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麻柳葉功效

《中藥大辭典》:麻柳葉

出處

《草木便方》

來源

為胡桃科植物楓楊的葉。

化學成分

含水楊酸、內酯、酚性成分及大量抗壞血酸(1470毫克%)。

性味

苦,溫,有毒。

①《閩南民間草藥》:"辛,熱,有毒。"

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慢性氣管炎,關節痛,瘡疽癤腫,疥癬風癢,皮炎濕疹,湯火傷。

①《草木便方》:"涂爛瘡、湯火傷。"

②《分類草藥性》:"洗疥瘡、癬瘡。"

③《四川中藥志》:"殺蟲,解毒。涂湯火傷及久瘡,止牙痛。"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虎耳草 精浸搽或搗敷。

復方

①治皮膚癬:鮮麻柳葉二兩。切碎,酒精一斤,將麻柳葉投入酒中浸一星期后取用。用時,取一些棉花蘸該酒擦患處,日擦一、二次。或取葉煎水洗。(《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癢疹:麻柳葉、毛秀才、千里光柳枝。煎水洗。(《四川中藥志》)

③治牙痛:麻柳葉搗絨,塞患處或噙用。(《四川中藥志》)

④治腳趾濕爛(香港腳):楓楊葉搗爛,搽患處。(《湖南藥物志》)

⑤治膝關節痛:楓楊葉,虎耳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鮮楓楊葉0.5斤,加水1斤,煮沸15分鐘后棄渣,繼續煎熬濃縮至200毫升,加糖適量調味。每日100毫升,分3~4次口服。亦可將鮮葉制成每毫升含生藥1克的注射液應用。共治150例,其中用煎劑127例,近控14例,顯效27例,好轉60例,無效26例;針劑治療23例,近控2例,顯效3例,好轉16例,無效2例。用藥時間8~30天不等,平均14天。初步觀察,在止咳、化痰、平喘、消炎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效果,但以化痰、止咳作用較明顯。副作用:以腹瀉為主,在繼續服藥4~5天后均明顯減輕或消失。此外,少數病例訴頭昏、咽干、胃部嘈熱,但均較輕微。針劑無胃腸道反應,但有2例1日用藥量達6毫升時出現四肢酸軟無力,停藥后即消失。

②治療蜂窩織炎、癤腫等

以鮮楓楊葉1斤,洗凈,加水2斤煮沸,去渣,濾液濃縮成1斤至1斤2兩。以消毒紗布浸透,外敷患處。治療蜂窩織炎、癤腫及其他外科化膿性疾病300余例,均獲效果。

③治療稻田皮炎

用楓楊鮮葉半斤,煎水熏洗患部,再用鮮薄荷葉適量搗爛外敷。治療稻田皮炎皮膚發癢6例,1~2日即愈。

④治療神經性皮炎

用新鮮楓楊樹葉揉搓成團,待有汁擠出,即在病變部位揉擦5~10分鐘,每天1次,5天為一療程。治療5例,經2~3個療程即愈。一般擦后立即止癢,且局部發紅,數天后脫屑。

⑤治療麻風潰瘍

用楓楊葉提取物制成軟膏和油劑外用。治療9例,均有效果。療程短的5天,長的達5個月。對早期潰瘍,在敷藥48小時后即開始見效;對晚期潰瘍,敷藥6~10天后,紅腫消退,分泌物減少,瘡口邊緣有新的肉芽生長。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麻柳葉

別名

楓楊葉、柳樹葉

出處

出自于《草木便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桃科植物楓楊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 C.[P.ste-roptera C.DC.var.sinensis Graebn]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除去雜質,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落葉喬木,高18-30m。樹皮黑灰色,深縱裂,幼樹具長柔毛和皮孔,葉痕明顯。冬芽細長有柄,裸露,被銹褐色毛。髓部薄片狀。葉互生,多為偶數羽狀復葉,少有奇數羽狀復葉,長8-16cm,葉軸兩側有狹翅,小葉10-28枚,長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2cm,寬2-3cm,先端鈍圓或短尖,基部偏斜,邊緣有細鋸齒,表面有細小的疣狀突起,中脈和側脈腋內有1簇極短的星狀毛。葇荑花序,與葉同時開放,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單生于去年生的枝腋內,長6-10cm ,下垂,雄花有1苞片和2小苞片,并有1-2枚發育的花被片,雄蕊6-18;雌花序單生新枝頂端,長10-20cm,花序軸密被星狀毛和單毛,雌花單生苞腋內,左右各有1個小苞片,花被片4,貼生于子房,子房下位,2枚心皮組成,花柱短,柱頭2裂,果序長20-45cm,小堅果長橢圓形,長6-7mm,常有縱脊,兩側有由小苞片發育增大的果翅,條形或闊條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平原溪澗河難灘、陰濕山地雜木林中,喜光,現已廣泛栽培于庭園或道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臺灣、東北和華北僅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鑒別 小葉多皺縮,展平后,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2.5-3.5cm,全體綠褐色,上面略粗糙,中脈、側脈及下面有極稀疏毛。小葉柄極短或無。質脆。氣微,味微,味淡。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1例。柵欄組織細胞1-2列。主脈維管束2個,外韌型,韌皮部外側有中柱鞘纖維。主脈處上表下方有厚角組織。

