棕黃色。氣微,味微甘、苦、澀。以粒大、飽滿者為佳。

顯微鑒另 粉末特征:淡棕色。①種皮外表皮細胞黃棕色或紅棕色。側面觀細胞1列,柵狀,長34-59μm,寬10-17μm,壁增厚,非木化,外被角質層;表面觀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勻增厚。②石細胞類圓形、類多角形,多數有突起或分枝,分枝先端平截,細胞直徑17-34μm,壁厚3-10μm,紋孔及孔溝較稀疏,層紋不甚明顯。③星狀細胞為種皮通氣組織,呈不規則星狀分枝,細胞間隙大,壁薄,無孔溝。④鑲嵌層細胞徽黃綠色或淡黃色。呈長條形,長17-46μm,直徑3-8μm,壁薄,微木化,由數個細胞為一組,以其長軸作不規則方向嵌列。⑤子葉細胞類圓形或類圓狀多角形,直徑22-51μm,充滿淀粉粒,淀粉粒溶化后留有類圓形痕跡。有的細胞含黃綠色或黃棕色油狀物。⑥淀粉粒單粒類球形、卵圓形,少數一端尖或兩端尖,直徑3.5-18μm,長至23μm,臍點點狀、三叉狀或裂縫狀,層紋不明顯;復粒較少,2-4分粒組成;半復粒少,臍點2-3個。

化學成分

種子含皂甙(1.12%),鞣質(3.43%)和a-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a-(methylenecycyclopropyl)glycine]。并分離出微量的揮發油,其中含3-羥基丁酮(3-acetoin),2,3-丁二醇(2,3-butanediol),咕(王巴)烯(copaene),順-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別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葎草烯(humulene),δ-畢澄茄烯(δ-cadinene),a-姜黃烯(a-curcumene),菖蒲烯(calamenene),喇叭醇(ledol),愈創木薁(guaiazulene),黃根醇(xanthorrhizol)和棕櫚酸(palmitic acid)等。

藥理作用

將此物給饑餓22小時的小皮下注射(60-400mg/kg),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元含量亦顯著降低。降血糖:荔枝核干浸膏1.3、2.6mg/kg給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灌胃,連續30天,每10天測血糖一次,均表明用蘊含組血糖低于對照組。所含-次甲基環丙基甘氨酸給小鼠皮下注射230-400mg/kg,可使血糖從正常的71-103mg/100ml降至35-57mg/100ml。 A-亞甲環丙基甘氨酸給小鼠 皮下注射230-400mg/kg,可使血糖從正常的71-103mg/100ml降至57-35mg/100ml。還能對抗鼠傷寒沙門氏菌的誘變作用。

毒性

荔枝核急性毒性甚低,以20g/kg的劑量給小鼠灌胃,服藥后3天內無一死亡。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熱,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試液1滴,呈藍綠色反應。(檢查鞣質)(2)取本品粉末進行泡沫試驗及溶血試驗,均呈陰性。

性味

甘;微苦;性溫

歸經

肝;腎;脾經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祛寒散滯。主疝氣痛;睪丸腫痛;胃脘痛;痛經及產后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禁忌

《本草從新》:無寒濕滯氣者勿服。

復方

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者:荔枝核一錢,木香八分。為末。每服一錢,清湯調服。(《景岳全書》荔香散)②治心痛及小腸氣: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調服,(《本草衍義》)③治腎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銼散,炒,出火毒,為末。酒下二錢,日三服。(《世醫得效方》荔核散)④治疝氣TUI腫:荔枝核四十九個,陳皮(連白)九錢,硫黃四錢,為末,鹽水打面湖丸綠豆大。遇痛時,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諸氣痛。(《坦仙皆效方》玉環來復丹)⑤治血氣刺痛: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鹽酒送下。(《婦人良方》蠲痛散)

各家論述

1.《綱目》:行散滯氣。治TUI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

2.《本草備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