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馬兜鈴功效

《中國藥典》:馬兜鈴

英文名

FRUCTUS ARISTOLOCHIAE

來源

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干燥。

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長3~7cm,直徑2~4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棱線12條,由棱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頂端平鈍,基部有細長果梗。果皮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梗也分裂為6條。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較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6室,每室種子多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0mm,寬8~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鑒別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馬兜鈴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馬兜鈴酸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甲苯-酸乙酯-水-甲酸(20:10:1: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條斑。

炮制

馬兜鈴:除去雜質,篩去灰屑,搓碎。

蜜馬兜鈴:取凈馬兜鈴,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性味

苦,微寒。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于肺熱喘咳,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

3~9g。

貯藏

置干燥處。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馬兜鈴

別名

馬兜零(《蜀本草》),馬兜苓(《珍珠囊》),兜鈴(《本草述鉤元》),水馬香果(《江蘇植藥志》),葫蘆罐(《東北藥植志》),臭鈴鐺(《河北藥材》),蛇參果(《四川中藥志》)。

出處

《藥性論》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干燥成熟果實。9~10月果實由綠變黃時連柄摘下,曬干。

原形態

①北馬兜鈴,又名:圓葉馬兜鈴。

多年生纏繞或匍匐狀細弱草本。根細長,圓柱形,直徑3~8毫米,黃褐色。莖草質,綠色,長達1米或更長。葉互生,葉柄絲狀,長約1.5~2厘米,葉片三角狀闊卵形,長2.5~7厘米,寬2.5~7.5厘米,先端鈍或鈍尖,基部心形,全緣,葉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基出脈5~7條,較明顯。花3~10朵,簇生于葉腋間;花梗細,長約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長1.5~3.5厘米,略彎斜,兩側對稱,上部呈斜喇叭狀,先端漸尖,中部呈管狀,下部包住花柱,膨大成球形;雄蕊6,幾無花絲,貼生于肉質花柱上,花藥2室,縱裂;子房下位,長柱形,長約7毫米,花柱6,愈合成柱體,柱頭短。蒴果例廣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4厘米,直徑2~3厘米,初期綠色,成熟時黃綠色,沿室間開裂為6瓣,果柄上裂成5~6條絲狀。種子扁平,三角狀,邊緣具白色膜質的寬翅。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溝、溪邊或林緣的灌木叢間。分布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山東等地。

②馬兜鈴

多年生纏繞:禿匍匐狀細弱草本。葉互生,葉柄較細,長約1~1.5厘米;葉片三角狀狹卵形,長3~8厘米,寬1.8~4.5厘米,中部以上漸狹,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心臟形,兩側圓耳形,老時質稍厚,基出脈5~7條,較明顯。花較大,單生于葉腋間,花梗細,長1~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長3~5厘米,內被細柔毛,有5條縱脈直達花被頂端;雄蕊6;子房下位,長柱形,花柱6,肉質短厚,愈合成柱體,柱頭短。蒴果近圓形或矩圓形,長4~5厘米,直徑3~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坡叢林中。分布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生境分部

主產河北、山東、陜西、遼寧、山西,河南、黑龍江等地。甘肅、江西、內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亦產。

性狀

干燥的果實,卵圓形或長圓形,長3~5厘米,直徑2~3厘米。外皮灰綠色或灰黃色,有6條凸起的波狀縱棱,其間夾有6條順紋及橫向的細脈紋。一端較平,有小臍,一端有細柄。果皮輕脆,易裂為6瓣,果柄亦隨著分裂為6條線。果內包有6排平疊的種子。種子扁平三角形或扇形片狀,邊緣淡棕色,中心棕色,一面附有薄膜。種仁乳白色,有油性。氣特異,味苦。以個大、完整、灰綠色者為佳。

化學成分

果實及種子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馬兜鈴次酸(aristolochinic acid)、木蘭堿(magnoflorine)、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等。

