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硫黃
英文名
SULFUR
別名
硫磺、黃牙、天生黃
來源
本品為自然元素類礦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熱熔化,除去雜質;或用含硫礦物經加工制得。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塊狀。黃色或略呈綠黃色。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澤,常有多數小孔。用手握緊置于耳旁,可聞輕微的爆裂聲。體輕,質松,易碎,斷面常呈針狀結晶形。有特異的臭氣,味淡。
鑒別
本品燃燒時易熔融,火焰為藍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氣。
炮制
硫黃:除去雜質,敲成碎塊。
制硫磺:取凈硫黃塊,與豆腐同煮,至豆腐顯黑綠色時,取出,漂凈,陰干。每100kg硫黃,用豆腐200kg 。
性味
酸,溫;有毒。
歸經
歸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
外用解毒殺蟲療瘡;內服補火助陽通便。外治用于疥癬,禿瘡,陰疽惡瘡;內服用于陽痿足冷,虛喘冷哮,虛寒便秘。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油調涂敷患處。內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禁忌
孕婦慎服。
貯藏
置干燥處,防火。
備注
(1)天生黃為天然升華硫磺。呈不規則砂狀結晶或顆粒狀,大小不等,黃綠色,微有玻璃樣光澤。質較硫磺純凈,其性味、功能、主治與硫磺相似。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硫黃
別名
石流黃(《范子計然》),石留黃、硫黃(《吳普本草》),昆侖黃(陶弘景),黃牙(《丹房鑒源》),黃硇砂(《海藥本草》)。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硫黃礦或含硫礦物冶煉而成。將泥塊狀的硫黃及礦石,在坑內用素燒罐加熱熔化,取其上層之硫黃溶液,倒入模型內,冷卻后,取出。
原形態
斜方晶系。晶體的錐面發達,偶而呈厚板狀。常見者為致密塊狀、鐘乳狀、被膜狀、土狀等。顏色有黃、淺黃、淡綠黃、灰黃、褐色和黑色等。條痕白色至淺黃色。晶面具金剛光澤,斷口呈脂肪光澤。半透明。解理不完全。斷口呈貝殼狀或參差狀。硬度1~2。比重2.05~2.08。性脆。為良好的絕緣體。以手握緊置于耳旁,可聞輕微的爆裂聲。在108℃時即熔化,270℃時燃燒。常見于溫泉、噴泉、火山口區域;沉積巖中亦常有之。
生境分部
產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蘇、四川、廣東、臺灣等地。。
性狀
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呈黃色,或帶淺綠色或淺棕黃色。表面不平坦,常有麻紋及細砂孔;有光澤,半透明。體輕,質脆易碎。斷面常呈粗針狀結晶形。有特異之臭氣,味淡。以色黃,光亮、松脆、無雜質者為佳。燃之易熔融,發藍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氣。不溶于水及鹽酸、硫酸;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溶于二硫化碳、煤袖及松節油中。
化學成分
純品主要含硫,并含碲與硒。商品中有雜質。
藥理作用
硫黃本身不活潑,內服后變為硫化物或硫化氫,刺激胃腸粘膜,使之興奮蠕動,導致下瀉。此過程需要有堿性環境、大腸桿菌、特別是脂肪分解酶的存在。腸內容中,脂肪性物質較多時,易產生大量硫化氫而致瀉。空氣中硫化氫濃度過高,可直接麻痹中樞神經細胞而導致死亡。硫化物局部應用,有溶解角質及脫毛(硫化鋇)作用。
