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柳花
別名
楊花(《摘元方》),柳椹(《岣嶁神書》),柳蕊(《綱目拾遺》)。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花。
性味
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滇南本草圖說》:"味甘苦淡,平。"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止血,散瘀。治風水,黃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婦女經閉,齒痛。
①《本經》:"主風水,黃疸,面熱黑。"
②《滇南本草圖說》:"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癥。"
③《品匯精要》:"主齒痛。"
用法用量
內服:搗汁,或研末,1~3錢。外用:研末或燒存性撒。
復方
①治室女發熱經停:柳花五、七錢,紫草一兩二錢,升麻九錢,歸身七錢半。上為末。每服七錢,葡萄煎湯調下。(《赤水玄珠》)
②治走馬牙疳:楊花燒存性,入麝香少許搽。(《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各家論述
《綱目》:"《本經》主治風水黃疸者,柳花也。《別錄》主治惡瘡,金瘡,潰癰,逐膿血;《藥性論》止血療痹者,柳絮及實也。花乃嫩蕊,可搗汁服,子與絮連,難以分別,惟可貼瘡、止血、裹痹之用,所謂子汁療渴者,則連絮浸漬,研汁服之爾。又崔實《四民月令》,言三月采絮愈疾,則入藥多用絮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柳花
別名
楊花、柳椹、柳蕊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 陶弘景:柳花熟,隨風起,狀如飛雪。陳元正方以為痹者。當用其未舒時之子,亦隨花飛,正應水漬取汁耳。
2.《本草拾遺》:柳絮,《本經》以絮為花,花即初發時黃蕊,子為飛絮,以絮為花,其誤甚矣。
3.《本草衍義》:柳花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及其華干,絮方出,收之,貼灸瘡,及為菌褥。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處便生,如地丁之類,多不因種植,于人家庭院中自然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花序。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采收和儲藏:春季花初開放時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喬木,高可達18m,樹冠開展疏散。樹皮灰黑色,不規則開裂;枝細,下垂,無毛。芽線形,先端急尖。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3-)5-10mm,有短柔毛;托葉僅生在萌發枝上。花序先葉或與葉同時開放;雄花序長1.5-3cm,有短梗,軸有毛;雄蕊2,花藥紅黃色;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2;雌花序長達2-5cm,有梗,基部有3-4小葉,軸有毛;子房橢圓形,無柄或近無柄,花柱短,柱頭2-4深裂;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有1。蒴果長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耐水濕,也能生于旱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及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止血散瘀。主風水;黃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經閉;瘡疥;齒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研末,3-6g;或搗汁。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撒。
復方
①治室女發熱經停:柳花五、七錢;紫草一兩二錢,升麻九錢,歸身七錢半。上為末。每服七錢,葡萄煎湯調下。義《赤水玄盼)②治定馬牙府:揚花燒存性,入躇香少許搽。(《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各家論述
1.《綱目》:《本經》主治風水黃疸者,柳花也。《別錄》主治惡瘡,金瘡,潰癰,逐膿血;《藥性論》止血療痹者,柳絮及實也。花乃嫩蕊,可搗汁服,子與絮連,難以分別,惟可貼瘡、止血、裹痹之用,所謂子汁療渴者則連絮浸漬,研汁服之爾。又崔實《四民月令》,言三月采絮愈疾,則入藥多用絮也。
2.《本經》:主風水,黃疸,面熱黑。《滇南本草圖說》: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癥。
3.《品匯精要》:主齒痛。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