炮制

馬兜鈴:搓碎去筋,篩凈泥土。蜜兜鈴:取凈馬兜鈴,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馬兜鈴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性味

苦,寒。

①《藥性淪》:"平。"

②《開寶本草》:"味苦,寒,無毒。"

③《綱目》:"微苦辛。"

歸經

入肺經。

杲:"入手少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

功能主治

清肺降氣,化痰止咳。用于肺熱喘咳、痰中帶血,咯血,失音,痔瘺腫痛。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用于肺熱咳喘,可配桑白皮、貝母。亦用于肺陰虛有熱之咳喘,可配阿膠

①《藥性論》:"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

②《日華子本草》:"治痔瘺瘡,以藥于瓶中,燒熏病處。"

③《開寶本草》:"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瘺瘡。"

④《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熱,安肺氣,補肺。"

⑤《本草求原》:"治肺中濕熱,聲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兒麻疹內陷,喘滿聲暗,宜加用之。"

⑥《現代實用中藥》:"治咯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

禁忌

虛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復方

①治肺氣喘嗽:馬兜鈴二兩(只用里面子,去卻殼,半兩,入碗內拌和勻,慢火炒干),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以藥末含咽津亦得。(《簡要濟眾方》)

②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一兩五錢(麩炒),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炒)。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小兒藥證直訣》阿膠散)

③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馬兜鈴服之。(《千金方》)

④治心痛:大馬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服。(《摘元方》)

臨床應用

馬兜鈴具有溫和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適用于較早期的高血壓病

制劑及用法各地不盡相同,療效亦略有差異。㈠醇浸煎劑:取馬兜鈴1斤搗碎,加入20%乙醇溶液3000毫升,置于密閉瓦罐中,時加振蕩,浸漬1周后連罐嫩煮2/J塒,加壓過濾,得藥液約lOoo毫升,待涼后加入1/lO量的95%乙醇,搖勻備用。每毫升約含生藥0.5克。視病情輕重每日用12~20毫升,分3次食后服。觀察Ⅰ、Ⅱ、Ⅲ期高血壓病共121例,一般在服藥5~15天后,血壓即見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為28/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張壓顯著降低(21毫米汞柱以上)的29例(占24%),輕度降低(11~20毫米汞柱)的60例(占49.6%),合計有效降壓率為73.6%。Ⅰ及Ⅱ期患者的療效較晚期病人為佳。服藥后降壓曲線呈緩慢下降,也有部分病例呈波動狀下降。同時有3/4患者的臨床癥狀(頭昏、頭痛、心悸、失眠等)得到顯著改善或消失。停藥后,早期病人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而Ⅱ期以后的大部分患者在停藥20天至數月后即有回升趨勢,但所達到的高度較治療前為低;如再繼續服藥,仍可迅速見效。服藥期間除少數病例有惡心感、腹瀉、食欲減退外,未見其它副作用。經驗認為,醇浸煎劑每日量以15毫升較為適宜,血壓顯著下降后仍應繼續服藥至少兩周以上,長期服用亦不產生任何嚴重副作用。㈡流浸膏:每500毫升含生藥1斤。開始每日3次,每次2毫升,以后可逐漸增至5毫升。觀察32例,經1個月左右治療,平均降壓26/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張壓顯著減低和輕度減低(標準同前)的分別占34.4%和25.0%,合計降壓有效率為59.4%。一般于7~14天出現降壓效果。但對臨床癥狀的改善尚不夠完全滿意,多數仍須結合其它方法隨癥治療。服藥后除個別病例發生惡心外,大多無不良反應。㈢煎劑:每日用馬兜鈴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半量,分3次食后服。37例患者服藥15~25日后,舒張壓顯著下降者10例,輕度下降9例,無效16例,平均降壓28/13毫米汞柱。停藥后一部分病人血壓一度回升,短期內均自然平復。觀察時間最長者278日,血壓未見回升。大部分病人癥狀亦有改善,其中以頭痛、頭昏改善最為顯著。副作用主要為胃納不佳和軟弱,但多不影響治療。

備注

此外,在甘肅尚用大葉馬兜鈴的果實作馬兜鈴入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馬兜鈴

英文名

Dutchmanspipe Fruit

別名

兜鈴、馬兜零、馬兜鈴、水馬香果、葫蘆罐、臭鈴檔、蛇參果。

出處

出自《藥性論》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和馬兜鈴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2.Aristolochia debilis Seib.et Zucc.