炮制
生硫磺:去凈雜質,砸成小塊。制硫黃:取揀凈的硫黃塊,與豆腐同煮,至豆腐現黑綠色為度,取出,漂去豆腐,陰干。(每硫黃10斤,用豆腐20斤)
《綱目》:"凡用硫黃,入丸散用須以蘿卜剜空,入硫在內,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氣;以紫背浮萍同煮過,消其火毒;以皂莢湯淘之,去其黑漿。一法:打碎以絹袋盛,用無灰酒煮三伏時用。又消石能化硫為水,以竹筒盛硫埋馬糞中一月,亦成水,名硫黃液。"
性味
酸,熱,有毒。
①《本經》:"味酸,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黃帝、雷公:咸,有毒。醫和、扁鵲:無毒。"
③《別錄》;"大熱,有毒。"
④《藥性論》:"味甘,有大毒。"
歸經
入腎、脾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命門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厥陰經。"
③《玉楸藥解》:"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
功能主治
壯陽,殺蟲。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癬,濕疹,癩瘡。
①《本經》:"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
②《別錄》:"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癬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匿瘡,止血,殺疥蟲。"
③《藥性論》:"除冷風,頑痹。生用治疥癬及療寒熱咳逆,煉服主虛損泄精。"
④《海藥本草》:"主遺精痔漏,老人風秘等。"
⑤《日華子本草》:"殺腹臟蟲。"
⑥《綱目》:"主虛寒久痢滑泄,霍亂,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陰毒傷寒,小兒慢驚。"
⑦《綱目拾遺》:"天生磺,治膈癥。""舶上硫黃,滅斑,殺蟲,治瘡通血,止瀉痢。"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調敷或磨汁涂。
禁忌
陰虛火旺及孕婦忌服。
②《本經逢原》:"久服傷陰,大腸受傷,多致便血;濕熱瘙痹,良非所宜。"
復方
①治男子腰腎久冷,心腹積聚,脅下冷癬,腹中諸蟲,失精遺溺,形羸力劣,腳膝疼弱,冷風頑痹,霍亂轉筋,虛滑下利;又治婦人血結寒熱,陰蝕疽痔:硫黃十兩。凈揀去沙石,研細飛過,用瓷盒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鹽泥固濟曬干,地內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滿,安合子在上,用泥固濟訖,慢火養七日七夜,侯足,加頂火一斤煅,侯冷取出,研為細末,以藥末一兩,用蒸餅一兩,湯浸握去水,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多至百丸,溫米飲下,空心服之。(《局方》金液丹)
②治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硫黃末,新汲水調下二錢,良久,或寒一起,或熱一起,更看緊慢,再服,汗出差。(《本事方》還陽散)
③治脾虛下白,脾胃虛冷,停水滯氣,凝成白涕下出:舶上硫黃一兩(研末),炒面一分。同研,滴冷熱水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五十丸。(《楊氏護命方》)
④治水瀉不止,傷冷虛極:硫黃一兩。研細,先熔黃蠟,入硫黃末打勻,丸如梧桐子大,每履五丸,新汲水下,(《圣濟總錄》黃蠟丸)
