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茉莉葉
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葉片。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涼。"
功能主治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治外感發熱,腹脹腹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茉莉葉
別名
末利花葉
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asminum sambac(L.)Ai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達3m。小枝圓柱形或稍壓扁狀,有時中空,疏被柔毛。葉對生,單葉;葉柄長2-6mm,被短柔毛:具關節。葉片紙質,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12.5cm,寬2-7.5cm,兩端圓或鈍,基部有時微心形,除下面脈腋間常具簇毛外,其余無毛。聚傘花序頂生,通常有花3朵,有時單花或多達5朵;花序梗長1-4.5cm,被短柔毛,苞片微小,錐形;花梗長0.3-2cm;花極芳香;花萼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裂片線形;花冠白色,花冠管長0.7-1.5cm,裂片長圓形至近圓形。果球形,徑約1cm,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我國南方各地廣為栽培。原產印度。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卷曲皺縮,展平后呈闊卵形或橢圓形,長4-12cm,寬2-7cm,兩端較鈍,下面脈腋有黃色簇生毛;葉柄短,長2-6mm,微有柔毛。氣微香,味微澀。
化學成分
葉中含有無羈萜(friedelin),羽扇豆醇(lupeol),白燁脂醇(betulin),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香樹脂醇(α-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從葉中還分離出茉莉甙(sambawside)A、E、F[2],茉莉木脂體甙(sambacolignoside)及齊墩果甙(oleo-side)[5].
性味
辛;微苦;性溫
歸經
肺;胃經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消腫止痛。主外感發熱;瀉痢腹脹;腳氣腫痛;毒蟲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
治外感發熱,腹脹腹瀉。
摘錄
《中華本草》