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摘,曬干。

原形態

1.北馬兜鈴 草質藤本。葉紙質;葉柄柔弱,長2-7cm;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cm,寬3-10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基出脈5-7條。總狀花序有花2-8朵生于葉腋;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cm,小苞片卵形,具長柄;花被長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呈一長管,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色,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藥貼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朔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cm,先瑞圓形而微凹,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便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有小疣點,具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馬兜鈴 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l-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花單生或2朵聚生于葉腋;花便長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斗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藥貼生于合蕊柱近基部;于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蒴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山野林綠,溪流兩岸,路旁及山坡灌叢中。

2. 生于山谷、溝邊陰濕處或山被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西、湖北等地。

2.分布于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冷涼濕潤的氣候,耐寒,耐旱.怕澇,忌陽光照射。宜在濕潤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中種植。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當果實由綠變黃色時分批采摘,過晚果實開裂。種子不耐干藏,采收后應立即播種或將種子埋于濕沙中,放陰涼處保存。若于晚秋或翌年春取出播種,種子發芽不整齊,在10-20℃變溫條件下發芽率高。也可在收獲后用赤霉素5X104-4‘浸種ld后放溫室沙藏。春播宜3月下旬-4月上旬,直播與育苗均可。育苗,在苗床上開條溝,行距25cm,溝深3-6cm,播幅10cm,將種子播下,覆土輕壓,加蓋稻草,以保持苗床濕潤,出苗后除去覆蓋物,lhm2用種子15-22.5kg。至次年4月,按行株距 40cm X 30cm開穴定植。直播用穴播或條播法。

田間管理幼苗期需適當灌水,施氮肥1次,定植后至開花期,追施氮肥2次,8月中、下旬開花時增施磷、鉀肥。及時中耕除草,株高30cm后應搭架,以利其莖蔓攀援生長。

病蟲害防治馬兜鈴鳳蝶嚴重時將葉子吃盡。冬季應清理田園,消滅越冬蛹,4-9月鳳蝶發生期,當1-2齡幼蟲群集危害時,用20%殺滅菌脂乳油2000倍液噴霧。此外,還有象鼻蟲、斜紋夜蛾、金斑夜蛾、蚜蟲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 (1)北馬兜鈴蒴果卵圓狀倒卵形,長3-5cm,直徑2-4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痕;果柄 細,長2-6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棱線12條,由棱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果實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6室,種子多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0mm,寬6-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殊,味微苦。(2)馬兜鈴蒴果球形或長圓形,基部鈍圓,背縫線縱棱較平直。種子寬略大于長,心形。以個大、黃綠色、不破裂者為佳。

顯微鑒別果瓣根切面:(1)北馬兜鈴 外果皮為1列細胞,每隔1-4個細胞有一較大細胞,胸腔內含棕色物。中果皮為10余列薄壁細胞,中部有斷續排列的維管束,背縫線處維管束較大,韌皮部外方有半月形纖維來,木化,束務有石細胞,近腹縫線處有孔紋細胞5-9列,至背縫線處漸減少至l-2列。內果皮為3-4列纖維。中隔兩層細胞垂直排列,一層細胞長,壁初小,另一層為類圓形孔紋細胞。