⑤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半夏(湯浸七次,焙干,為細末)。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講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姜湯下十五丸至廿丸,婦人醋湯下。(《局方》半硫丸)
⑥治胃氣,冷痛尤效:元胡索、胡椒、五靈脂、白豆蔻各五錢,硫黃一兩,木香(切片、曬干)二錢五分。研細末,拌勻收貯,體壯者服一分,弱者八厘,老人幼童五厘,取溫燒酒半小盅調服,待次日,吃稀米湯,至五日后方可吃干飯。孕婦忌服。(《經驗廣集》剪根丸)
⑦治卒得疥瘡:麻油摩硫黃涂之。(《肘后方》)
⑧治一切干濕癬:石硫黃半錢,風化石灰半兩,鉛丹二錢,膩粉一錢。同研如粉,用生油調,先以布揩破癬涂之。未涂藥間,煎蔥白、甘草湯淋洗,如換時亦依此。(《圣濟總錄》如圣散)
⑨治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硫黃一兩,銀珠一錢,陳醋半斤。將硫黃放在鐵勺內熔化后,放入銀珠拌勻,在地上挖個二至三寸深的坑,將醋和溶化的硫黃液先后倒在坑內,等凝固后取出再熔化,如此處理三次,搗細粉,用植物油調勻,以布包藥搽患處,一日兩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⑩治癘風:硫黃末,酒調少許,飲汁,或加大楓子油更好。(《仁齋直指方》)
⑾治疬瘍風病,白色成片:以布拭醋,磨硫黃、附子涂之,或硫黃、白礬擦之。(《姚僧坦集驗方》)
⑿治陰生濕皰瘡:石硫黃,研如粉,敷瘡上,日三度。(《梅師集驗方》)
⒀治小兒聤耳:末石堿黃,以粉耳中,日一夜一。(《千金方》)
⑾治咳逆打呃:硫黃,燒煙熏之。(《醫方摘要》)
⑿治酒皶赤鼻:舶上硫黃、雞心檳榔等分,片腦少許。為末,絹包,日日擦之,加蓖麻油更妙。(《瑞竹堂經驗方》)
⒀治耳聾:硫黃、雄黃各等分。為末,綿裹納耳中。(《千金方》)
⒁治燙傷,燒傷,能止痛,抗感染,保護創面,促進愈合:硫黃,燒酒。將硫黃粉碎放入磁器內(不可用金屬容器),兌入燒酒,以沒過硫黃為度。把酒點著燒成炭灰色。因酒含有水分,如燒后還余水分,可用慢火將硫磺烤干,然后研面,用時撒于患部。如有水泡,將水泡挑破再上藥粉。(遼寧省《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硫黃1斤,綠豆(磨碎,布包)1斤,加水煮2~3小時,至硫黃成松泡狀時,取出綠豆,使硫黃干燥,研粉。每次1克,日服1~2次,20天為一療程。治療213例,臨床治愈40例(18.7%),顯效95例(44.6%)。部分病例做了肝、腎功能,及心電圖、血常規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的異常改變。
②治療蟯蟲
取硫黃粉內服,2~5歲每次0.3克,6~7歲0.5克,每天3次,進餐時服;同時每天洗滌肛門1次,并用硫黃粉撲于肛門及其周圍。治療57例,用藥2周后,51例連續3天做蟲卵和成蟲檢查,結果轉陰者26例,治愈率為60.98%。在治療期間無不良反應出現。
③治療紅皮病
采用硫黃發熱療法,治療原發性紅皮病,即威-勃氏紅皮病及續發性紅皮病(續發于尋常性干癬、脂溢性濕疹、毛發紅糠疹等)共7例,病期自40~150天不等,均治愈或好轉。治法:以2露硫黃油懸液行肌肉注射,開始用0.2毫升注射于臀部,以后視機體反應情況每次增加0.2毫升,最大可增至2毫升。10~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2周,視病情需要可注射3~5個療程。治療時間最短者28天,最長者80天。為了防止疼痛,宜先在臀部肌注1~2%普魯卡因溶液后再注射本藥。禁忌癥:㈠全身衰弱或營養不良;㈡活動性肺結核及糖尿病;㈢心臟病及高血壓;㈣肝腎功能障礙;㈤血液病;㈥孕婦及50歲以上的病人。硫黃發熱療法治療紅皮病所需的發熱次數和劑量應視個體的不同情況而定,劑量應以維持最高熱度為宜,不宜迅速增至最高量。此法較其它發熱療法熱度高,熱型規則,持續時間長。發熱潛伏期平均為6~8小時,其后體溫即直線上升,最高熱度可達39.5~41℃,平均高熱持續時間8~12小時。高熱前后可出現寒戰、頭痛、頭暈、口渴、不思飲食、四肢困倦及關節疼痛等副作用,須加強護理,調整飲食,充分飲水,亦可靜注50%葡萄糖液20~40毫升。
