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賢著《奇效良方》:當歸四逆湯
【處方】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二錢半。通草、甘草,各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傷寒論》:當歸四逆湯
【處方】當歸9克 桂枝9克(去皮)芍藥9克細辛3克 甘草6克(炙)通草6克 大棗5枚
【功能主治】養血散寒,溫經通脈。主厥陰傷寒,血脈凝澀,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或腸鳴腹痛,下利不止;或陰頹疝氣,睪丸掣痛,牽引少腹。現用于雷諾氏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腰腿足踝酸痛、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蕁麻疹、精索靜脈曲張、女子閉經、痛經、月經不調、凍瘡、皸裂等屬血虛寒凝經脈者。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備注】方中當歸既能養血,又能和血養血為君;桂枝溫通經脈,以暢血行,芍藥益陰和營,二味相配,內疏厥陰,調和營衛為臣;細辛散表里內外之寒邪,通草入經通脈為佐;甘草、大棗溫養脾氣為使。諸藥合用,有溫養經脈,通暢血行之功。
【摘錄】《傷寒論》
《衛生寶鑒》卷十八:當歸四逆湯
【處方】當歸尾2.1克 附子(炮)官桂 茴香(炒)柴胡各1.5克 芍藥1.2克 茯苓 玄胡索 川楝子各0.9克(酒煮)澤瀉0.6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主疝氣,臍腹冷痛,牽引腰胯。
【用法用量】用水3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衛生寶鑒》卷十八
《重訂通俗傷寒論》:當歸四逆湯
【處方】全當歸3錢,桂枝尖5分,北細辛3分(蜜炙),鮮蔥白1個(切寸),生白芍3錢,清炙草5分,絳通草1錢,陳紹酒1瓢(沖)。
【功能主治】滋陰通脈。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用法用量】如宿病寒疝,小腹痛甚,口吐白沫者,則加吳茱萸以止疝痛,生姜汁以止吐沫。
【各家論述】方中歸、芍榮養血絡為君;臣以桂、辛,辛通經脈,使經氣通暢,絡氣自能四布,尤必佐以絳通、蔥、酒者,一取其速通經隧,一取其暢達絡脈;使以炙草,辛得甘助而發力愈速也。此為養血滋陰,活絡通脈之良方。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醫略六書》卷二十四:當歸四逆湯
【處方】附子1錢半(炮),官桂1錢半,白芍1錢半(酒炒),柴胡5分,當歸3錢,吳茱1錢(醋炒),楝子2錢(酒炒),小茴3錢(醋炒),澤瀉1錢半。
【功能主治】陽虛寒疝,脈緊細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陽虛于下,寒束于經,虛陽不能布敷而經氣被遏,故虛疝時時發作焉。附子補火扶陽,官桂溫經散寒,當歸養血榮經,白芍斂陰柔筋,柴胡升清陽以除邪,吳茱降逆氣以下達,澤瀉瀉濁陰清腎府,小茴溫經氣卻疝疾,川楝子瀉濕熱以平虛疝也。
【摘錄】《醫略六書》卷二十四
《杏苑》卷六:當歸四逆湯
【處方】當歸1錢5分,官桂1錢5分,白芍藥1錢5分,細辛1錢5分,甘草(炙)1錢,通草1錢,吳茱萸5分。
【功能主治】陰(疒頹??)大如斗,諸藥不能效者。
【用法用量】用生姜5片,水煎熟,空心溫服。
【摘錄】《杏苑》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