(2)馬兜鈴與北馬兜鈴相似,不同點是;中隔一層,細胞呈細長形,壁孔較大,另一層細胞長方形或類圖形。

種子橫切面:(1)北馬兜鈴種翅由4-8列孔紋細胞組成、壁微木化。種皮最外層為且1列類方形棕色細胞,內壁略凹凸不平,其內為1列棕色小型木化細胞,向內為2列薄壁細胞。胚乳細胞含脂肪油滴。(2)馬兜鈴種皮最外層為1列棕色細胞,向內為1列木化細胞,內含方晶。

化學成分

1.北馬兜鈴成熟干燥果實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A、C、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木蘭花堿(mag-noflorine)。

2.馬兜鈴果實和種子含有馬兜鈴酸A和季銨生物堿。

藥理作用

1.對呼吸系統的作用:1.1.止咳作用:1.1.1.從小鼠食道給磷酸可待因60mg/kg、馬兜鈴50%乙醇浸液濃縮液10g/kg(2g/ml)及同體積水,連續給藥3日,于末次給藥1小時恒壓(0.5kg/cm)噴霧濃氨水(25-28%)刺激一定時間后,觀察l分鐘內出現3次典型咳嗽為陽性反應。以引起半數小鼠咳嗽的噴霧時間(EDT50)為指標,實驗按序貫法進行。馬兜鈴組EDT50為70.37,相對EDT50(R值)為172.48%,可待因組EDT50為67.13,相對EDT50為163.50%。已知R值>130%,有鎮咳作用,R值>150%,有明顯鎮咳作用。表明馬兜鈴對氫氧化銨噴霧引咳法模型有明顯鎮咳作用,作用強度與磷酸可待因相當。

1.1.2.0-3.3kg貓,用3%戊巴比妥鈉按30mg/kg的劑量腹腔麻醉。方波刺激器,發出頻率40次/s,脈沖寬度0.5ms,振幅2.4v,連續刺激喉上神經5s,兩次刺激時間間隔3分鐘。共刺激3次,測出該貓的平均咳嗽次數。分別從食道給馬兜鈴5g/kg及同體積水,l小時后同法測其平均咳嗽次數。給藥前后咳嗽數之差為2.413±0.83(P<0.05),說明馬兜鈴對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咳的自身比較具有明顯鎮咳作用。

1.2.平喘作用:離體豚鼠支氣管肺灌流試驗證明1%浸劑可使其舒張,并能對抗毛果蕓香堿、乙酰膽堿及組胺所致的支氣管痙攣,但不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痙攣。馬兜鈴去乙醇浸液0.5ml(2g/ml)能顯著抑制0.5ml組胺(10g/ml)致痙的豚鼠離休氣管平滑肌,表明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1.3.祛痰作用:用測定麻醉兔呼吸道粘液分泌的方法證明口服馬兜鈴煎劑(1g/kg)有微弱的祛痰作用,效果不如紫苑及天南星

2.對正常大鼠血壓的影響:大鼠用烏拉坦腹腔注射輕度麻醉后,仿Kersten法測鼠腳血壓,從食道給馬兜鈴10g/kgx2日,于給藥后1.5小時,測各鼠血壓,結果馬兜鈴對正常大鼠血壓無明顯的降壓作用。

3.抗炎作用:3.1.對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馬兜鈴10g/kg對20ul/只皮內注射組胺(50ug/ml)的所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3.2.對大鼠炎性滲出和增生的影響:馬兜鈴不能抑制由巴豆所致的炎性滲出和增生。

3.3.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的影響:馬兜鈴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組織增生無明顯抑制作用。

4.抗菌作用:體外試驗馬兜鈴水浸劑(1:4)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鮮北馬兜鈴果實及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果實的作用比葉強,除去鞣質后仍然有效,加熱后抗菌作用減低或喪失,對綠膿桿菌無作用。

毒性

急性毒性試驗馬兜鈴半數致死量為22.02g/kg。

鑒別

理化鑒別 (1)本品乙醇浸出液,滴于濾紙上,置紫外燈下觀察,顯黃綠色熒火。(檢查馬兜鈴酸)(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3g,加己醇50ml,置水浴加熱l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己醇5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馬兜鈴酸乙醇溶液作對照液。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m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氯仿-丙酮-醋酸(8:5:o1)為展開劑。取出,晾干,置日光燈檢視,供試品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斑點。