④治療陰囊、陰唇濕癢
采用硫黃煙熏療法。取硫黃1錢左右,放入磁杯內,用棉花搓成捻子,蘸油少許插入硫黃中,點燃捻子。直接煙熏陰阜部分(用被單圍住下身,以免煙氣外泄),每次1小時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4次即見效。治療5例,皆愈。熏后陰囊或兩腿內側起紫紅色瘢痕,不必用藥,幾天后即可消失。
備注
此外,尚有天生碘和舶上硫黃二種商品:
①天生磺(《綱目拾遺》)
系含硫溫泉處升華凝結于巖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內,撈取浮于表面者。本品為淺黃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狀,閃爍發光,有臭氣。
②舶上硫黃(《博濟方》)
又名:舶硫(《遵生八箋》),白硫黃(《百草鏡》)。系將硫黃提煉而成。商品為不規則的塊狀,全體鮮黃色,半透明,有玻璃樣光澤。體輕而脆,易碎,斷面不平坦。有臭氣,味淡。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硫黃
別名
石硫黃、石流黃、流黃、石留黃、昆侖黃、黃牙、黃英、煩硫、石亭脂、九靈黃童、山石住、黃硇砂、將軍、白硫黃、天生黃、硫黃花、硫黃粉
出處
硫黃首載于《本經》,原名石硫黃,列為中品。
1.《本草經集注》云:“今第一出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色如鵝子初出殼,名昆侖黃。次出外國,從蜀中來,色深而煌煌。”2.《海藥本草》曰:“《廣州記》云:生昆侖日腳下,顆塊瑩凈,無夾石者良……蜀中雅州(今雅安等縣)亦出,光膩甚好,功力不及舶上來者。”3.《本草圖經》曰:“今惟出南海諸番,嶺外(即嶺南)州郡,或有而
來源
藥材基源:為自然元素類硫黃族礦物自然硫,主要用含硫物質或含硫礦物經煉制升華的結晶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lfur
采收和儲藏:采挖得自然硫后,加熱熔化,除去雜質,或用含硫礦經加工制得。
原形態
自然硫 又名:斜方硫。晶體結構屬斜方晶系。晶體為錐柱狀、板柱、板狀或針柱狀,集合體呈致密或疏松塊狀,或為泉華狀及隱晶的土狀塊體、皮殼、被膜等。黃、蜜黃或褐黃色;因合雜質可帶灰、黑或綠、紅色調。條痕白色至淡黃色。晶面金剛光澤,斷口松脂或油脂狀光澤。近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多組、不完全。致密塊體呈貝殼狀至不平坦狀斷口。硬度1-2。相對密度2.05-2.08。性脆、易碎;受熱易產生裂紋。有硫黃臭味。熱至270℃則燃著,火焰藍色,并放出刺鼻臭氣味。易溶于二硫化碳、松節油、煤油,但不溶于水及鹽酸和硫酸;遇強硝酸和王水則被氧化為硫酸。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自然硫主要形成于火山噴氣作用,火山硫含少量砷、硒、鋅和鉈。沉積巖或風化帶中的自然硫含粘土、有機質、瀝青等機械混入物。
資源分布:臺灣省的自然硫及山西、新疆、山東、江蘇、湖南、四川、貴州等地的有藥用史,以上各省及甘肅、青海、內蒙古、陜西、河南、湖北、安徽、廣西、廣東、西藏等省區都有制品硫產銷。
性狀
性狀鑒別 硫黃呈不規則塊狀、粗顆粒狀。淺黃色、黃色或略呈綠黃色。條痕白色或淡黃色。表面不平坦或粗糙,常具多數小孔隙。脂肪光澤。體輕,質松脆,易砸碎。有的斷面呈蜂窩狀,縱面可見細柱或針狀晶體,近于平行排列,金剛光澤。具特異臭氣,味淡。以塊整齊、色黃、有光澤、質松脆、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無色透明,微帶黃色。高突起,暗邊明顯。折光率 Np=1.9579, Nm=2.0371,Ng=2.245。干涉色極高,斜消光。2V=69°;雙折射率=0.2571。
