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狼把草
別名
豆渣菜、郎耶菜
來源
菊科刺針草屬植物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的全草。夏秋采收,去雜質,鮮用或曬干。
性味
苦、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養陰斂汗。用于感冒,扁桃體炎,咽喉炎,腸炎,痢疾,肝炎,泌尿系感染,肺結核盜汗,閉經;外用治癤腫,濕疹,皮癬。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鮮草絞汁搽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狼把草
別名
烏階(《爾雅》),烏杷(《爾雅》郭璞注),郎耶草(《本草拾遺》),小鬼叉(《東北藥植志》),豆渣草(《四川中藥志》),針包草,引線包(《杭州藥植志》),大狼把草,接力草、針線包、一包針(《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菊科植物狼把草的全草。夏、秋間割取地上部分,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80厘米,有時可達90厘米;由基部分枝,無毛。葉對生,莖頂部的葉小,有時不分裂,莖中、下部的葉片羽狀分裂或深裂;裂片3~5,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稀近卵形,基部楔形,稀近圓形,先端尖或漸尖,邊緣疏生不整齊大鋸齒,頂端裂片通常比下方者大;葉柄有翼。頭狀花序頂生,球形或扁球形;總苞片2列,內列披針形,干膜質,與頭狀花序等長或稍短,外列披針形或倒披針形,比頭狀花序長,葉狀;花皆為管狀,黃色;柱頭2裂。瘦果扁平,長圓狀倒卵形或倒卵狀楔形,長4.5~9毫米,直徑約1.5~2.2毫米,邊緣有倒生小刺,兩面中央各只一條縱肋,兩側上端各有一向上的刺,刺上有細小的逆刺。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
生于水邊濕地、溝渠及淺水灘,亦生于路邊荒野。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化學成分
干草含揮發油(0.11%)、鞣質(2.01%),木犀草素、本犀草素-7-葡萄糖甙等黃酮類。葉含維生素C約160毫克%。果實含油23.78%。
藥理作用
全草浸劑予動物注射,有鎮靜、降壓及輕度增大心跳振幅的作用;內服可利尿、發汗。
性味
苦甘,平。
①《本草拾遺》:"味苦,平,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淡。"
③《閩東本草》:"性平,味苦甘。"
功能主治
治氣管炎,肺結核,咽喉炎,扁桃體炎,痢疾,丹毒,癬瘡。
①《本草拾遺》:"主亦白久痢,小兒大腹痞滿,丹毒寒熱。取根、莖煮服之。"
②《本草圖經》;"主療血痢。"
③《綱目》:"治積年癬,天陰即癢,搔出黃水者,搗末摻之。"
④《閩東本草》:"養陰益肺,清熱解毒。治咳嗽喘息,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研末成搗汁。外用:研末撒或搗汁涂。
復方
①治氣管炎,肺結核:鮮狼把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鮮狼把草三至四兩,加鮮橄欖六個,或馬蘭鮮根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咽喉腫痛:鮮狼把草五錢至一兩。加冰糖燉服。(《閩東本草》)
④治血痢:狼把草二斤,搗絞取汁一小升,納白面半雞子許,和之調令勻,空腹頓服之。若無生者,但收取苗陰干,搗為散,患痢者取散一方寸匕,和蜜水半盞服。(《本草圖經》)
⑤治濕疹:鮮狼把草葉搗爛絞汁涂抹。(《福建中草藥》)
⑥治癬:狼把草葉研末,醋調涂。(《福建中草藥》)
備注
本品與其同屬植物三葉鬼針草在四川地區均稱為"豆渣草",并同等使用。三葉鬼針草在廣東、廣西為草藥"金盞銀盤"的主要品種,參見"金盞銀盤"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