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李根
出處
《本草經集注》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根,9~10月采。
性味
①《日華子本草》:"涼,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消渴,淋病,痢疾,丹毒,牙痛。
①《藥性論》:"苦李根煮汁止消渴。"
②《日華子本草》:"主赤白痢,濃煎服。"
③《滇南本草》:"治膏淋膿閉,馬口疼痛,秧草為使,用根點水酒服,但服后膿止,管中癢,方好。"
④《綱目》:"治小兒暴熱,解丹毒。"
⑤《重慶草藥》:"清火解毒。用于熱淋,血痢,牙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小兒暴有熱,得之二、三日:李根、桂心、芒硝各十八銖,甘草、麥門冬各一兩。上五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千金方》李根湯)
②治小兒尿灶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入陰頭皆赤色者:燒李根為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千金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李根
英文名
Root of Japanese Plum
別名
山李子根、李子樹根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態
李 喬木,高達9-12m。樹皮灰褐色,粗糙;小枝無毛,紫褐色,有光澤。葉柄近頂端有2-3腺體;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密淺圓鈍重鋸齒。花兩性;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狀,萼片及花瓣均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數;排成不規則2輪;雄蕊1,柱頭盤狀,心皮1,與萼筒分離。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5-5cm,栽培品種可達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綠、黃或帶紫紅色,有光澤,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細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
資源分布:除內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性狀
根呈圓柱形,長30-130cm,直徑0.3-2.5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及須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切斷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木質部有放射狀紋理。氣微,味淡。
性味
苦;寒;無毒
歸經
脾;胃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主瘡瘍腫毒,熱淋,痢疾,白帶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藥性論》:苦李根煮汁止消渴。
2.日華子本草》:主赤白痢,濃煎服。
3.《滇南本草》:治膏淋膿閉,馬口疼痛,秧草為使,用根點水酒服,但服后膿止,管中癢,方好。
4.《本草綱目》:治小兒暴熱,解丹毒。
5.《重慶草藥》:清火解毒。用于熱淋,血痢,牙痛。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