品質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硫(S)不得少于98.5%。
商品規格 商品一般分為硫黃、倭硫黃、天生黃三種。
(1)硫黃 為不規則塊狀,黃色或帶淺綠色,不透明,表面較粗糙,常有細孔。
(2)倭硫黃 系將硫黃經過提煉而成。呈不規則塊狀,鮮黃色,半透明,表面較光滑,無細孔,系進口商品,質佳。
(3)天生黃 呈大小不同的顆粒狀,或砂狀結晶,淺黃色,微有玻璃光澤。
化學成分
主含硫(S),尚雜有砷(As)、硒(Se)、碲(Te)等。
藥理作用
1.溶解角質、殺疥蟲、殺菌、殺真菌的作用:局部外用,在體溫狀態下,硫與皮膚接觸,產生硫化氫;或與微生物或上皮細胞作用,氧化成五硫黃酸(pentathionic acid),從而有溶解角質、軟化皮膚、殺滅疥蟲等皮膚寄生蟲及滅菌、殺真菌等作用。
2.緩瀉作用:內服后一部分在腸內可形成硫化氫,刺激腸壁增加蠕動,而起緩瀉作用。硫化氫在體內產生極慢,故致瀉作用不強,且與用量大小無關。若腸內容物中脂肪性物質較多時,易產生大量的硫化氫。
3.消炎、鎮咳、祛痰作用:適當劑量對動物實驗性炎癥有治療作用,能使各級支氣管慢性炎癥細胞浸潤減輕,并使支氣管粘膜杯狀細胞數有不同程度減少,還能促進支氣管分泌增加。
4.其他作用:對氯丙嗪及硫噴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有明顯增強作用。
5.毒性:未經炮制的天然硫黃含砷量較多,不宜內服,內服需用炮制過的硫黃,且不宜過量或久服,以免引起砷中毒。升華硫西黃耆膠混懸液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0.266g/kg,中毒表現為拒食、肝腫大。服用過量硫黃,在腸內生成大量硫化氫及硫化物,被吸收入血液后,能使血紅蛋白轉變為硫化血紅蛋白,引起組織缺氧,中樞神經對缺氧最敏感,可致中樞麻痹而死亡。
鑒別
(1)本品燃燒時易熔融,火焰為藍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氣。(檢查硫)(2)本品置于濕銀面上摩擦,銀面變黑色。(檢查硫)
炮制
1.1.硫黃《圣惠方》:“細研,水飛過。”1.2.《博濟方》:“以柳木槌研三二日。”1.3.《孫尚藥方》:“(用)牛角研令極細。”1.4.《普濟方》:“去沙石,細研如飛塵。”“打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搗成小塊。生品有毒,多外用,以解毒殺蟲,治癬為主。
2.2.1.豆腐制《醫學綱目》:“入豆腐中煮三五沸。”《本經逢原》:“入豆腐中煮七次。”現行,先將豆腐切成片,鋪一層于鍋內,再鋪上一層凈硫黃塊,如此層層鋪好,加清水沒過藥材,用文火加熱煮至豆腐顯黑綠色時,取出,除去豆腐,漂凈,陰干。每硫黃100kg,用豆腐200kg。制后降低毒性,以助陽益火為主。
2.2.蘿卜制:取凈硫黃與蘿卜共煮至蘿卜爛時,取出,曬干。每硫黃100kg,用蘿卜40kg。
2.3.豬大腸制《醫方集解》:“石硫黃一斤,豬大腸二尺,將硫黃為末,實豬大腸中,爛煮三時,取出去皮。”現行,取硫黃灌入豬腸內,煮后晾干,或將硫黃放入生豬腸內,兩端扎緊,放熱湯中煮3小時,反復3次,每次均另換豬腸。 據報道,硫黃的毒性成分主要為As2O3。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升華硫”項下砷鹽檢查方法測定As2O3含量,未經炮制過的為29.80×l0(-6),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量的23.8倍。用溴-四氯化碳-硝酸濕法消解硫黃,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銀比色法,測定5種制硫黃中的砷含量。結果表明,炮制可降低硫黃中的搗As2O3含量,并以豆腐炮制品最為顯著。說明豆腐制硫黃能降低其毒性。實驗證明,硫黃和豆腐以l:1.5的比例進行炮制,制品含硫量可達到98%以上,含砷量低于或等于1μg/ml,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關于砷鹽限量的規定。