炮制

馬兜鈴:搓碎去筋,篩凈泥土。蜜兜鈴:取凈馬兜鈴,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馬兜鈴100斤,用煉熟蜂蜜35-40斤)

性味

苦;辛;寒

歸經

肺經

功能主治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泄大腸。主肺熱咳嗽;痰壅氣促;肺虛久咳;腸熱痔血;痔瘡腫痛;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禁忌

虛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各家論述

1.《綱目》:馬兜鈴,寒能清肺熱,苦辛能降肺氣。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肺,乃取其清熱降氣也,邪去則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膠、糯米,則正補肺之藥也。湯劑中用多,亦作吐,其不能補肺,又可推矣。

2.《本草經疏》:馬兜鈴,入肺除熱,而使氣下降。咳嗽者,氣l之病也,氣降熱除,嗽自平矣。痰結喘促,亦肺熱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痿瘡,無非血熱。況痔病屬大腸,大腸與肺為表里,清臟熱則腑熱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權用以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止。潔古用以清肺氣,補肺,去肺中濕熱者,皆除熱降氣散結之力也。

3.《本草經讀》:馬兜鈴,雖云無毒,而偏寒之性,多服必令吐利不止也。

4.《內經》云,肺喜溫而惡寒,若《開寶》所云肺熱咳嗽,為絕少之證,且所主咳嗽痰結喘促證,與血痔痿瘡外證,同一施治,其為涼瀉攻堅之性無疑。

5.《本草述鉤元》:馬兜鈴所治,專主咳嗽之因于肺熱而痰結喘促者,第肺熱痰結,須分虛實。《經》曰,太陽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又有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焚,使燥熱乘肺,咯唾膿血,上氣涎潮,其嗽連續而不已者,用兜鈴于補瀉中,得不從所主劑以為別乎。且就痰結而論,亦不能以熱盡之。況六淫七情,每每因郁化火,治火之法,必先治郁,而火乃散。又不謂清肺熱,下逆氣,便可一了百當也,知此則可以善用兜鈴矣。

6.《本草正義》:馬兜鈴,潔古以為清肺,而又以為補肺,則殆誤解錢仲陽補肺阿膠散之真旨。要之,仲陽意中,只為肺受燥火之凌,熱壅不宣,故用牛蒡、杏仁、兜鈴,皆屬開宣清熱主治。特以熱傷肺陰,乃主阿膠,非諸藥皆是補肺正將。瀕湖已謂錢氏此方,非以兜鈴補肺,乃取其清熱降氣,使邪去而肺安。案宣肺之藥,紫菀微溫,兜鈴微清,皆能疏通壅滯,止嗽化痰。似此二者,有一溫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熱嗽,寒喘熱喘主治。究竟紫菀本非大溫,兜鈴亦非大寒,而能抉壅疏通,皆有捷效,洵乎同為肺金窒塞之良藥矣。

7.《藥性論》: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

8.《日華子本草》:治痔痿瘡,以藥于瓶中,燒熏病處。

9.《開寶本草》: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痿瘡。

10.《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熱,安肺氣,補肺。

11.《本草求原》:治肺中濕熱,聲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兒麻疹內陷,喘滿聲喑,宜加用之。《現代實用中藥》:治咯血。

摘錄

《中華本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馬兜鈴

別名

臭鈴鐺、葫蘆罐、臭罐罐、萬丈龍

來源

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及馬兜鈴A. debilis Sieb. et Zucc.,以成熟果實入藥。秋季果成熟時摘下曬干,搓碎過篩出去雜質。