粉末特征:暗綠色。①非腺毛為單細胞,長85-320μm,直徑8-25μm,壁厚約4μm。有的基部彎曲,紋孔偶見。②上、下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壁波狀彎曲;下表皮有不定式氣孔。③草酸鈣簇晶,直徑16-92μm,棱角短鈍。此外,有螺紋導管。

化學成分

葉含維生素(vitamin)C,鞣質。

性味

辛;苦;性溫;有毒

歸經

肺;肝經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殺蟲止癢;解毒斂瘡。主風濕痹痛;牙痛;膝關節痛;疥癬;濕疹;陰道滴蟲;燙傷;創傷;潰瘍不斂;血吸蟲病;咳嗽氣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水外洗;乙醇浸搽;或搗敷。

復方

1.治皮膚癬:鮮麻柳葉二兩。切碎,酒精斤,將麻柳葉投入酒中浸一星期后取用。用時,取一些棉花、該酒擦患處,日擦一、二次。或取葉煎水洗。(《閩南民間草藥》)2.治癢疹:麻柳葉、毛秀才、千里光、柳枝。煎水洗。(《四川中藥志》)1.治牙痛:麻柳葉搗絨,塞患處或噙用。(《四川中藥志》)④治腳趾濕爛(香港腳):楓楊葉搗爛,搽患處。(《湖南藥物志》)⑤治膝關節痛:楓楊葉、虎耳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涂爛瘡、湯火傷。2.《分類草藥性》:洗疥瘡、癬瘡。3.《四川中藥志》:殺蟲,解毒。涂湯火傷及久瘡,止牙痛。

臨床應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取鮮楓楊葉0.5斤,加水1斤,煮沸15分鐘后棄渣,繼續煎熬濃縮至200ml,加糖適量調味。每日100ml,分3-4次口服。亦可將鮮葉制成每毫升含生藥1g的注射液應用。共治150例,其中用煎劑127例,近控14例,顯效27例,好轉60例,無效26例;針劑治療23例,近控之例,顯效3例,好轉16例,無效之例。用藥時間8-30天不等,平均14天6初步觀察,在止咳、化痰、平喘、消炎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效果,但以化痰、止咳作用較明顯。副作用:以腹瀉力主,在繼續服藥4-5天后均明顯減輕或消失。此外,少數病例訴頭昏。咽干、胃部嘈熱,但均較輕微。針劑無胃腸道反應,但有2例1日用藥量達6ml時出現四肢酸軟無力,停藥后即消失。

2.治療蜂窩織炎、癤腫等:以鮮楓楊葉1斤,洗凈,加水2斤煮沸,去渣,濾液濃縮成1斤至1斤之兩。以消毒紗布浸透,外敷患處。治療蜂窩織炎、癤腫及其他外科化膿性疾病300余例,均獲效果。

3.治療稻田皮炎:用楓楊鮮葉半斤,煎水熏洗患部,再用鮮薄荷葉適量搗爛外敷。治療稻田皮炎皮膚發癢6例,1-2日即愈。4.治療神經性皮炎:用新鮮楓楊樹葉揉搓成團,待有什擠出,即在病變部位揉擦5-10分鐘,每天1次,5天為一療程。治療5例,經2-3個療程即愈。一般擦后立即十癢,且局部發紅,數天后脫屑。

5.治療麻風潰瘍:用楓楊葉提取物制成軟膏和仙劑外用。治療9例,均有效果。療程短的5天,長的達5個月。對早期潰瘍,在敷藥48小時后即開始見效;對晚期潰瘍,敷藥6-10天后,紅腫消退,分泌物減少,瘡口邊緣有新的肉芽生長。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