飲片性狀:硫黃參見"藥材鑒別"項。制硫黃形如硫黃,黃褐色或黃綠色,臭氣不明顯。 貯干燥容器內,置干燥處,防火。
性味
酸;熱;有毒
歸經
腎;脾;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
補火壯陽;溫脾通便;殺蟲止癢。主陽痿;遺精;尿頻;帶下;寒喘;心腹冷痛;久瀉久痢;便秘;疥瘡;頑癬;禿瘡;天皰瘡;濕毒瘡;陰蝕;陰疽;惡瘡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1.5-3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油調敷;或燒煙熏。
禁忌
本品有毒,內服宜用制品,不宜多服、久服。陰虛火旺患者及孕婦禁用。
1.徐之才《藥對》:“畏細辛、飛廉、樸消、鐵、醋。”(引自《綱目》)2.《本草衍義》:“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3.《本經逢原》:“久服傷陰,大腸受傷,多致便血。”“熱邪亢盛者禁用。”“濕熱痿痹,良非所宜。”4.《得配本草》:“忌禽獸血。”“陰虛者禁用。”5.《本草用法研究》:“陰虛有火者勿用。”“外瘡紅腫者、有內熱便閉者禁。”
各家論述
1.《吳普本草》:“或生易陽,或河西,或五色。黃是潘水石液也,燒令有紫焰者。八月、九月采。”2.《別錄》:“硫黃,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太山、河西山,礬石液也。”3.《本草經集注》:“此云礬石液,今南方則無礬石,恐不必爾。”4.《海藥本草》:“仙方謂之黃硇砂,能壞五金,亦能造作金色,人能制服歸本色。服而能除萬病,如有發動,宜以豬肉鴨羹、余甘子湯并解之。蜀中雅州亦出,光膩甚好,功力不及舶上來者。”5.《丹房鏡源》:“石硫黃,可干汞,訣曰:此硫黃見五金而黑,得水銀而赤。又曰黃牙。”6.《綱目》:“凡產石硫黃之處,必有溫泉,作硫黃氣。《魏書》云:悅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數十里乃凝堅,即石硫黃也。張華《博物志》云:西域硫黃出且彌山。去高昌八百里,有山高數十丈,晝則孔中狀如煙,夜則如燈光。",又言堅筋骨者,取以治下部之寒濕。”(《本經逢原》)
臨床應用
1.硫黃軟膏:沉降硫黃100g, 凡士林適量。取硫黃過80-100目篩后,緩緩加入已熔化的60℃的凡士林中,隨加隨攪拌,直至混勻,再加凡士林制成1000g,攪勻,即得。也可加適量液狀石蠟,用加液研磨法配制;尚可配成5%、20%濃度。密閉,涼處貯存。本品為黃色軟膏;有硫黃的特臭。本品用乙醚溶解除盡凡士林,揮盡乙醚,燃燒時火焰顯藍色,并發生二氧化硫刺激性臭。本品經處理后可用碘量法定量,含硫量應為標示量的90.0%-110.0%。功能溶解角質,抗真菌及抗寄生蟲,并可制止皮脂溢出。用于治療疥癬,體癬,花斑癬,皮脂溢出性皮炎等。外涂患處。(新疆《醫院制劑》1981年;南京市衛生局《醫院制劑規范》1989年)2.硫黃霜:硫黃100g,硬脂酸135g,凡士林(白)40g,氫氧化鉀6.50g,甘油50g,尼泊金乙酯1g,蒸餾水適量。硬脂酸、凡士林、尼泊金乙酯置水浴上溶化,80℃保溫;另取氫氧化鉀溶于適量水中,使總量為1000g,加熱至80℃,在不斷攪拌下加入上述油液,待霜劑生成后,將硫黃(100目篩細粉)與甘油調成糊狀后加入,繼續攪至冷凝,即得。也可增減硫黃用量,配成5%和20%硫黃霜。用于疥癬。外涂患處。[《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84,(8):39]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