原形態

1、北馬兜鈴 多年生纏繞草本,長達1米余,全株無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黃褐色,有香氣,斷面有油點。莖有棱,纏繞成團,捻揉有特殊臭氣。葉互生;柄細長;葉片三角狀心形,長3~10厘米,長寬近相等,先端鈍或鈍尖,基部深心形,全緣,主直脈5~7條,下面灰綠色。夏日葉腋簇生數朵綠紫色花;花被喇叭狀,長2~3.5里面,花被管基部膨大成球形,中部為管狀,上端逐漸擴大向一側平展成一先端具長尖尾的花被片(側片);雄蕊6,貼生于肉質花柱體周圍;子房下位,6室。疏果近圓形或寬倒卵形,長3~7厘米,直徑2~4厘米,果梗下垂,成熟時果沿室開裂為6瓣,果梗亦裂成6條絲狀。種子多數,扁平三角形,周圍有寬翅。

生于林緣、溪流兩岸、路旁及灌木叢中。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等地均有分布。

2、馬兜鈴 形態特征及生境分布見青木香項下。

栽培

喜溫暖氣候,適宜在濕潤、肥沃的砂質壤土及腐殖質壤土栽培。用種子繁殖,秋季播種,第二年春出苗,直播行距1~1.5尺,穴距6~7寸,覆土3~5分,出苗前保持土壤潮濕,苗高1尺左右,應搭架,以利莖蔓攀援生長。5~6月間有蛺蝶幼蟲、紅蜘蛛為害。在蛺蝶幼蟲的幼齡期可用6%可濕性六六六1斤加50%可濕性滴滴涕1斤加水400斤噴射。如有紅蜘蛛同時發生時,可在藥液中加入樂果2兩,混合噴射。

化學成分

馬兜鈴的果實含水溶性季銨類生物堿、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等。種子含馬兜鈴堿(aristolochine,C32H32O13N2)、馬兜鈴酸、馬兜鈴次酸(aristolochinic acid)及木蘭堿(magnoflorine)

藥理作用

1、北馬兜鈴煎劑經麻醉兔口服給藥,有祛痰作用。

2、用馬兜鈴浸劑給豚鼠作灌流,有明顯的擴張支氣管的作用。并能解除硝酸毛果蕓香堿,氯化乙酰膽堿、磷酸組織胺所致的支氣管痙攣。

3、抑菌試驗:馬兜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史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馬兜鈴水浸劑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

蜜馬兜鈴:取凈馬兜鈴,將果實搓碎,除去砂土,加入煉至黃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攪勻后稍悶,放鍋內炒至不粘手,取出晾涼(每100斤加煉蜜35斤)。

性味

苦、微辛,寒。

功能主治

清熱降氣,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熱咳喘,百日咳。

用法用量

1~3錢。

復方

1、肺熱咳嗽:馬兜鈴、杏仁、甘草、桑白皮各二錢,水煎服。

2、百日咳:馬兜鈴、百部各2錢,大蒜3頭,放碗內加水適量,蒸后取汁去渣服。

備注

1.同屬植物囊花馬兜鈴Aristolochia saccata Wall.與上兩種的主要區別為花大,單生葉腋,直徑大3厘米,具梗;花被管狀,“U”形彎曲,灰綠色,帶紫色條紋,被毛,管內暗紫暈;雄蕊6個,緊密圍繞花柱。蒴果卵形。種子多數。西藏以此作馬兜鈴入藥,功效相似。

2、百合科植物蕎麥葉大百合Cardiocrinum cathayanum (Wils.) Stearn(四川)和心葉大百合C. giganteum (Wall.) Makino(云南)在部分地區有以其果實或種子誤作馬兜鈴入藥。

此外,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的少數地區有以百合科百合屬多種植物的果實誤作馬兜鈴;四川尚有以葫蘆科雪膽屬植物纖花雪膽Hemsleya graciliflora Cogn.的果實為土兜鈴和以土貝母屬植物土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 Franq.的果實混稱馬兜鈴,應注意鑒別。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