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地道杜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eocnide obovata (C.H.Wright) Merr.[Debregeasia obovata C.H.Wrigh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2-3m。小枝有粗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7cm;托葉條狀披針形,長約1cm,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5cm,寬2-9cm,先端突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淺心形或寬楔形,邊緣在中、下部以上有牙齒或粗牙齒,上面疏生伏毛,脫落后毛枕呈乳狀突起,極粗糙,有時有泡狀隆起,下面被一層薄的灰白色氈毛;基出脈3條,側脈2-4對。花序生于上年生枝和老枝的葉腋,長0.8-1.5cm,二至三回二歧分枝,或二叉狀分枝。雄花被片與雄蕊3,稀2,退化雌蕊棍棒狀,被綿毛;雌花長約1mm。核果小,卵形,稍扁,長約1mm,基部有一盤狀的肉質環。花期12月至翌年2月,果期5-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00-1400m的山谷、溪旁蔭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云南。
性味
辛;性溫
功能主治
發表透疹;祛風勝濕;活血散瘀。主麻疹;水痘;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